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礁

E 121°53'70” N 24°35'90”

說到蘇澳灣正面東方海上那五顆礁石叫「三仙台」,大夥一定會一頭霧水,直覺上就會想到台東縣成功鎮-三仙台風景區,其實早在1870年代那些礁石真的被當地人稱作「三仙台」,只是大夥一直沒能弄清楚那些礁石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蘇花公路」往東邊看最南邊,離台灣陸地最近,看起來最大的那一顆礁石叫「本礁」、本礁的北邊第一顆,且離台灣陸地最遠,看起來比較平坦的那一顆礁石叫「平礁」、本礁的北邊第二顆,看起來比較凸出的礁石叫「尖礁」、本礁的北邊第三顆,看起來最小也最北邊的小礁石至今尚未命名,為了方便介紹小編暫時幫它取名為「米礁」,其實1870年代「三仙台」指的是「平礁」、「尖礁」、「米礁」這三顆的礁石合稱,而在南方澳漁民口中,如果單獨稱呼「本礁」,大都稱作「南嶼」,因為它是附近礁石中最南邊的一顆礁石,1874年滿清朝廷第一次繪製蘇澳灣地輿圖時,「本礁」曾經被命名為「蘇澳石」,不過在大夥的口中,最近這幾十年來,已經習慣把三仙台跟本礁及附近零星礁石通通稱作「三仙台」或稱作「三仙礁」,大夥現在弄清楚了嗎?暫時不管弄清不清楚,「三仙台」總是能成為遊客們照像機的焦點。

但「三仙台」又被再一次更名了,這一次改名叫「米島」,這是內政部的大作,原因是行政院於88年2月10日公告「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時,也把「三仙台」納入「中華民國領海基點」,其編號為T21並改名為「米島」。這些領海基點總共有18處22個基點,宛如十八銅人般,鎮守山門、抵禦外敵入侵、捍衛疆土、護我河山。從「三貂角」開始算起,以逆時針方向環繞台灣外圍、最後一個基點是宜蘭的龜山島T22,依序為T1三貂角、T2棉花嶼1、T3棉花嶼2、T4彭佳嶼1、T5彭佳嶼2、T6麟山鼻、T7大堀溪、T8大牛欄西岸、T9翁公石、T10花嶼1、T11花嶼2、T12貓嶼、T13七美嶼、T14琉球嶼、T15七星岩、T16小蘭嶼1、T17小蘭嶼2、T18飛岩、T19石梯鼻、T20烏石鼻、T21米島、T22龜頭岸等,內政部選定了22個基點,然後將這22點串連起來,劃出中華民國台灣島的領海基線!領海基線向陸地一面的水域稱為「內水」,構成國家「領水」的一部分,也稱作「內海」,「領水」也被視為領土的一部份。領海基線向外延伸12海浬的海域,就是中華民國的「領海」。假如台灣本島周圍沒有附屬的小島嶼,領海基線只能以陸地低潮線算起,另外領海基線起向外是「領海」與200浬「經濟海域」,這也就是為何各國之間,每個島礁必爭的主要原因。那T21「米島」的基點又在何處,其正確座標是「三仙台」中,離陸地最遠的「平礁」東側低潮線為基點。相信對內政部為何將原來的「三仙台」改名為「米島」,也許大夥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小編的見解,也許是內政部想藉此機會,讓蘇澳真正成為名正言順的「魚米之鄉」。

如果天候允許、三仙礁是釣客心目中理想釣場

一字排開的米礁、尖礁、平礁、本礁

「三仙台」給在蘇澳灣「討海人」感覺是:人們日出而作,出海捕魚的方向,日出時分「討海人」駕著漁船朝「三仙台」方向前進,此時的「三仙台」一顆大的兩顆小的礁石,隱隱鎮座在蘇澳灣的大海口,就有如媽祖婆率領千里眼順風耳在迎送戰士出征一樣,「討海人」駕著漁船乘風破浪勇敢的駛出蘇澳灣,去跟大海搏鬥與爭討,這巍峨的「三仙台」也就是「討海人」精神寄託之所在。「三仙台」更是:人們日落而息,「討海人」滿載而歸回家的方向,每每海上的工作總是讓「討海人」疲憊不堪,但想到要回家與家人團聚的路,此時便開始搜尋「三仙台」的方向,加足馬力快樂的返航,此時的「三仙台」就佇立在蘇澳灣的大門口,給「討海人」帶來的感受,就如同妻兒帶著子女在此等候爸爸捕魚回家,那種溫暖溫馨的畫面,每每吸引著每一位討海歸人的目光,「討海人」就算再疲憊只要看見「三仙台」就一定能放下一身疲憊。話說到這裡,我想駐防在蘇澳的海軍艦艇弟兄,戍守海疆的官兵們也應該有著同樣的感受。

廖大瑋(大尾老師)

熱門景點

超夯亮點 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