聚落定位

文化生活商圈的定位

人類生活的總合稱為「文化」,而在一定的區域中,人類因一共同的環境,生活的必需,發展出共生共容,自給自足,環繞著一個重要主題,衍生而成的,便是一個「文化生活商圈」。

「南方澳」,一個因地理環境的優勢與孤立,因應求生活的必需,依運而成的一個漁港,九十幾年來歷經大環境的變遷,由一單純的漁港,結合蘇澳港的開港,成為漁、軍、貨混合之綜合港口,使得區域的文化也因而轉型變的多彩多姿,這是一般的漁港所沒有的。現就從歷史、環境與人文來看這「南方澳文化生活商圈」的特色與定位:

(一)文化生活商圈的緣起-南方澳漁港誕生了:

蘇澳港澳三面環山,東面向海,港內東西約寬二公里,南北約長二.六公里,而港澳外海是暖流經過的水域,有豐富的鰹、旗魚和鯊魚等洄游性魚類,自然形成海產豐饒的良好漁場。

日本政府為了開發龜山島附近豐富的漁業資源,由總督府率先特編六十六萬二仟日圓的巨額國費,於1921(大正十)年開始鑿闢南方澳濕地,於1923(大正十二)年6年29日築港工程大致完成。此漁港呈丁字形,停泊面積約有二萬三千多坪,港內在乾潮時,水深約一.八一二七公尺,是當年台灣第一座現代化的漁港,從而奠定了「討海文化生活商圈」的發展宏基。

(二)文化生活商圈的定位-討海生活聚落的形塑:

漁港是供漁船停泊、進出,且具備便利漁業經營的港灣。良好的港灣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接近漁場。

2、便於漁獲物之卸陸處理、貯藏販賣或便於轉運。

3、便於漁船、漁具及附屬工具之製造修理。

4、具有衛生、電訊、天氣預報等設備。

5、經營漁業必要之物資,供應便利。

南方澳漁港幾乎完全符合上述這些條件。話說南方澳漁港完成後,隨即設有魚市場、水產會社(今漁會之前身)等相關設施,並有計畫地移入日本漁民,後又繼續完成製冰廠、儲油槽和給水設備等,其他陸上設備在1928年時也已接近完備,1936年左右南方澳已有川崎、福島二家造船及一家蘇澳鐵工廠,其他各漁撈活動相關的行業也應運而生。發展至今,南方澳一直是個漁業設施相當完備的漁港,從漁船造船廠、製冰冷凍廠、漁船修理廠、給水設施、加油站、起魚機、魚貨加工廠、魚市場和漁船泊地等各種相關機能的行業皆有。南方澳就是因具有如此強烈的漁業機能,對於全台的漁民或蘇澳附近住民(尤其新馬地區)具有強大的拉力,故有許多人到此從事漁撈活動,繼而在此落戶定居,形成了以南方澳漁港為重心的討海聚落生活商圈。

1960到70年代,南方澳的流動人口相當多,有不少是來自南部高屏和澎湖地區的漁民,他們往往一年半載都難得回去一趟,因此有家眷的漁民,有時小孩或家屬會跟著過來,在南方澳租房子,因此造成當時南方澳「租床」風氣非常盛行。這種來自各地的人群“租”在一起的情形,增進多元人群之間的互動,有助於彼此的認識,也代表更多的新文化注入這塊土地,所謂「討海文化生活商圈」的定位就是因「討海維生」而融入依漁而存的大融爐中。

南方澳商圈

超夯亮點 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