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ĐVSTGCM H3
[TB 3/1a]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前編卷之三
(庚寅 漢建安十五年) 冬十二月吳主孫權以步騭為交州刺史
綱目初士燮為交阯太守表其三弟領合浦九真南海太守雄長一方而交州刺史張津好鬼神事嘗著絳帕頭讀道書為其將所殺至是孫權以步騭為刺史燮率兄弟奉承節 [TB 3/1b] 度由是嶺南始服於權
註步騭臨淮淮陰人交州九真竝註見趙武王十年
漢交阯太守士燮遣子八質于吳吳封士燮為龍編候
[TB 3/1b-3/2a] 御批士燮特一漢守耳隨辰柔媚只求自便全無雄才遠略以致再傳已敗無足稱也舊史謂雖尉佗不能逾毋乃過乎
吳志本傳辰燮遣子廞 (虛金切音歆) 入質權以為武昌太守燮壹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將燮 [TB 3/2a] 又誘益州豪姓雍闓等率郡人民使遙來附權益嘉之遷衛將軍封龍編侯弟壹偏將軍都鄉侯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玳瑁犀象及異菓蕉椰龍眼之屬無歲不至又貢馬凡數百匹權輒為書厚加寵賜以答慰之
謹按子廞舊史作子广/斂 (魚錦反) 誤
[TB 3/2b] (丙午 吳主孫權黃武五年漢建興四年魏黃初七年) 士燮卒子徽自署為交阯太守
吳志本傳燮在郡四十餘年壽九十卒
吳士連曰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燮始世傳士燮既葬之後至晉末六百餘年林邑人入寇發其塚見體貌如生乃封還土人以為神立廟事之號士王 [TB 3/3a] 僊
冬吳分交州置廣州以呂岱戴良為刺史呂岱誘士徽殺之尋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
吳主聞士燮卒以交阯懸遠乃分合浦以北屬廣州呂岱為刺史合浦以南屬交州戴良為刺史又遣陳辰代燮為太守岱留南海良與辰俱前行到合浦而燮子徽已自署為太 [TB 3/3b] 守發兵拒之良留合浦燮故吏桓鄰叩頭諫徽使迎良徽怒笞殺之鄰兄治子發 (舊史作兄子治發誤) 合族兵擊徽徽閉城自守治等攻之數月不能下乃約和各罷兵而呂岱被吳詔誅徽自廣州馳入合浦與良俱前誘壹子中郎將匡使與徽說令伏罪雖失郡守保無他憂岱繼匡後至徽兄祗弟幹頌等六人肉袒迎岱 [TB 3/4a] 岱謝令復服 (舊史作徽服誤) 前至郡下明早施帳幔請徽兄弟以次入賓客滿座岱起擁節讀詔數徽罪過縳斬之傳首武昌壹黃/有匡後出吳主原其罪及燮質子廞皆免為庶人數歲壹黃/有坐法誅惟匡先病殁及廞卒徽將甘醴及桓治率吏民共攻岱岱奮擊大破之進封番禺侯於是除廣州復為交州如故
[TB 3/4b] 吳士連曰士徽父殁不請命自立又發兵拒命義固當討然呂岱誘使降而殺之非也夫信國之寶也徽既降縳送武昌使生死出於上威信行於下不亦善乎孫盛曰柔遠能邇莫善於信呂岱師友士匡使通信誓徽兄弟肉袒推心委命岱因滅之以要功利君子是以知權之不能遠略而呂 [TB 3/5a] 氏之不延也
註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初補餘姚長及會稽賊起權以岱為督軍校尉將兵討平之遣廬陵太守至是代步騭為交州刺史
吳進封呂岱鎮南將軍尋拜為交州牧
呂岱既定交州士徽之亂復進攻九真殺獲 [TB 3/5b] 以萬計又遣從事南宣國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諸王各遣使奉貢吳主權嘉其功進封為鎮南將軍黃龍三年吳武陵五溪蠻反吳主以南土清定召岱還合浦太守薛敬文 (舊綜) 懼繼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於蒼梧秦置桂林南海象郡則四國之內屬也有自來矣趙佗起番禺懷服百粵之君珠 [TB 3/6a] 官之南是也漢武帝誅呂嘉開九郡設刺史以鎮監之徙中國人雜居其間稍使學書粗知言語使驛往來觀見禮化及錫光為交阯壬延守九真建立學校導之禮義然土廣人眾阻險毒害易以為亂且在九甸之外長吏之選類不精覈及臣所見南海黃蓋為日南太守下車以供設不豐撾殺主簿仍見驅逐 [TB 3/6b] 九真太守儋萌為妻父周京作主人拜請大吏酒酣作樂功草番歆起舞屬京京不肯起歆猶迫彊萌忿杖歆歆弟苗帥眾攻府萌至物故交阯太守士燮遣兵致討卒不能克又故刺史會稽朱符多以鄉人虞褒劉彥之徒分作長吏侵虐百姓彊賦於民黃魚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離 [TB 3/7a] 喪亡次得南陽張津威武不足為所陵侮遂至殺沒後劉表所遣賴恭先輩仁謹不曉世事又遣吳巨為蒼梧太守巨武夫輕悍不為恭所服輒相怨恨巨逐出恭步騭既至是辰津故將夷廖錢博之徒尚多騭以次鉏治綱紀適定會仍召還呂岱平士徽之亂改置長吏章明王綱威加萬里大小承風由此言之 [TB 3/7b] 綏邊撫裔實有其人牧伯之職宜選清流荒服之外禍福尤甚今日交州雖云粗定尚有高涼宿賊其南海蒼梧鬱林珠官四郡界未綏聚作寇盜若岱不復南新刺史宜擇方略智計之人以綏撫之假以威寵借之形勢責其成效庶可補緝如但中人僅守常法無奇數異術者則羣惡日滋久遠成害故國之安 [TB 3/8a] 危在於所用不可不察也吳主從之尋拜岱為交州牧
註薛敬文沛郡竹邑人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從劉熙學士燮既附孫權召敬文為五官中郎將除合浦太守呂岱出師討交州敬文與岱皆行越海南征珠官漢合浦郡吳改珠官扶南國名註見雄王林邑國名 [TB 3/8b] 註見後屬晉穆帝永和九年堂明國名在海岸大灣中北距日南七千里即道明國也高凉縣名屬合浦郡
(戊辰 吳赤烏十一年漢延熙辰十一年魏正始九年) 九真趙嫗聚眾攻掠郡縣刺史陸胤平之
九真復攻陷城邑州郡騷動吳主以衡陽督軍都尉陸胤為刺史兼校尉胤入境諭以恩 [TB 3/9a] 信降者三萬餘家州境復清九真郡女子趙嫗聚眾攻掠郡縣胤擊平之
[TB 3/9a] 御批我南女子多有雄奇趙嫗亦二徵之流亞也則北史之稱夫人城娘子軍者豈能專美乎惟云乳長三尺殊為怪誕可笑
註陸胤吳郡吳人陸遜族子也始為選曹郎後為衡陽督軍都尉及九真夷賊攻沒城邑交州騷動吳主以為交州刺史趙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九真山中有趙女子乳長三尺不嫁結黨剽掠郡縣常著金褐 [TB 3/9b] 齒屣據象頭鬬戰死而為神今祠在清化美化縣富田社
(癸未 吳永安六年漢炎興元年是歲漢亡魏景元四年) 夏五月交阯郡吏呂興殺其太守孫諝以郡降于魏 (舊作晉誤)
初吳以孫諝為交阯太守諝貪暴嘗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百姓苦之至是吳主遣鄧荀至郡荀又擅調孔雀三十頭送秣陵民 [TB 3/10a] 憚遠役因謀作亂郡吏呂興殺諝及荀而請太守及兵于魏九真日南皆應之
(甲申 吳孫皓元興元年魏咸熙元年) 秋七月吳復分交州之地置廣州
是歲吳割南海蒼梧鬱林三郡立廣州治番禺交阯九真日南合浦為交州治龍編交廣之分始此
[TB 3/10b] 註南海註見安陽王四十四年蒼梧鬱林日南合浦竝註見趙王建德元年
魏以呂興為安南將軍都督交州諸軍事以霍弋遙領交州刺史
魏以呂興為安南將軍都督交州諸軍事以南中監軍霍弋遙領交州刺史得以便宜選用長吏弋表爨谷 (一作樊谷) 為交阯太守率牙門 [TB 3/11a] 董元王素等將兵助興未至興為功曹李統所殺谷亦死
(乙酉 吳甘露元年晉武帝泰始元年) 晉以馬融為交阯太守融病卒霍弋表楊稷代之
註馬融巴西人楊稷犍為人
(戊子 吳寳鼎三年晉泰始四年) 吳以劉俊為交州刺史攻晉楊稷稷破之於古城
[TB 3/11b] 吳以劉俊為刺史與前部督修則 (舊史作大都督修稷誤) 將軍顧容前後三攻交州稷皆拒破之鬱林九真皆附於稷稷遣將軍毛炅 (舊作靈誤) 董元牙門孟幹孟通李松王素爨能等自蜀出交阯破吳軍於古城殺修則劉俊餘兵皆散稷因表炅為鬱林太守元為九真太守
註古城即合浦城是
[TB 3/12a] (己丑 吳建衡元年晉泰始五年) 冬十一月吳發兵擊晉楊稷
吳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從荊州道監軍事李朂 (舊作鼎誤) 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會合浦以擊稷朂以海道不通利殺導將馮斐引軍還吳主以朂枉殺擅退師與徐存皆伏誅
(辛卯 吳建衡三年晉泰始七年) 吳陶璜擊晉楊稷等擒之復取 [TB 3/12b] 交阯分其地為新昌郡
初璜與虞氾薛珝拒稷于汾水璜敗退保合浦亡其二將珝怒謂璜曰若自表討賊而喪二帥其責安在璜日下官不得行其意諸軍不相順故致敗耳珝怒未解欲引軍還是夜璜以兵數百襲董元獲其寶物船載而歸珝乃謝之以璜領交州前部都督璜復從海道 [TB 3/13a] 出其不意逕至州元拒之諸將欲戰璜疑斷橋內有伏兵乃別列長戟於其後兵纔接元偽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長戟逆之大破元兵殺元以前所得船寶貨及土錦數千疋遺扶嚴賊帥梁奇 (舊作良齊誤) 奇將萬餘人助璜辰稷以其將王素代元元勇將解系同在城內璜使其弟象為書與系又使象乘軺車鼓吹導 [TB 3/13b] 從而行素等曰彼象尚如此系必有去志乃殺系璜聞之即率眾急攻遂陷州治擒楊稷毛炅等炅尋謀襲璜事覺璜收殺之送稷等俘歸吳稷至合浦病死孟幹李松爨能等至建業幹逃歸晉晉以為日南太守松能皆為吳所殺晉贈稷交州刺史炅及松能子竝關內侯九真郡功曹李祚保郡附于晉璜遣將 [TB 3/14a] 攻之不克祚舅黎晃 (一作黎明) 隨軍勸祚令降祚答曰舅自吳將祚自晉臣惟力是視耳據城不降踰辰乃拔
註陶璜丹陽秣陵人陶基之子也新昌郡胡三省註新昌即峰州也今山西省地是
吳以陶璜為刺史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
[TB 3/14b] 璜既破稷等平交州吳因用為州牧璜有謀策周窮好施得人心故人人樂為之用所至有功辰武平九德新昌土地險阻夷獠勁悍歷世不賓璜討平之開置三郡及九真屬國三十餘縣後吳徵璜為武昌都督而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土人請留璜以千數吳主乃遺還舊涖
[TB 3/15a] 註武平本封谿縣地吳初置統縣七隋郡廢改為隆平縣唐改武平縣尋置為藤州丁黎為太平府陳改為快路黎更為先興快州二府今興安省地是九德古越裳氏地吳初置統縣八晉宋齊因之梁郡廢改九德縣屬日南郡唐改屬驩州今河靜省是其地也
[TB 3/15b] (庚子 晉太康元年) 吳交州牧陶璜降晉晉詔復其職
吳主皓既降晉手書勸璜歸順璜流涕數日遣送印綬詣洛陽晉帝詔復其職封宛陵侯改為冠軍將軍辰晉既平吳減州郡兵 (舊史作徵交州兵誤) 陶璜上言曰交州斗絕一方連帶山海外距林邑纔七百里 (舊史作數千里誤) 夷帥范熊世為逋寇數攻百姓且連結扶南數作寇逆攻 [TB 3/16a] 破郡縣殺害吏民臣昔為故國所採編戍在南十有餘年雖前後征討翦其魁桀然深山僻穴尚有逋竄又臣所統之卒本八千餘人南土溫濕 (舊史作溫潤誤) 多有毒氣加以累年征討死亡減耗其見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今四海混同無思不服當捲甲銷刃禮義是務而此州之人厭其安樂好為禍亂又廣州南岸 [TB 3/16b] 周迴六千餘里不賓屬者乃五萬餘戶及桂林不羈之輩復當萬戶至於服從官役纔五千餘家二州唇齒惟兵是鎮又寧州興古接據上流去交阯郡千六百里水陸竝通互相維衛州兵未宜約損以示單虛晉主從之璜在州三十年威惠素著為州民所慕及卒晉帝以員外郎散騎常侍吾彥 (舊史作吳彥) 為南中 [TB 3/17a] 都督交州刺史初璜之死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其渠帥趙祉圍郡彥悉平之在涖二十五年州民寧輯自表求代晉帝以顧秘代之秘亦良牧舉州愛之及秘卒州人逼其子參領州事參卒弟壽固求領州事殺其長吏胡肇又將殺帳下督軍梁碩碩走免舉兵討壽殺之碩遂專制恐民情不協乃迎璜子蒼 [TB 3/17b] 梧太守威領州刺史威在職甚得百姓心三十年卒威弟淑子綏相繼為刺史自基至綏凡四世竝為刺史基璜之父也 (舊史作祖父誤)
註扶南註見雄王紀
(戊寅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 冬十月晉詔加廣州刺史陶侃都督交州諸軍事
吳仕史記辰長沙人王機與蜀寇杜弘交州 [TB 3/18a] 秀才劉沈等同反侃遣督護擊破之執劉沈斬機侃以功故有是命
註陶侃鄱陽人王機晉書初長沙人王機者其父毅為廣州刺史甚得眾心後廣州人迎機為刺史會蜀賊餘黨杜弘送金於機求討桂林賊以自效機為列上於朝王敦以機難制以有降杜弘之功亦欲因機 [TB 3/18b] 討梁碩因轉機為交州刺史碩聞之遣其子候機於鬱林機怒其迎遲責云須至州當相收拷碩子馳使報碩碩曰王郎已壞廣州何可復來破交州也乃禁州人不許迎之府司馬杜讚以碩不迎機率兵討碩為碩所敗碩恐諸僑人為機於是悉殺其良者乃自領交阯刺史機既為碩所拒遂 [TB 3/19a] 往鬱林辰杜弘大破桂林賊還遇機於道機勸弘取交州弘素有意乃執機節日當相與迭持何可獨捉機遂以節與之於是機與弘及溫邵劉沈等竝反尋而陶侃到廣州先討溫邵劉沈殺之復遣督護討機機走死掘斬之
(癸未 晉明帝太寧元年) 梁碩攻殺刺史王諒陶侃遣兵攻 [TB 3/19b] 碩斬之晉以侃領交州刺史
先是王敦以王諒為交州刺史使攻梁碩碩舉兵圍諒於龍編拔之奪諒節諒不與碩斷其左臂諒曰死且不避斷臂何為逾旬而卒碩據州凶暴失眾心陶侃遣參軍高寶攻碩斬之晉帝以侃領交州刺史進號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TB 3/20a] 註龍編一名龍淵註見屬漢武帝元封元年
(癸丑 晉穆帝永和九年) 春三月交州刺史阮敷擊林邑破之
林邑王范佛數侵擾阮敷將兵討之破其五十餘壘
註林邑古越裳氏國界秦為象郡林邑縣 [TB 3/20b] 漢改象林縣屬日南郡漢末縣功曹子區連殺縣令自立為林邑國王其後世絕外孫范熊代立傳子逸其奴范文教逸制造城池宮室兵陣器械逸愛信之及逸死文篡位文死子佛嗣佛死其孫胡達立至玄孫文敵為扶南王子當根繩 (一作純) 所殺大臣范諸農平其亂自立為王諸農死子陽 [TB 3/21a] 邁立陽邁死子咄立復名陽邁數侵日南宋使檀和之討之陽邁懼遣使朝貢其後不賓隋遣劉方伐之其主梵志遣使謝罪唐貞觀中其王頭黎死子鎮龍被弑國人立頭黎之姑子諸葛地為王更號環王國屢犯安南都護張舟擊破之遂棄林邑徙國於占號占城國自 [TB 3/21b] 本朝列聖開基混一寰宇土圭測洛靈蔡占河雲關橫嶺順海倉山天府奧區也遂定都焉而聲名文物之盛前代莫與京矣今在承天則佛誓城在平定則闍槃城皆其故都遺蹟也
(庚辰 晉孝武帝太元五年) 冬十月九真太守李遜據州反
(辛巳 晉太元六年) 秋七月交阯太守杜瑗討遜平之
[TB 3/22a] 宋書列傳初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威制交土聞刺史騰遯之當至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瑗收眾斬遜州境獲寧晉除瑗為龍驤將軍
註杜瑗交阯朱鳶人本屬京兆祖元為寧浦太守遂居交阯
(己亥 晉安帝隆安三年) 春三月林邑王范胡達 (一作須達) 入寇 [TB 3/22b] 杜瑗擊破之晉加瑗為交州刺史
梁書是年林邑王范胡達寇日南執太守炅原又進寇九德執太守曹炳交阯太守杜瑗遣都護鄧逸等擊破之晉即以瑗為刺史
謹按宋梁書均書隆安三年加杜瑗交州刺史係在擊破林邑年事舊史所書乃在太元六年前事頗屬舛謬茲從實改書
[TB 3/23a] (辛亥 晉義熙七年) 夏四月晉賊盧循來奔交州刺史杜慧度討誅之送首建康
先是循從孫恩為寇恩死循降晉為廣州刺史至是又反為劉裕將劉藩所敗奔交州辰前刺史杜瑗卒晉帝以其子慧度代為刺史詔書未至循已襲破合浦徑向交州慧度率州府文武拒循於石碕破之循餘眾猶三千 [TB 3/23b] 又有李遜餘黨李脫等結集俚獠五千餘人以應循循至龍編南津慧度悉散家財以賞軍士弟交阯太守慧期九真太守章民竝督水步軍慧度自登高艦與循合戰擲雉尾炬焚其艦以步軍夾岸射之眾潰循中箭赴水死慧度取其尸斬之幷妻子及脫等函首送建康
[TB 3/24a] 註慧度杜瑗第五子石碕鎮名在交州府治之西南胡氏曰岸曲曰碕
(癸丑 晉義熙九年) 春三月林邑復寇九真杜慧度擊破之
梁書林邑王范胡達復寇九真慧度與戰破之斬其息交龍王甄知及其將范健等生俘其息那能等百餘人
[TB 3/24b] (乙卯 晉義熙十一年) 林邑犯交州州將擊敗之
(庚申 晉恭帝元熙二年宋武帝永初元年) 秋七月杜慧度擊林邑大破降之
梁書辰慧度擊林邑大破之所殺過半林邑乞降輸大象金銀吉貝等乃釋之前後為所掠者皆遣還遂遣長史江攸奉表獻捷于宋慧度在州布衣蔬食禁淫祠修學校歲饑以 [TB 3/25a] 私祿賑給之為政纖悉一如治家吏民畏而愛之城門夜開路不拾遺及卒贈左將軍以其子弘文為刺史弘文亦以寬和得眾襲爵龍編侯
註弘文徽度之長子也初宋武帝北征慧度板弘文行九真太守至是又繼為刺史板府板也宋志除拜則為參軍府板則為 [TB 3/25b] 行參軍
(丁卯 宋文帝元嘉四年) 夏四月交州刺史杜弘文卒宋以王徽為刺史
宋徵弘文為廷尉辰弘文有病自輿就道或勸待病愈弘文曰吾仗節三世嘗欲投軀帝庭况被徵乎遂行卒於廣州
(辛未 宋元嘉八年) 林邑寇九真交州刺史阮彌之攻之 [TB 3/26a] 不克引兵還
吳仕史記辰林邑王范陽邁遣樓船百餘寇九真入四會浦口交州刺史阮彌之遣隊主相道生將兵赴之攻區栗城不克引還初自州刺史杜瑗卒後林邑無嵗不入寇日南九真諸郡殺傷尤多交州遂致虛弱元嘉初陽邁侵暴益甚弘文欲討之聞有代乃止至是 [TB 3/26b] 復傾國入寇二邊多事矣
註區栗城在占城北境水經註盧容水出日南郡盧容縣區栗城南高山東經區栗城北林邑兵器戰具悉在城中後檀和之自朱梧戍進圍范扶龍於區栗城是也
(癸酉 宋元嘉十年) 夏五月林邑范陽邁遣使于宋求領交州不許
[TB 3/27a] 林邑王范陽邁遣使入貢于宋求領交州宋帝詔答以道遠不許是年宋以右軍參軍李秀之為交州刺史
(丙戍 宋元嘉二十三年) 春三月送遣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克之入其城
初林邑王范陽邁雖遣使入貢而寇盜不絕宋帝使和之討之辰南陽人宗慤家世業儒 [TB 3/27b] 慤獨好武事嘗言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及和之伐林邑慤自奮請從軍宋以慤為振武將軍和之遣慤為前鋒陽邁聞軍出遣使表請還所掠日南民輸金一萬斤銀十萬斤宋帝詔和之若陽邁果有誠款亦予歸順陽邁卒惑其大臣艹/毒 (音篤) 僧達諫止和之至朱梧戍遣府戶曹參軍姜仲基等 (府交州刺史府也) 前詣陽邁 [TB 3/28a] 陽邁執之和之怒進圍林邑將范扶龍於區栗城陽邁遣其將范昆沙達救之慤潛兵迎擊大破之五月和之等拔區栗城斬扶龍乘勝入象浦陽邁傾國來戰以具裝被象前後無際慤曰聞外國有獅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拒象果驚走林邑兵大敗和之遂克林邑陽邁及其子僅以身免所獲異名之 [TB 3/28b] 寶不可勝計又銷其金人得黃金數十萬斤慤一無所取還家之日衣櫛蕭然
註和之高平金鄉人後孝建三年徙刺兗州坐酣飲黷貨免官病見胡神為崇遂卒朱梧戍朱梧縣名漢以來屬日南郡辰於其地置戍在占城北境象浦縣名在占城西北本漢象林縣屬日南郡隋太業改屬 [TB 3/29a] 林邑郡金人宋書林邑俗事尼乾道鑄金銀人像大十圍
(戊申 宋明帝泰始四年) 春三月交州人李長仁據州自稱刺史
初宋以劉牧為交州刺史牧病卒州人李長仁殺牧北來部曲遂據州反自稱刺史宋又以南康相劉勃為交州刺史勃至為長仁所 [TB 3/29b] 拒未幾卒長仁因遣使請降自貶行州事許之
(己未 宋順帝昇明三年 齊高帝建元元年) 秋七月齊以李叔獻為交州刺史
叔獻長仁之從弟也初長仁卒叔獻以試武平太守代領州事以號令未行遣使求刺史於宋宋以南海太守沈渙為刺史而以叔獻 [TB 3/30a] 為寧遠軍司馬新昌武平二郡太守叔獻既得朝命人心服從遂發兵首險不納渙渙留鬱林卒齊即以叔獻為刺史撫安南土
註新昌武平竝註見屬吳建衡三年
(乙丑 齊武帝永明三年) 李叔獻閒道入朝于齊
辰叔獻既受命而斷割貢獻是年春正月齊以大司農劉楷為刺史發南康廬陵始興兵 [TB 3/30b] 討之叔獻遣使乞罷兵獻二十隊純銀兜鍪及孔雀眊齊主不許叔獻懼為楷所襲遂閒道自湘州朝于齊楷迺入鎮
吳仕曰齊人於是失刑矣叔獻以叛臣之親因緣州牧威令未行則求刺史於中朝既得朝命則又拒前刺史於鬱林齊人於其拒之也即以真刺史授之旌節既加又 [TB 3/31a] 斷貢獻及劉楷領命進討又聽其閒道入朝不聞正以典刑後登之事亦然沮勸如此其何以服人心昭國體哉
註南康廬陵始興南康廬陵二郡屬江州始興郡屬湘州湘州古荊州晉分八郡為湘州今屬湖南道孔雀毦毦仍吏反以孔雀毛為飾也
[TB 3/31b] (戊辰 齊永明六年) 夏六月齊以始興太守房法乘為交州刺史
(庚午 齊永明八年) 冬十月交州長史伏登之執刺史房法乘囚之齊以登之為刺史
先是齊以法乘代劉楷法乘至鎮屬 (託也) 疾不理事專好讀書長史伏登之因此擅權改易將吏不令法乘知錄事房季文白之法乘大 [TB 3/32a] 怒繫登之於獄十餘日登之厚賂法乘妹夫崔景叔得出將部曲襲州執法乘謂之曰使君既有疾不宜勞囚之別室法乘無事復就登之求書讀登之曰使君靜處猶恐疾動豈可看書遂不與乃奏法乘心疾動不能視事齊仍以登之為交州刺史法乘還至嶺而卒
(乙酉 梁武帝天監四年) 春二月齊交州刺史李凱據州拒 [TB 3/32b] 梁為長史李畟所殺
李凱代登之為刺史以梁受齊禪因據州拒之至是畟以兵殺凱梁以畟為交州刺史
謹按李凱舊史作李元凱誤
(丙申 梁天監十五年) 冬十一月梁交州刺史李畟攻李凱餘黨阮尊孝等斬之州境乃平梁曲赦交州
註曲赦謂盡赦其黨也尊孝舊作尊老誤
[TB 3/33a] (癸卯 梁普遍四年) 梁分交州置愛州
吳仕史記自漢以來以州領郡六朝因之凡謂之交州者刺史所涖也統七郡守諸郡守不得言州
註愛州即九真郡地
右屬東西漢吳晉宋齊梁起辛未屬漢武帝元封元年終庚申屬梁武帝大同六年共 [TB 3/33b] 六百四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