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製歷程-201001

終於,一年過了,來到 2010 年,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新年快樂。

2010/01/15 (五)

想想,一個人再強壯,也是無法把自己抬離地面,所以,磁鐵再強,也無法一邊用電流驅動它,同時另一邊又回收電流,供下次使用。驅動和回收都是用相同的方式,在同一時間,就好像在一個槓桿的兩邊,用同樣大小的力,怎麼也無法使它偏向一邊。一定要透過其他中間的儲能形式,才能得到磁力的益處。

That's all,得繞個圈子,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2010/01/14 (四)

嗯,仔細思考,假如同一個永磁轉子,同時配上一個drive coil和一個 pick-up coil,其圈數同為N,那麼 drive coil 的磁力正比於 N*I ,假定 pick-up coil 的output電流也是 I,那麼其磁力也是正比於 N*I 。這兩個力是一樣的,同時作用於同一個永磁轉子上,如一個槓桿的兩邊,是不可能有多餘的功的,不論這磁鐵的磁性多強,或這馬達需要的電流量多小。在同一個系統內,就是不可能生出多餘的東西。

所以,原來的夢想是不可能成真的,可以先把它close掉,不要再浪費時間嘗試啦。

那,一個磁鐵的磁性如此的強,要怎樣才能把這磁力轉換成電呢?

2010/01/13 (三)

Free Energy How to Build Magnetic Power Generator,雖然這其實是在賣廣告的短片,但看起來還蠻簡單好玩的,不曉得作得出來嗎?

昨晚看到手邊有個壞掉的變壓器拆下的線圈,和現有的磁鐵比了一下,再將線圈接上電試了一下,發覺可以用來做個小馬達。花了一些功夫組裝,轉得還不錯。


2010/01/12 (二)

又找到一個 free energy 的裝置,"Joseph Newman motor / generator",看了Youtube的影片,覺得無啥特殊之處,至少和我做過的玩具比起來,不見得有何高明,一篇關於討論其效率的文章,有空再研究看看, http://www.josephnewman.com/Analysis_by_Dr.Hastings.html

嗯,它的線特別長,有55mile,等於 88km。不過,等等,輸入6W,機械摩擦損200W,線圈阻抗損 190W,看起來數據不錯,但都被損耗掉了,那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供利用囉??

2010/01/11 (一)

Video: Free energy window motorForum: Bedini-Cole Window Motor Electric motor runs without draining batteries!!!

2010/01/07 (四)

哀哉,2顆 Hall IC 陣亡了!!

原以為是電流過大,把它燒了,但是怎麼算都在額定之內。看著電壓越高,馬達轉得越快。當加到30V,已是 power suplly 的極限,那就把兩組輸出串起來吧。兩組電壓輸出串起來後,馬達轉得超快的。玩得正高興,關掉電源,調高電壓,再開電源,電流就居高不下。原以為是電晶體燒了,查到最後,竟然是 Hall IC 燒了。怎麼會呢,它只不過是 sensor 而已,又沒有外接任何輸入,難道是電壓調高,使得在 on 時的集極電流太大而燒了嗎,可是電阻加起來有3k,額定電流是25ma,至少要75v才會超過啊?? 想不通啊,難道是後面的電晶體的基極電流的影響。

沒得玩了,乾脆出去走走,在半夜裡,冒著將近10℃低溫,到附近的公園繞了一下。回家後,洗個舒服的熱水澡。再把 Hall IC 的資料拿出來看看。嗯,Magnetic Flux Density, B ... Unlimited,所以不會因為用的磁鐵太強了,或是 Hall IC 太靠近磁鐵,或在磁場下太久,而把 Hall IC 給燒了。再來,Reverse Battery Voltage,Vrcc .... -35V,的確是超過35v了,但不是反向啊。再往上看,啊,Supply Voltage,Vcc ... 28V,喔,原來,真相是這樣子。

有空再去光華商場補貨吧,還要想一下怎麼樣讓 Hall IC 安全的工作,加穩壓電路嗎,那工作電壓就不能太低了,要用多少V 的regulator呢? 再想想吧!

2010/01/06 (三)

訂購一個30W的盤形發電機 (Axial Flux Generator),打算用來測試一些構想。但是否如預期,不敢抱著太大的希望,因為失望太多次了。

晚上,為了嘗試不同的磁鐵排列,不小心,兩塊磁鐵 "啪" 的一聲,緊緊的吸在一起,其中一塊缺了一角,有點心疼,一塊磁鐵要將近台幣200元呢!! 要玩這種強力磁鐵,實在有點困難,而且危險。上次是斜口鉗突然被吸過來,夾到手指。自此以後,美工刀用完之後,都要記得把刀片收進去,若是刀子飛過來,就不好玩了。手指被夾到瘀血,更是不在話下。而且,為了將吸在一起的磁鐵分開,也是弄得手指肌肉都拉傷了。

要 "駕馭" 磁力,真的不容易,因為看不到磁力線。光線圈和磁鐵,就有得玩。線圈的電流太小,磁鐵推不開。有時是磁鐵太小,也推不開。線圈的鐵心太大,也推不開磁鐵。

2010/01/05 (二)

又再買了幾顆體積較大的 N40 磁鐵來測試。似乎這次的磁鐵較新,磁性較高,實在很難拿取,不小心吸在一起,就要使盡吃奶的力量,用盡各種方式,才能讓它們分開。沒多久,手指就被夾到傷痕累累,還有瘀血,兩手肌肉無力,還會感覺無力的勯抖。

與先前黏在硬碟上當rotor的小磁鐵比起來,先前的磁鐵可真小呢。而且,3.5" 的硬碟相對於 30mm*45mm*8mm的磁鐵,是有點小,但也還可以放得下4顆磁鐵。只是,磁鐵彼此間的互斥力,沒辦法把它們用雙面膠以 N-S-N-S 的方式固定在碟盤上。第一顆黏好,第二顆才黏上,就彼此推開。用繩子勉強把前兩顆固定住,黏第三顆時,就把前兩顆給吸過來了。沒辦法,最後只好把兩顆磁鐵吸在一起,四顆磁鐵就做成兩個pole的馬達吧。

N40 磁鐵的力量果然有夠大,靠磁力的吸力與斥力做成的馬達,在一吸一斥之間,用手拿著線圈,就被前後的一推一拉,因為只有兩個pole,所以轉速也不快。倒是因為磁力大增,拾取線圈對於減少電源電流有一些貢獻。

用不同的磁鐵來實驗所得到的心得,drive-coil 的電流峰值取決於線圈的阻值。而在相同的電壓與drive-coil的條件下,磁鐵的力量則決定馬達的轉速,若再加上 pick-up coil,則可獲得不同程度的回饋電流,但能否自給自足,靠拾取線圈的電流來維持驅動線圈,使馬達繼續轉動,則有待進一步的實驗。

2010/01/04 (一)

在網路上搜尋 "axial flux generator/alternator",可以找到不少相關資料,看起來是很熱門的設計。不過,將 Adams motor 和 axial flux generator 結合在一起,是否能有突出的表現,已不抱任何的期待。假若仍是低於 100% 的效率,對 free energy 的熱情,就到此為止吧,先去忙自己該忙的事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f5XIXSvmY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rke.html#rke,號稱 "violating Lenz's Law an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的實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bRPCt1-WwQ&NR=1,這個是 BI-TOROID TRANSFORMER,有空再研究吧!

2010/01/02 (六)

"我們的視覺感官所接受的刺激,會經自己的主觀意識過濾之後,才傳入大腦,為我們的意識所接受",以上是閱讀 <讀書別靠意志力> 一書的心得。

當我把心念放在發電機,就會注意到各種發電機的訊息。原來,前一陣子,我為了測試自己依據 fuelless engine project 所做的馬達,在露天拍賣所購買的巨無霸發電機,是屬於盤形發電機一族,有多種名稱,如Axial Flux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Alternator),AFPM Generator/Alternator,在google上鍵入keyword,立即跳出一拖拉庫的相關資料,還有許多 paper,看來是正熱門的東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YxsElPCgs&feature=channel,http://www.windgenkits.com/,這裡還有提供教學,看起來資源還真不少呢!!

此時,心裡不禁要感謝網路和搜尋引摮的偉大,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回想二十年前念研究所時,要東奔西跑,到各圖書館找paper。那時有影印機,已是了不起的東西了。但到了現在,重回學校念書,已經過了四五年,從未到過圖書館找資料,只要坐在電腦前,許多資料就垂手可得。這在以前,真是難以想像的事啊。

未來,假如像我現在正熱衷的over-unity的東西,若能實現,是否會是這樣的景象呢? 每個住戶的某個角落,都會有一個日夜轉個不停的機器,提供一整個家的能源,再也沒有那個日夜冒著煙的供應能源的怪獸,或是讓人難安心共居的核子機器。

2010/01/01 (五)

今天是一年的開始,希望能有個滿意的發展,任何事都是。

要做個會動的馬達,很容易。但想利用 pick-up coil,透過磁鐵轉動造成的磁場變化來發電,那又是另一回事。要想試驗能否讓發電量大於耗電量,還是需對發電機的設計下一些功夫的。

碰到問題,就會在網路上閒逛,尋找啟發,或靈感。今天看到一個叫做 Euler’s Coil,也是結合電動機與發電機的構想,似乎是華人的傑作,但網頁不好閱讀,資料不夠完整,沒有很仔細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