ĐVSKTT NK H3
[NK 3/1a] 大越史記外紀全書卷之三
屬西漢紀
辛未 漢元封元年 (漢元封元年) 我越既属于漢,漢以石戴為九郡太守。 (漢制以州領郡。除珠崖,儋耳皆在海中,餘七郡属交州,戴爲州太守。西漢守任治所在龍淵,即龍編。東漢在麊冷,即安朗。) 及戴卒,漢昭帝以周章代之。至王莽末,交州牧鄧讓及諸郡閉境自守,漢將岑彭素厚善讓,與讓書,陳家漢威德。於是率交趾太守錫光及諸郡太守杜穆等,遣使貢獻于漢,漢悉封為列侯。當時漢光武建武五年,己丑也。錫光,漢中人,在 [NK 3/1b] 交趾教民以禮義,復以任延爲九真太守。延,宛人。九真俗以漁獵為業,不事耕種,延乃教民墾闢,歲歲耕種,百姓充給。貧民無聘禮者,延令長吏以下省俸祿以賑助之,同時娶者二千人。視事四年,召還。九真人爲之立祠,其生子置名皆曰任焉嶺。南文風始二守焉。
己亥 (漢光武劉秀建武十五年) 交趾太守蘇定爲政貪暴,徵女
王起兵攻之。
右属于漢,自辛未至己亥,凡一百四十九年。
[NK 3/2a] ○ 徵女王紀
徵王 在位三年
(王甚雄勇,逐蘇定,建國稱王。然以女主,不能成再造之功。)
諱,側,姓徵,本姓雒,峯州麊冷縣雒將之女,朱鳶縣詩索之妻也。 (詩索亦雒將子,兩家子相為婚姻,綱目集覽以雒為姓,誤矣。) 都麊冷。 (麊音縻。)
庚子 元年 (漢建武十六年) 春,二月,王苦太守蘇定繩以法,及讐定之殺其夫,乃與其妹貳舉兵,攻陷州治,定奔還,南海,九真,日南,合浦皆應之。畧定嶺南六十 [NK 3/2b] 五城,自立為王,始稱徵姓焉。
辛丑 二年 (漢建武十七年) 春,二月,晦日食。○ 漢以徵氏稱王,舉兵攻陷城邑,邊郡苦之。乃命長沙,合浦及我交州具車船,修橋道,通障溪,儲粮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以扶樂侯劉隆為副,來侵。
壬寅 三年 (漢建武十八年) 春,正月,馬援沿海而進,隨山刊道千餘里,至浪泊上, (羅城西街之西,名浪泊。) 與王戰。王見虜勢大張,自度烏合之衆,恐不能支,退保禁溪。 (禁溪,史作金溪。) 衆亦以王女子,慮不能勝敵,遂走散,國統復絕。
[NK 3/3a] 黎文休曰,徵側,徵貳以女子,一呼而九真,日南,合浦及嶺外六十五城皆應之。其立國稱王,易如反掌,可見我越形勢足致霸王之業也。惜乎繼趙之後,以至吳氏之前,千餘年之間,男子徒自低頭束手,為北人臣僕,曾不愧二徵之女子,吁可謂自棄矣。
右徵女王,起庚子,終壬寅,凡三年。
○ 属東漢紀
癸卯 四年 (漢建武十九年) 春,正月,徵女王及其妹貳與漢 [NK 3/3b] 兵拒戰,勢孤遂皆陷沒。馬援追擊其餘眾都陽等,至居封縣,降之。乃立銅柱為漢極界。 (銅柱,相傳在欽州古樓洞上。援有誓云,銅柱折,交州滅。我越人過其下,每以石培之,遂成丘陵,恐其折也。唐馬總又建二銅柱於漢故處,記著馬德,以明其為伏波之裔。今未詳所在,左右二江合有其一。) 援以西干縣有戶三萬三千,因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漢帝從之。援又築蠒江城於封溪。其城圓如蠒,故以為名。我越遂属於漢,後三年援還。土人哀慕徵女王,立祠奉事之。 (祠在福祿縣喝江社。番禺舊地城亦有之。)
史臣吳士連曰,徵氏憤漢守之虐,奮臂一呼,而 [NK 3/4a] 我越國統幾乎復合。其英雄氣槩,豈獨於生時建國稱王。沒後能捍災禦患,凡遭災傷水旱,禱之無不應,徵妹亦然。蓋女有士行,而其雄勇之氣在天地間,不以身之沒而有餒也。大丈夫豈可不養其剛直正大之氣哉。
甲辰 (漢建武二十年) ○ 自此以後,曆漢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凡五世,共八十二年。惟明帝時,南陽人李善守日南,以惠愛為政,懷來異俗,遷九真太守。
丙子 (漢順帝保永和元年) 太守周敞以交州在九圍之外,百 [NK 3/4b] 越之表,上表請置方伯。漢帝以敞為刺史,都監郡縣。
丁丑 (漢永和二年) 日南象林蠻 (古越裳國界。) 區憐等攻郡縣,殺長吏。交州刺史樊演發州兵及九真兵萬餘人救之,兵士憚遠役,秋,七月,二郡兵反攻府治,其勢轉盛。
戊寅 (漢永和三年) 夏,五月,侍御史賈昌與州郡併力討區憐等,不克,為所攻圍。歲餘,兵轂不繼。漢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椽属,問以方畧。皆議遣將,發荊,楊 [NK 3/5a] 兗,豫四萬人赴之。李固駁曰,荊,楊盜賊盤結不散,長沙,桂陽數被徵發,如復騷動,必更生患。兗,豫之人遠赴萬里,詔書迫促,必致叛亡。南州暑濕,加以瘴癘,致死亡者十必四五。遠涉萬里,士卒疲勞,比至嶺南,不復堪闘。軍行日三十里,而兗,豫去日南九千餘里,三百日乃到,計人廩五升,用米六十萬斛,不計將吏驢馬之食。設軍所在,死亡必眾,既不足禦敵,當復更發,此為刻割腹心以補四肢。九真,日南相去千里,發其吏民猶且弗堪,況乃苦四州 [NK 3/5b] 之卒,以赴萬里之難哉。前中郎將尹就討益州叛羌,益州諺曰,虜來尚可。尹來殺我。後就徵還,以兵付判州張喬,喬因其將吏,旬日之間殄滅群盜。此發將無益之效,州郡可任之驗也。宜更選有勇畧仁惠可任將帥者,以為刺史,太守徙日南吏民,北依交趾,還募蠻夷使自相攻,轉輸金帛以為其資,有能反間致降,許以裂土之封。前并州刺史祝良,性勇決,張喬,前在益州有破虜之功,皆可任用。四府必從固議,即拜良為九真太守,喬為交州刺史。 [NK 3/6a] 喬至,開誠慰諭,眾皆降服,良單車到九真,示以威信,降者數萬人。
甲申 (漢建康元年) 秋,八月,漢帝崩。 ○ 冬,十月,日南復攻燒郡邑。九真刺史夏方招降者而撫諭之。尋轉桂陽太守,以劉藻代之。
庚子 (漢桓帝志元嘉二年) 冬,十一月,九真郡人復屯據日南,眾轉強盛。時,夏方已徙桂陽太守,因復拜為刺史。方威惠素著,及至,日南眾聚萬餘人,相率諸方降。
戊午 (漢靈帝宏光和元年) 夏,四月,州人及烏滸蠻久為亂,牧 [NK 3/6b] 守周喁不能禦,州人梁龍等因之起兵,攻破郡縣,有眾數萬人。
辛酉 (漢光和四年) 漢帝使蘭陵令會稽上虞人朱儁救喁,道過本鄉,募家兵及所調兵五千,從兩道入。先使人觀虛實,宣揚威德,以震動其心。既而土郡兵逼進,殺梁龍,降者數萬人。
甲子 (漢中平元年) 州人屯兵執刺史周喁殺之。遣人詣闕,數喁罪狀。漢帝聞之,詔精選能吏。有司薦東郡聊城人賈琮以為刺史。 (琮初為御史。) 先是為刺史者,以 [NK 3/7a] 其地有明珠,翠羽,犀,象,玳瑁,異香,美材之物,率無清行,財計盈給,輙求遷代,故吏民皆叛之。及琮到部,訊其叛狀,僉曰,前政賦斂深刻,百姓莫不困乏。京師遙遠,無所告訴,民不聊生,故相聚以拒之,非真叛也。琮乃遣人分行慰諭,使各安其業,招撫流亡,蠲復賦斂,於是誅為苛虐之魁首者,簡良吏守諸郡縣,百姓以安。街巷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不敢復叛。琮任事三年,征拜議郎,使李進代之。 (李進我交州人。)
[NK 3/7b] 丙寅 (漢中平三年)
黎文休曰,觀史至我越無主之時,為北人刺史之無清行者所困。北京地遠,無所告訴,不覺愧感交集,冀見精誠,如後唐明宗時,焚香祝天,願天為我越早生聖人,自帝其國,以免北人之侵漁者也。
右属于漢,自癸卯至丙寅,凡一百四十四年。
○ 士王紀
士王 在位四十年 壽九十年
(王寬厚謙虛,人心愛戴,保全越之地,以當三國之強,既明且智,足稱賢君。)
[NK 3/8a] 姓士,諱爕[1],字彥威,蒼梧廣信人也。其先魯國汶陽人也。北朝王莽之亂避地于我越,六世至王,父賜漢桓帝時為日南太守。王少遊學漢京,從頴川劉子奇治左氏春秋為注解。舉孝廉,補尚書郎,以公事免官。父喪闋 (音鈌,盡也。) 後舉茂才,除巫陽令,遷交州太守,封龍度亭侯。都嬴漊。 (漊一作樓,即龍編。) 後陳朝追封善感嘉應靈武大王。
丁卯 元年 (漢中平四年) 王有弟三人,一,鮪[2],武。時,刺史朱 [NK 3/8b] 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王乃表一領合浦太守,鮪領九真太守,武領南海太守。王器體寬厚,謙虛下士,國人愛之,皆呼曰王。漢之名士避難往依者,以百數。
庚辰 十四年 (漢獻帝協建安五年) 刺史李進上言於漢帝曰,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登仕朝廷,皆中州之士,未嘗獎勸遠人。辭意感切,多所援引。漢帝詔我州之有孝廉,茂才,許除補属州長吏,不得任中州。進復上疏曰,所舉孝廉,請與十二州博士,以人才專對, [NK 3/9a] 而有司恐遠人虛誕,毀折中朝,不許。時,我越人李琴,宿衛在臺,遂邀鄉人卜龍等五六人,當正元萬國朝會之日,俯伏殿庭曰,皇恩不均。有司問其故。琴曰,南越遷遠,不為皇天所覆,后土所載。故甘雨不降,涼風不飛。辭意懇苦,詔慰勞之。以我茂才一人為夏陽令,孝廉一人為六合令。 (琴,交州人。) 後李琴仕至司隸校尉,張重為金城太守,則我越人才得與漢人同選者,李琴,李進有以開之也。 (重,日南人,初入洛,正旦大會,晉明帝曰,日南北視日耶。重對曰,今郡中有雲者,不必有其實。至於風氣暄暖,日影仰於生民之 [NK 3/9b] 上,則有之矣。 按宋文帝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九寸一分,交州影在表南三寸三分交州去洛水六七千餘里,表取其絃直,當下千里。唐開元十二年測交州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與元嘉所測同。王充論衡曰,日南郡去洛且萬里,為日南。李筌曰,安南府至長安七千二百五十里。孟琯云,以四方揆之,安南適當中國表地耳。)
史臣吳士連曰,君子于辭不可己也。昔鬷蔑如無辭,則終與草木俱腐矣。李琴苟無辝,何以見用於世,而我越英特之才,北人安得而知之哉。辭之不可己也如此夫。雖然此特為人才論,若顏閔則無是言矣。
[NK 3/10a] 丁亥 二十一年 (漢建安十二年) 漢袁徽遺尚書令荀彧書曰,交州士府君,既學問優博,又達於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少閑,輙玩書傳,春秋左氏傳,凡簡籍無徵,輙以咨問,即傳諸疑,皆有師說,意思詳密,又尚書古今大義詳備。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鳴鐘磬,備具威儀,笳皷簫吹,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香者,常有數十,妻妾居輜軿,子弟從 [NK 3/10b] 兵騎,當時貴重,震服百蠻,尉佗不能逾也。 (徽,時寓交州。) 及漢帝遣張津為刺史, (津守任在漢建安六年。) 津好鬼神事,常著絳帕頭巾,皷琴燒香,讀道書云,可以助化,為其將區景所殺,而荊州牧劉表遣零陵令賴恭代津。漢帝聞津死,賜王璽書曰,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塞。如逆賊劉表又遣賴恭,窺看南土。今以卿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州太守如故。王遣吏張旻奉貢詣漢京都。是時天下喪亂,道路斷絕,而王不廢職貢。漢帝複下詔,拜安遠 [NK 3/11a] 將軍,封龍度亭侯。後,蒼梧太守吳巨與恭相失,舉
兵逐之,恭走還零陵。
庚寅 二十四年 (漢建安十五年) 吳王孫權遣步隲為交州刺史,隲到,王率兄弟奉承節度。吳王加王左將軍。後王遣子廞 (魚錦反。) 入質于吳,吳王以為武昌太守。王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將。王又誘導益州豪姓雍闓 (可亥反。) 等率郡民人,使遙東附吳。吳王益嘉之,遷衛將軍,封龍編侯。王每遣使詣吳,致雜香,細葛,輙以千數,明珠,大貝,琉璃,翠羽,瑇瑁,犀,象之珍奇, [NK 3/11b] 及異果,蕉椰,龍眼之属,無歲不至。又貢馬凡數百匹。吳王作書,厚加寵賜,以慰答之。
黎文休曰,士王能以寬厚,謙虛下士,得人親愛,而致一時之貴盛。又能明義識時,雖才勇不及趙武帝,而屈節事大,以保全疆土,可謂智矣。惜其嗣子弗克負荷先業,使越土宇既皆全盛,而復分裂,悲夫。
丙午 四十年 (漢後主禪建興四年吳孫權黃武五年) 王薨。初王嘗病死三日,僊人董奉與藥一丸,以水含服,捧其頭搖 [NK 3/12a] 捎之。少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平復。明日旋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奉,字昌,侯官人,見列仙傳。侯官,縣名,在福州。)
史臣吳士連曰,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子之不肖,乃子之罪爾。世傳王既塟之後至晉末,凡百六十餘年,林邑人入寇,掘發王塚,見其體面如生,大懼,乃復封瘞。土人以為神,立廟事之,號士王僊。蓋其英氣不朽,所以能為神也。 (神祠在蒨城龍緬。)
[NK 3/12b] 右士王,起丁卯終丙午,凡四十年。
大越史記外紀全書卷之三終
[1] The character used here (爕) is a colloquial variant of 燮.
[2] In the Sanguo zhi (三國志) these two names are 壹 and 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