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旻諺(100國中、103高中)

堅持思辨~從心所欲,當一個臺灣公民

◎ 撰文者/陳芸霠

五年前從明道高中部畢業的江旻諺學長,如今人在台北的經濟民主連合從事政治相關工作,同時也跟著清大社會所的教授做研究。「是半工半讀啦!」,他自我調侃地說,因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環境,他的語氣帶著幾分輕鬆。

關心社會議題的起點

國三直升班時,學長選修了陳婉麗老師的課,受到老師的影響,他開始對社會議題產生興趣,甚至開始試著讀蘋果日報上的社論。升上高一後,他和一群同班同學共同創辦了青流社。學長說,那時他只是很單純地認為學校裡「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場合討論時事」,於是青流社便成立了。誰也沒想到學長當年簡單的想法,讓明道校園中多了一處能自由發表、平等對話的平臺。

除了青流社之外,學長也提及人社營和拓凱青少年高峰論壇。人社營讓他視野更開拓,拓凱則是一次行政訓練的經驗。雖然現在的他認為,當時拓凱形式多於內容、不夠有深度,但對以前的他來說,「一群人為在地社會問題找尋解決方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在學長高三那年,318學運爆發,這使他受到很大的觸動。在一天,他決定在倒垃圾時披上了「反黑箱服貿」。「這是我高中的時,候第一次比較勇敢的行動」,他坦言自己以前算是比較「乖」的學生。

負笈香港,開闊眼界

高中畢業之後,學長前往香港大學經濟系就讀。對他來說,香港是個衝突的城市。他輕巧地一個例子:香港人平常講廣東話,但官方語言是英文,因為政治因素有時又必須說普通話。他也談到,即使在這裡讀完大學他還是沒有太多的歸屬感,因為需要花許多時間去理解自己在港大的定位、摸索個人的身分認同、學習在這個群體中適應。他說:「這是一個很巨大的挑戰。」。

之後學長加入了港大學生會的刊物《學苑》並擔任副總編輯,他說選擇《學苑》的原因很簡單,當時他想找個跟政治、社會議題比較相關的社團,而《學苑》正是最契合他的。學長也因此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到前幾天都還有在聯絡」。此時,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學長不只發揮學生媒體的力量去報導,更對香港的現實政治有了深入的認識。

學成歸國,深耕臺灣

從港大畢業之後,學長糾結於自己應該繼續讀書還是直接工作。讀書的話,他說他不知道為了什麼而讀,「感覺自己未來會迷失」;就業,又覺得應該多學一些東西。後來他選擇折衷,回到臺灣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目前學長正在「經民連」和「臺灣公民陣線」推廣他的理念,順從本心,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談到近期的目標,旻諺學長不避諱地的說:「希望明年的選舉能有好結果,希望臺灣的政治能夠處於良性競爭並解決臺灣的經濟困境……」,說著說著,他不自覺聊起自己的專業領域,頭頭是道地的開始分析問題且很認真地解釋,讓令人深切感受到學長對於這片土地的誠懇和認真。此外他也提到「終於感覺自己學到的東西不再只在理論層面探討,而變得實際。」學長特別說到。

「先從平等開始吧!」

回顧自己的經歷,學長想對仍在讀書的學弟妹說,一個平等的環境可以使人們團結,而在團結時才會有創新的想法出現,出現創新的想法才能讓社會越來越好,這是所有人應該一同努力的未來。他也鼓勵學弟妹「誠實對待自己的生活」,多去嘗試生活中的各種可能。

採訪的一開始,當被問及: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旻諺學長不假思索地的說:「很謹慎」,接著又補充「自己一直想嘗試很多東西」。他爽朗地的笑著說:「好像很矛盾耶!」從學長這幾年的經歷來看,謹慎和勇於嘗試使他的故事與眾不同,也正是因為他對自我有足夠透徹的認識,總是跟隨自己的內心,所以能在不斷充實自己的同時,走出屬於他自己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