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

簡介

  鼻咽為一立方體空腔,前面經後鼻孔與鼻腔連通,下方則與口咽相通。鼻咽的頂部是由蝶骨和枕骨的基底部分形成,底部則為軟齶上表面。側壁鼻咽部含有耳咽管開口,鼻咽之側壁包含咽隱窩(Rosenmüller fossa)為鼻咽癌最好發位置。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初次新診斷為鼻咽惡性腫瘤者共計1,560人,當年死因為鼻咽惡性腫瘤者共計689人。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20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2位、女性為第19位。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及世界其他地方大多為少見癌症,好發地區及人種為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印度、香港、中國廣東省及臺灣。在這些高危險族群中,好發年齡高峰為40-50歲,男性與女性的發病比例是 2:1~ 3:1

  鼻咽癌的這種獨特的種族和地理分佈原因是為多重因素。目前的流行病學和實驗數據確定了至少三個重要的病因:

1)遺傳:中國南方族群的高發生率顯示遺傳基因傾向性的存在,一項針對鼻咽癌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HLA 位點A2B46、和B17,與發生鼻咽癌的

      風險增加有關。

2)環境:研究報導過的潛在環境病因,包括鹹魚中發現的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胺、醃製食品或暴露於灰塵、煙草煙霧、甲醛等。

3)病毒:Epstein-Barr 病毒 (EBV) 與鼻咽癌有關,尤其是非角化型。鼻咽上皮癌前病變顯示EBV數值升高,這表示EBV感染可能影響癌變。

常見症狀 

    若有下列症狀時,應盡速就醫(耳鼻喉科)

  頸部腫塊是最常見的症狀,高達 87% 的患者存在頸部淋巴結腫大,其次是鼻和耳症狀。鼻咽癌患者常出現以下一種或多種症狀:


  • 頸部淋巴腫大,最常出現在上頸部

  • 鼻部症狀:鼻咽部存在腫瘤腫塊,造成鼻血、鼻塞和鼻分泌物

  • 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等為主

  • 頭痛、複視、面部疼痛麻木感,因腫瘤向上延伸侵蝕顱底或造成顱神經壓迫,最常侵犯顱神經第五對和第六對

診斷

  鼻咽癌的診斷必須對腫瘤進行切片檢查,當醫師高度懷疑鼻咽有癌病變時,會建議你做切片檢查,因為切片才可以區分出良性或惡性病變。通常可以在門診中局部麻醉進行切片檢查。當腫瘤肉眼不可見或病患因特殊原因無法配合時,才需要全身麻醉。

  當切片檢查證實有鼻咽癌之後,醫師會安排一系列制式常規檢查來看臨床上的分期,包括詳細頭頸部理學檢查,頭頸部影像學檢查( MRI核磁共振或CT電腦斷層),上腹部超音波,核醫骨頭掃描,胸部X光檢查以及一般血液、生化檢查。至於葡萄糖正子掃描PET目前並非制式常規檢查,屬於醫師判斷有需要時的選項。(圖為MRI核磁共振檢查:紅圈內為頸部腫大淋巴結

治療  

由於解剖位置鄰近重要組織器官,要手術進入此區域,並做到完整腫瘤切除且具足夠安全邊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1950 年代之後,主要治療為放射線治療,並視情況搭配化學治療。


  • 放射線治療

由於鼻咽癌為高度放射敏感的疾病,單獨使用放射線為第一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

  • 化學治療

其角色在於加強放射線治療之功效,第二到第四期鼻咽癌可接受同步化放療,或是在同步放化療前加上誘導化療、或後加上輔助化療。

  • 手術

手術介入主要用於持續性或復發腫瘤的挽救治療;此外,初次治療後淋巴結持續存在或淋巴結復發,可行頸部廓清手術。

治療後追蹤

  病患治療完後,必須要定期回院追蹤檢查。治療後一年內,每個月追蹤一次; 治療後第二年開始,每三個月追蹤一次,一般追蹤時間至少5

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s://www.getbodysmart.com/pharynx/pharynx-anatomy

  2. Perez & Brady'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Radiation Oncology, version 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