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簡介

  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口腔內的癌症 口腔構造包含:上下唇、頰黏膜(臉頰的內襯)、牙齒、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後三分之一是舌根,屬於口咽腔)、硬顎(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上下牙齦、臼齒後三角區域(如圖),口腔癌中,九成以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簡稱SCC)

  由臺灣之口腔癌病例分析來看,嚼食檳榔比率約75~90%、吸煙之比率約85~90%、同時嚼檳榔和吸煙之比率約65~70%。根據統計,以一般人不嚼檳榔、不吸煙、不喝酒而得口腔癌機率為1的話,嚼檳榔得口腔癌是一般人的28倍,吸煙是一般人的18倍,又嚼檳榔又吸煙者增為89倍,同時有檳榔、菸、酒習慣者更高達123倍的機率得到口腔癌,因此口腔癌最大風險因子為檳榔、香菸、酒。

  從動物實驗中得知,檳榔所含之檳榔鹼、檳榔次鹼、多酚類,荖花與荖葉所含之黃樟素及製作檳榔嚼塊所攪拌之紅白灰,都可能產生自由基與基因毒性,造成細胞傷害無法修復,進而產生癌化病變。

   口腔癌愈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愈高。民眾不宜聽信服用坊間偏方或中、草藥而延誤治療時機,降低存活率。一旦確認診斷,病患必須要立刻戒除檳榔、菸、酒。從臨床病患反應來看檳榔、酒比較好戒,菸最難戒。根據調查口腔癌病患在治療後,至少還有1/3病患戒不掉香菸。從臨床分析得知,口腔癌治療完後,在復發機率上,仍有吸菸者是戒除者的2倍;在產生第二種癌症機率上,仍有吸菸者是戒除者的4倍。所以,菸雖難戒,更是要戒。

常見症狀 

    若有下列症狀時,應盡速就醫(耳鼻喉科、口腔外科)

  • 口腔潰瘍超過2星期未癒合

  • 口腔內部有腫塊或頸部有腫塊

  • 口腔黏膜有白斑或紅斑出現(如右圖)

  • 口腔內任何部份有不明原因的出血、疼痛或麻木感

  • 嚥、咀嚼困難或疼痛

  • 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嘴巴

  • 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

白斑

紅斑

診斷

  當醫師高度懷疑有口腔癌時,會建議做切片檢查,因為切片才可以區分出良性或惡性病變。醫師會在看起來異常的組織上取下一小塊組織,送到病理科醫師以顯微鏡來檢驗是否有癌細胞的存在。至今並沒有證據顯示切片會造成癌細胞轉移,而且切片是確診口癌的必要檢查。

  當切片檢查證實有口腔癌後,醫師會安排一系列制式常規檢查來看臨床上的分期,包括詳細頭頸部理學檢查,頭頸部影像學檢查(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上腹部超音波,核醫骨頭掃描,胸部X光檢查以及一般血液、生化檢查。至於葡萄糖正子掃描目前並非制式常規檢查,屬於醫師判斷有需要時的選項。

治療  

  • 手術

口腔癌的治療原則上以手術為主,在無遠端轉移情況和從影像學上判斷可切除者,首先應以開刀為主,切除原發癌症腫瘤位置(安全距離1-2 cm)和頸部淋巴廓清後,等術後病理報告看有無危險因子、有幾個危險因子再來決定術後是否需要追加輔助療法,如放射線治療或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

 較小的口腔癌(T1部份T2),手術切除原發癌症腫瘤後,組織缺損可以直接縫合;但是較大的口腔癌(T3T4部份T2),手術切除原發癌症腫瘤後,組織缺損太大無法縫合,需靠皮瓣來修補缺損整型科醫師)。

  • 放射線治療

對於因其他內科疾病無法接受長時間麻醉手術或恐懼害怕開刀之早期口腔癌病人,可接受放射線治療。另外對於腫瘤太大如T4b無法開刀者,可考慮放射線治療或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

  • 化學治療

其角色在於加強放射線治療之功效,在口腔癌中主要用於術後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CCRT)。也有用於遠端轉移或復發卻無法救援治療時的姑息性化學治療。

治療後追蹤

  病患治療完後,必需要定期回院追蹤檢查。一般追蹤時間至少5年,尤其前2年追蹤相當重要,因為會復發9成都在前2年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