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癌

簡介

  發生在下咽部的癌症稱為下咽癌,下咽構造包含左、右梨狀窩;外、後側咽壁及環狀軟骨後區,共3區(如右圖)。下咽癌中大部份是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簡稱SCC)。致癌危險因子有下列幾項:1. 抽菸2. 喝酒3. Plummer-Vinson syndrome

  在性別上,男性多於女性;在年齡層上,多發生在50~60 歲。依據美國和加拿大研究,65%-85%的下咽癌發生在梨狀窩;10%-20%發生在後咽壁;5%-15%源自環狀軟骨後區。下咽癌的癌細胞容易在黏膜下擴展,並且可能跳躍轉移到遠離原發腫瘤的其它黏膜。由於下咽部有豐富的淋巴引流,所以下咽癌很快、很容易就轉移到頸部淋巴結。由於下咽是位於喉嚨深處,無法自我檢查而且是個三度空間的構造,腫瘤有生長的餘地,所以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和專一;當病人自覺症狀明顯來求醫時,往往腫瘤都已大到第三期,甚至第四期了。

  依照Dr Raghavany在2003年回溯性分析150位下咽癌患者發現高達25%的病患除了下咽癌外,還有第二種原發癌症存在。這是因為抽煙、喝酒會造成整個上消化、呼吸道黏膜都受影響,每一處黏膜都有癌化病變的可能性。

  下咽癌愈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愈高。一旦確認診斷,病患必須立刻戒除菸、酒、檳榔。從臨床病患反應來看檳榔、酒比較好戒,菸最難戒,但仍是要戒。民眾不宜聽信服用坊間偏方或中、草藥而延誤治療時機,降低存活率。

常見症狀 

      若有下列症狀時,應盡速就醫(耳鼻喉科)

  • 喉嚨痛

  • 耳痛(轉移性疼痛)

  • 頸部腫塊

  • 吞嚥疼痛

  • 吞嚥困難、喝水易嗆

  • 聲音改變、沙啞

  • 體重減輕

診斷

  當醫師高度懷疑下咽部有癌病變時,會建議做切片檢查,因為切片才可以區分出良性或惡性病變。醫師會在看起來異常的組織上取下一小塊組織,送到病理科醫師以顯微鏡來檢驗是否有癌細胞的存在。臨床上,下咽癌切片,需要進開刀房全身麻醉處理,這是因為全身麻醉下比較容易檢查看清楚腫瘤侵犯範圍和大小;同時易處理切片後滲血,避免嗆入氣管。至今並沒有證據顯示切片會造成癌細胞轉移,而且切片是確診下咽癌的必要檢查。

  當切片檢查證實有下咽癌後,醫師會安排一系列制式常規檢查來看臨床上的分期,包括詳細頭頸部理學檢查,頭頸部影像學檢查(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上腹部超音波,核醫骨頭掃描,胸部X光檢查以及一般血液、生化檢查。至於葡萄糖正子掃描目前並非制式常規檢查,屬於醫師判斷有需要時的選項。

治療  

  • 手術

適用於 1. 早期、淺層病灶預期術後下咽腔功能影響不大,可用傳統手術方式或經口雷射切除方式。

    2. 晚期、大範圍腫瘤:有時採取傳統手術切除全喉及部份下咽和頸部淋巴廓清術以及皮瓣修補,再給予術後輔助性放射線療或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

    3. 頸部轉移性淋巴結太大有中央壞死現象、預期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無法控制下來時,經評估仍屬可切除者:可先做根除性或修正式根除性頸部淋巴廓清術,再予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來保留喉頭發聲功能。

    4. 接受過治療性同步放射和化學治療(器官保存療法)後無法控制下來或復發者,經評估屬可切除者,可施予救援手術。

  • 放射線治療

適用於 1. 單獨放射線治療僅適用於第一期。

   2. 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由於傳統手術切除大範圍下咽腔腫瘤(含喉頭),改變呼吸形態、影響說話功能(需使用人工說話器或用食道語),造成生活品質變更差;近年來器官保存療法盛行,如治療性同步放射線 和化學治療,經研究其5年存活率與手術加術後放射線治療相比,毫不遜色,但更能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品質,所以已變成下咽癌主要療法。

  • 化學治療

  其角色在於加強放射線治療之功效,在下咽癌中主要用於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也有用於遠端轉移或復發卻無法救援治療時的姑息性化學治療。對於第三期、第四期的晚期下咽癌臨床上,有先給予3次化學治療後,再來評估腫瘤大小縮小反應,如果縮小反應大於50%,意謂腫瘤對後續治療性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反應可能也會不差,可以進入治療性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反之,若反應小於50%,表示腫瘤對後續治療性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反應可能會不好,應建議轉為傳統手術治療後再追加輔助性同步放射線和化學治療。

  • 標靶治療

   抗EGFR藥物,可以增加放射線治療對腫瘤的治療功效。

治療後追蹤

  病患治療完後,必需要定期回院追蹤檢查。一般追蹤時間至少5年,尤其前2年追蹤相當重要,因為會復發9成都在前2年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