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indales 無患子目
Meliaceae 楝科
Toona 香椿屬
古代香椿樹常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徵,典故源於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意為上古時代的大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做自己的一年,可見壽命之長久)。後人便常常用帶「椿」的詞語來形容福壽綿延,如以「千椿」形容千歲,又如以「椿壽」作為對長輩的祝壽,以盼望長輩像椿樹一樣長生不老。古人也將已過耄耋之年的父親稱為「椿庭」。相傳孔子的兒子孔鯉因怕打擾父親思考問題,便在路過庭院時快步走過,即「趨庭而過」,後人就把「椿」與「庭」結合了起來,稱父親為「椿庭」。而古人又喜歡將母親形容為「萱草」,成語「椿萱並茂」便是形容父母健在、健康長壽。「椿萱並茂」中的椿和萱指的是香椿和萱草,分別代稱父親和母親,因為香椿壽命很長,而象徵母親的萱草可以使人忘憂,因此成語的意思是父母均健在、安康。
莖:喬木,樹幹直立,高可達 20 公尺,側枝少,樹皮略白,髓心大,全體具特殊味道。
葉: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具長柄,柄長 5~15 公分,紅色,基部粗肥,上有淺溝;小葉長 10~18 公分,寬 3~5 公分,具短柄,7~9 對,卵狀披針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葉基鈍或圓形,葉尖銳尖或漸尖形,葉緣疏細鋸齒,有時近於全緣,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淡綠色,側脈 9~11 對;揉之有香味。
花:花序為複聚繖花序,呈圓錐狀排列;圓錐花序與葉等長或更長,被稀疏的鏽色短柔毛或有時近無毛,小聚繖花序生於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長 0.4~0.5 公分,具短花梗;花萼 5 齒裂或淺波狀,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 5,白色,長圓形,先端鈍,長 0.4~0.5 公分,寬 0.2~0.3 公分,無毛;雄蕊 10,其中 5 枚能育,5 枚退化;花盤無毛,近念珠狀;子房圓錐形,有 5 條細溝紋,無毛,每室有胚珠 8 顆,花柱比子房長,柱頭盤狀。花期 5~6 月。
果實:果實為蒴果,長約 2.5 公分,長橢圓形或倒卵形,熟時深褐色,,有小而蒼白色的皮孔,果瓣薄,角狀之中軸分離為 5 裂片;種子具翅,膜質的長翅生於種子上方,下端無翅。
用途:食用:嫩葉常以沙拉、涼拌等方式食用,或經乾燥製成粉末提供素食者之調味品;迄今華北一帶百姓喜將其密植於家屋附近,春天新芽抽出時,摘採其嫩葉做為春蔬,香椿拌豆腐,香椿炒蛋或加些鹽醃為小菜,均極可口。觀賞用:成熟果序乾燥後可以製作成飾品;樹形特殊,是優良觀賞樹種。木材用途:樹幹直立,適於打樁之用材。香椿之木材略帶紅色,木質細緻,為家具用良材,可充代桃花心木,故英名稱 "Chinese Mahogany"。藥用:樹皮含川楝素 (toosendanin),兒茶酚 (catecol),葉含胡蘿蔔素 (carotene),維生素 B、C 及蛋白質等。川楝素為良好驅蟲劑,根則有收斂、止痛、止血功效,樹皮則可去燥熱,澀腸止血。台灣中藥店售者如紅椿皮,即為香椿之樹皮樹根部位,用於婦女之崩血,產後出血等。明朝「本草品彙精要」記載,椿木葉青根皮白,味苦,性溫泄,葉有香氣無味,主治女子血崩,小兒疳痢。性味:樹皮及根皮的內層皮:苦、澀、涼;葉:苦、平;果實:辛、苦、溫。效用:樹皮及根皮的內層皮:除熱,燥濕,澀腸,止血,殺蟲。治痢疾,泄瀉,小便淋痛,便血,血崩,帶下,風濕腰腿痛;葉:消炎,解毒,殺蟲。治痔瘡,痢疾;果實:袪風,散寒,止痛。治泄瀉,痢疾,胃痛。
相片集:(點選圖片可進入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