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節慶

兩家王公廟-鎮安廟和鎮南廟

南方澳的兩家「王公廟」其成立的時間雖然前後不同,可是創建形成的背景卻十分類似,都是肇始於小孩子的遊戲,結果最後變成大人的事業。南安里的「鎮安廟」的起源大約在台灣光復前後後。當時由一位約十二、三歲,土名叫「阿求仔」的小孩和附近的小朋友捏塑一尊土偶玩耍,並以瓦片在牆角搭架一小龕燒香供奉,原本只是小孩子的遊戲。有一次孩子們將土偶放置在一張翻轉的小凳子上,學大人們「觀輦轎」,在當時的「後壁海邊」(現已開闢為第三漁港)遊戲之際,突然神靈降臨,整張「輦轎」狂奔不停,在旁邊的大人們見有異狀,上前強力攔阻方使「輦轎」停下來,經有懂此道的大人擲筊問神,結果說是古公三王附駕降臨。從此,大家便把土偶當作「王公」敬奉,大人們開始參與其事,為「土偶」蓋了一間像一般農村田埂旁供奉土地公的小小廟,漸漸吸引了一些附近人士前來膜拜,據說有事祈求,王公也蠻靈驗的,於是有幾個虔誠的信徒便自行組成「王公廟」的委員會,重塑木刻「王公」金身,並將原先土塑的王公裝入新雕的「木王公」裡,又從二結著名供奉「王公」的「鎮安廟」刈香分靈過來。因為尚無正式大廟,新裝的「王公」便每年輪流奉祀於委員的家中,唯逢「王公」千秋誕辰之日才迎回小廟裡供遠近信眾參拜。隨著信眾日增,王公也逐漸成為南安里居民的信仰主神。到了五、六十年代,南方澳的海冬景氣吸引了更多外來的漁民移民,小廟週圍土地逐漸被占滿,王公廟卻一直維持在小「土地公」廟的格局。旁邊的土地後來被一位來自高雄的洪姓商人取得,經四、五年後要蓋房子時,不小心損及小王公廟的一角,等房子蓋成之後,洪姓人家竟住不安寧。不久王公托夢給屋主,哭訴祂無棲身之所。於是洪姓屋主乃發起籌措建廟事宜,為王公另購廟地於現址,並於民國六十年建成新廟,取名「鎮安廟」,從此「鎮安廟」便成了南安里里民信仰與活動的中心。

從六十年代開始,由於鎮安廟並未再注入新的文化內涵,直到今日還是維持當日的格局,不過因為是南安里唯一的主母廟,里民對於廟裡的活動還是十分擁護,特別是最近加入一批較年輕的委員,遇到地方熱鬧,鎮安廟出巡的陣頭,總顯得活力十足。鎮安廟也是南方澳地區少數幾個擁有「乩童」的廟宇之一,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王公聖誕時,鎮安廟「輦轎過火」的儀式成為南方澳最具特色的宗教活動之一。

南方澳另一間供奉古公三王的「鎮安廟」位於南成里的文化巷該山谷中,創建於民國五十一年年中,當時居住該地的居民陳壽全有一次在墾山闢園的時候,發覺山谷的景觀自然優美,形勢宏偉,確屬難得的地理奇穴,覺得如果在此蓋廟供神,一定靈感,由於當時宜蘭縣境內就以二結的王公廟最靈感,且聲名遠播,於是招集地方善信簡太平、郭春貴等三人共同研商為發起人準備蓋間王公廟。初期經費無著,起初只用石塊堆築一間約一坪大小的簡陋廟屋,並用黃泥土捏塑一尊小神像, 取名「王公」供地方善信開始膜拜,間或靈感事跡顯赫,朝拜的信徒越來越多,唯廟屋太小,朝拜的信眾甚感不便。民國六十七年(歲次戊午年)經地方善信共同商議,再次改建擴大約八坪大小的混泥土廟宇,神像也重新以木頭雕刻,並將原來泥土神像的土裝入木刻神像內,同時從五結鄉二結村「古公三王」元始祖廟刈香分靈供信徒朝拜,並將廟命名為「鎮南廟」,取其廟在祖廟之南的意思。從此奠定本廟的發展基礎。民國八十二年,本廟頭一次外出會香,沿途車上有人提議擴大廟基,次年(歲次甲戍年)春季,地方善信為振興廟務,終於成立管理委員會,由地方士紳賴光次擔任主委,但是半年後賴主委改信奉基督教,主委改由邱乾池接任,並聘請張金田為總幹事,大家發揮團隊精神,同時組織擴建本廟的委員會,得各方信士熱心響應,出錢出力,隨即著手擴建廟宇,至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年)的八月終告落成本廟今貌,並於同年的農曆十月二日舉行「古公三王」暨列位神聖的安座大典,同時舉辦本廟首次的祈安繞境活動。

「古公三王」的聖誕是農曆的十一月十五日,但是本廟成立初期卻把千秋日定於十一月十三日,到了十五日那天便回到二結的祖廟作客兼還願,這個習慣一直到新廟成立後才改正。「鎮南廟」在南方澳很少主導活動,但是本廟組成的大鼓隊對於南方澳的其他廟會活動則很熱心配合。

2003.06.01~07.26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

鎮安廟(南安里)

鎮南廟(南成里)

南方澳文史

超夯亮點 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