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顥仁(100國中、103高中)

左手建築右手詩~忠於己心,敢於自我定義

◎ 撰文者/郭 百

「什麼是詩?什麼是建築?什麼又是建築裡的詩,陳顥仁在東海建築的畢業設計作品 ──《〈建築的詩實踐〉施工圍籬敘事》傳達的便是他對詩和建築的認知,以及兩者融合激盪出的火花。對他而言,寫作和建築已經成為他生命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寫作就像流淌在陳顥仁血液裡的因子,只要一個契機、一個觸動,他便能將想法轉化為一連串優美的文字。就讀明道高中時,面對繁重的課業,他透過文字書寫與閱讀,找到紓解及轉換的能量,平日生活中有靈感,也會隨手用手機儲存下來,作為日後寫作的題材。當時身在數理實驗班的他,對文學創作樂在其中,他說:「不管身處數理班還是人文班,都能寫作,對我來說沒有差別。」陳顥仁連續三年在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勇奪第一,文學才華備受肯定。在他看來,寫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寫作,寫作也同時影響了他的生活,兩者相輔相成。

高中時影響陳顥仁最深的,是國文科丁兆齡老師。陷入回憶的他,聲音朦朧:「丁老師常說做人要溫柔敦厚……。」老師往日的耳提面命、生活分享和待人接物,潛移默化地影響他說話做事的態度,以及面對世界的觀點。他說:「老師會和我們分享課堂外的風景,那是和現實生活切身相關的,不限於課堂內的學科。」

高中就學期間,學長學業成績優良,以勤勉的態度拚下滿級分的好成績。令人有些驚訝的是,擁有好文采的他,在大學選填志願期間,並沒有將文學相關科系納入考量,原因是他認為大學的文學科系是以學術研究為導向,而他的理想是往文學創作發展。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毅然決然投入東海建築的懷抱。他表示:「雖然我是三類組,但我對理科、文科,甚至醫學類都沒太大興趣。最後刪刪減減下來,發現建築是我可以並且有動力去念的。」

建築對當時的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即便有各種第二手的資料,再怎麼試圖去理解,都還是處在門外的距離。真正進入建築系以後,他感受到與原先認知的落差,必須逐步適應建築生態。比如空間教育,這是中學課程內容欠缺的,在建築系卻至關重要。過去,他只接觸過類似的課程,所以在學習空間教育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在用一個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詮釋過往學過的東西,這讓他覺得很有趣。「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重疊到的範圍其實很小,不論醫學系、建築系、資訊工程系等等,對高中生來說都是全新的領域。不論什麼科系,只要相信你所選的。能夠選你想選的是一種幸運,不到也沒關係,都可以試試看。」

對於大學剛畢業的陳顥仁來說,在未來,他想和他欣賞的建築設計師黃聲遠、Peter Zumthor和Kengo Kuma一樣,做一名「對人有所關懷」、「對材料有所理解」的建築師。

如何在有限的條件內,用現有的材料,去傳達想要對使用者、服務對象說的話,以及展現出自己的思想。這是他致力的方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畢業作品《〈建築的詩實踐〉施工圍籬敘事》,結合了陳顥仁所熱愛的詩與建築,為他在建築系的日子畫下完美的句點。

未來,陳顥仁將以文學與建築繼續書寫人生腳本。因此,他選擇進入東華大學華文創作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為生命進行更深的耕耘。期待有一天,他可以再回母校分享為理想奮鬥的點點滴滴。

「在這個年代,遇到每件事情之前,試著重新定義。」訪談最後,陳顥仁的一番話令人深思。「在中學時期之前,比較傾向於接受別人給的定義,但經過大學教育之後,現在的狀態比較接近於,去尋找一個自己的定義。」不輕易受他人的定義影響,因為我們擁有選擇權,決定自己怎麼看待周遭的人事物。陳顥仁忠於己心,敢於自我定義,這就是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