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地形


蘆洲市位於淡水河下游西岸,曾經被河水包圍過,四周沒有山巒圍繞著。蘆洲隔著淡水河與士林相望,西邊由二重疏洪道堤防所圍繞,疏洪道的另一側為五股鄉,東南方則以鴨母港與三重相鄰。蘆洲的外形略呈平行四邊形,四周被河水環繞,界限明顯, 面積非常的小,僅略大於永和市,面積為新北市倒數第 2 位。 若以臺北盆地看,蘆洲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北部,接近大屯火山群以及林口台地的交界處。

資料來源:蘆洲區公所-蘆洲市志

舊地名



蘆洲有許多舊地名,例如和尚洲、河上洲、鷺州、鹹草埔、中洲埔等名稱。

  1. 河上洲:是蘆洲的初名,從地理景觀來推測,應該是和蘆洲早期是淡水河上的沙洲有關,於是先民以河上洲來命名。

  2. 和尚洲:是乾隆年間對蘆洲的稱呼。初期開闢時,僧人梅福向官方申請開墾得到獲准,他將此地作為廟的香油錢。許多僧侶想要到蘆洲遊憩,因此設「一公館 」徵收租榖(收租之房屋),遂稱「和尚洲」。

  3. 鷺洲:台灣在被日本人統治後,日本人認為和尚洲這個稱呼很不雅,又因沙洲之地,白鷺鷥很多,於是簡稱為「鷺洲」(含三重區)。

  4. 蘆洲:民國36年,三重和蘆洲分家之後,改名為「蘆洲鄉」

地質

曾經躺在貝塚之下的蘆洲辛酸史


蘆洲的地史可追溯至180萬年前,因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當時臺灣的西北部呈現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臺北盆地在往後的地質年代中,由這三大斷層將地層拉張開來,使得原為丘陵地形的臺北地區下陷,變成盆地,之後逐漸成今日臺北盆地底部蘆洲一帶的沙洲地形。 在蘆洲一帶的臺北盆地地層可分為 5 層,由下而上分別是林口礫石層、新莊 層、景美層、松山層、表土沉積層。林口礫石層是整個臺北盆地的最底層,在臺北地區還沒成為丘陵地形的時期,今林口台地為海濱地區,在厚積了河川長期由陸地帶來的堆積物之後,沉積成厚約 300 公尺的礫石層,這就是臺北盆地第四紀沉積層的最底層構造「林口礫石層」。

後來約在 6 萬年前,臺北地區發生斷層活動,沿著新莊斷層產生新的山腳斷層,於是林口地區之東南方下陷,林口臺地成形,而由山腳斷層、大屯火山群及及臺北斷層所圍繞的丘陵地相對下降,形成臺北盆地初期的基盤。初期的臺北盆地形成之後,原本注入盆地內的各河川受阻於山腳斷層的斷層崖 下,淹沒今泰山、新莊一帶,形成「新莊湖」,蘆洲地區於此時位於湖底,新莊湖時期的沉積層稱為「新莊層」,為盆底的 第 2 層地層。而在盆地陷落的同時,古新店溪仍繼續搬運泥沙,於盆地東南側沉積成一扇狀礫石層,並向西延伸覆蓋於新莊層之上,為盆底的第 3 層地層。在後來因臺北盆地地層陷落,侵蝕基準面降低, 原本流向東北入海的基隆河及原本流向西北入海的大漢溪分別為盆地內的河川所襲奪,於是兩河的全部水量及泥沙均流入臺北盆地中,盆地積水形成「松山期臺北淡水湖」,大量的沉積物構成了臺北盆地的第 4 層地層-「松山層」。之後海水面上升,海水侵入臺北盆地,淡水湖鹹化為「松山期臺北鹹水湖」。

後來關渡附近的盆邊被湖水切穿,湖水往外海流出,湖底漸乾。距今 4,500 年前左右,盆地由東南向西北傾動,盆地西北成為沼澤地帶,此時的蘆洲地區屬於西北沼澤區的一部分。臺北盆地自更新世末期以來,經歷過 3 次的海進海 退,每次海進必形成一大湖,每次海退盆底土地逐漸露出。約自 3,500 年前,陸地稍微下降,海水再度從關 渡入侵,盆地西北部為海水淹沒,東南部的河流保持淡水狀態,此時的湖泊為半鹹水半淡水狀態,圓山貝塚在此次海侵期最高潮時形成,所以稱為 「圓山貝塚期臺北湖」,此期蘆洲地區再度被淹沒。到了2,500 年至 2,000 年前, 陸地上升之後再度下降,造成另一次的海侵。

資料來源: 蘆洲區公所-蘆洲市志-地理篇-臺北盆地及其周圍的斷層(改繪自中央大學編《「臺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 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水文


成在於水,敗也在於水的蘆洲

蘆洲一帶的水文環境有一項特性, 沿河地區的沼澤密佈, 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極為重要,雖無可能成為蘊育傳染病的溫床,卻也具備調和水文環境的功能。河岸或溪流旁的沼澤溼地可於驟雨或 洪氾期調節水量,暫時蓄積洪水,進而降低水災的傷害,並緩和洪水流速,防止河岸遭受沖蝕。 除此之外也能吸收稀釋河中的污染物質,幫助淨化水質,而且濕地也是地下水的天然補注來源,有緩解旱災發生的功能。

蘆洲緊依淡水河主流之畔,從大湖之底淤積成陸後,最初土地多呈沼澤濕地狀態,水道溝渠密如蛛網,河渠、潮 汐、洪水及濕地共同構築繁雜的水文環境,而這四種水文要素皆深受淡水河系各種地形營力的制約。因此,淡水河系的特性成為影響蘆洲水文環境的先決條件。 臺北盆地終年有雨的氣候,提供淡水河豐沛的水源,蘆 洲一帶肥沃的沖積平原造就了富庶的農業聚落,河道水渠縱橫交錯於田野之間,構成了綿密的航運網絡。蘆洲北側的瀕河區域,位於淡水河大曲流帶凸岸的頂端部分,堆積作用旺盛。淡水河從上游攜帶而下的泥沙流到蘆洲曲流地帶,東岸為社子島,屬於受水流侵蝕的凹岸,河水較深,河岸基礎被水流所攻擊,河階面土石容易崩塌,隨急流沖失,河岸因而逐漸後縮;而西岸蘆洲則 為堆積面的凸岸,流速較慢,河水較淺, 泥沙易快速沉澱而堆積,河岸會不斷的淤積形成沙地,於是河岸漸往河道中前進。位於大曲流帶凸岸的新莊頭前埔、二重埔、三重埔及蘆洲, 此月牙形地帶皆為受到淡水河的曲流沉積作用,淤積而成的沙洲地。這道淡水河下游的「肥沃月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於耕作,沿岸多為鬆軟的淤泥地,水域太淺,難興建大型的碼頭,不利於航運發展。

蘆洲一帶的水文環境有一項特性, 沿河地區的沼澤密佈, 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極為重要,雖無可能成為蘊育傳染病的溫床,卻也具備調和水文環境的功能。河岸或溪流旁的沼澤溼地可於驟雨或 洪氾期調節水量,暫時蓄積洪水,進而降低水災的傷害,並緩和洪水流速,防止河岸遭受沖蝕。 除此之外也能吸收稀釋河中的污染物質,幫助淨化水質,而且濕地也是地下水的天然補注來源,有緩解旱災發生的功能。

另一方面,沼澤濕地也是多種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生態 多樣且生機盎然,一個沼澤濕地即自成一 生態系,對於區域生態的平衡發揮重要功能。然而這些沼澤濕地近年來因都市化的擴張而紛紛消失,陸續被填土成建地或垃圾場,導致多種生物棲地消失,濕地功能逐漸弱化,如蘆洲境內的南港子沼澤,因都市計劃而被倒土填平,成為重劃區的一部分,導致了洪水來臨時無處可暫時儲留,蘆洲區域的水文環境失去平衡,進而激化了水患的災害程度。現在的南港子重劃區,已是高樓櫛比鱗次,商家林立相望的繁榮景象,但同時也失去了以往以沼澤濕地守護著蘆洲人安全的天然屏障。

氣候

千變萬化的氣候

蘆洲地區屬於全年有雨的氣候狀態,夏季降雨量的累積主要取決於有無颱風侵襲帶來的暴雨,而冬季則有東北季風帶來的穩定雨水供輸,每年冬季的降雨狀況較夏季降雨來得均衡。在這種夏颱冬潦的氣候之下,只要連續下 30 分鐘以上的雨就會積水的低地蘆洲,年頭到年尾皆籠罩於水災的陰影之中。

蘆洲的氣候屬於溫暖濕潤型的副熱帶季風氣候,與臺北盆地的盆底地帶為同一類型 。年雨量在 1,500~2,000 公厘之間, 夏季雨水多於冬季,但冬季並不乾旱 。蘆洲的氣候特徵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氣溫較低且多陰雨,年均溫約攝氏 22 度左右,氣溫大部分屬於副熱帶。蘆洲位於近乎沒有地形屏障的平原地帶,有助於風的加速行進,從盆緣山地下吹的風力強勁,夏秋颱風及冬季東北季風更為強烈,因此過去蘆洲農田的周圍遍植防風林,以擋風害, 為地表一大特殊景觀。低平的地形是居民們經年遭受水災侵襲的自然環境基礎, 而每年夏秋造訪臺灣的颱風暴雨,則是盆底蘆洲積水不退的元兇。在低窪地形和多雨氣候的雙重作用下,蘆洲注定成為水鄉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