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勇柏(67國中)

為臺灣公衛把關~找到自己人生中的位置

◎ 撰文者/黃喬暐

廖勇柏,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近日完成全臺灣40年癌症地圖,他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已有20年以上。這次採訪廖教授我們談論的話題主要關於人生職涯的選擇及臺灣空汙的部分。

訪談過程中廖教授提到國中時期的數學老師——何長鋒老師。「當時我們的課程不像現在那麼多元。」廖教授說道。「課內的課程我特別喜歡數學,和數學老師的交情也很好,於是當時就有這麼一種崇拜的心理,自己下定決心以後也要當數學老師。」然而,大學聯考時因故醫學系落榜,於是廖教授選擇就讀臺灣大學農學院。在農學院的日子,廖教授坦言自己確實對農藝及園藝不感興趣,後來唸碩士班時,他選擇了與數學相關的生物統計。

廖教授選擇在碩士班停留一年,選修許多數學相關的課程,以彌補自己當初無緣就讀數學系的遺憾。但是鑽研到最後,他發現自己對抽象的數學理論並不特別熱衷,於是當完兵後,思考著未來到底要如何抉擇,當時他在九州書局看到擔任教授、現職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的陳建仁博士所寫的《流行病學》,便隨手一翻,沒想到意外開啟另一個不同的人生道路。「這裡面有數學,也有些我沒聽過但很有趣的東西。」於是後來廖教授到臺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擔任陳建仁博士的助理,並到該研究所攻讀博士,陳建仁博士後來也成為廖教授的指導教授並一同完成「臺灣20年癌症地圖」。

提到癌症地圖,「一個疾病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同是工業區但桃竹苗癌症死亡率明顯低於中南部沿海地區。臺灣這麼小,兩地為何有這樣的差距,有可能是因為桃竹苗多客家人,飲食習慣和中南部閩南人不同;亦有可能是汙染源種類、產業的不同,自然汙染物及程度可能也不一樣。」廖勇伯表示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就是要找出環境中的致病原因。「現在的研究已經到DNA的程度,這叫『表觀遺傳學』。」廖教授比喻,人體細胞的DNA序列皆相同卻會分化,原因在於DNA本身就像一個可以調節的電燈開關,當我們的基因受到汙染源刺激,會逐漸病變,最後達到一個不可逆的程度即是癌細胞增生。「我們所做的就是在這個不可逆的現象發生以前,去除這個汙染源。」

對於現今中南部空汙及能源政策,廖教授認為核能發電的潛在風險過高,並非一個較好的選項,反之目前應該對現有的火力發電機組進行升級,提高燃煤效率,並且節約用電,達到開源節流的效果。

最後,我向廖教授請益時間管理的方法。「把時間花在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他接著說:「重要是你自己認為重要的,就像高中學測,有時效性且較急迫,認為它重要的人就會把時間放在準備學測;當然假設你對音樂、美術、體育很感興趣,以後打算走此專業,把時間放在這些你有興趣的事情上,那也很好。」把興趣與工作結合是廖教授在訪談中特別強調的觀念,他在醫學系教書多年,看到許多學生是被父母逼著就讀醫學系,本身其實並沒有興趣。「父母會從他們的角度看事情,當然你也會是如此,但最後還是應該遵從自己的想法,畢竟人生是自己的。」他同時提出另一個看法:「電機系很熱門大家都去讀,最後出來一堆人都是電機人才時,想脫穎而出就比較困難,尤其在自己沒有興趣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反之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成為佼佼者,就算冷門也沒關係,做得好自然會有人看見你。」。

廖教授曾提出「社會關懷」為人生的三大KPI(關鍵績效指標)之一。我們每個人的成就都取之於社會,因此當有能力時則該回饋,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尤其是理工科學方面的人才,更應該要有人文關懷的素養。若當一名醫生心中不懷感恩與人文道德,他手中醫治別人的手術刀就變成了屠刀。廖教授之所以選擇投入癌症地圖與公共衛生領域,正是體認到了身為知識分子的社會使命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