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傳統戲劇
1.自學區
請自行選擇一個文章內容閱讀,並找出內容重點。再進行分享討論。
文章1
歌仔戲(臺灣話:kua-á-hì)20世紀初葉發祥於臺灣宜蘭,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閩南語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歌仔戲音樂曲調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又博採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與表演藝術,民國初年盛行一時。1928年4月,台灣歌仔戲三樂軒班到漳州白礁慈濟宮進香、演出,大受群眾歡迎。於是龍溪、海澄等縣城鄉,紛紛成立歌仔館或歌仔戲班。1931年,龍溪竹馬戲班寶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戲,隨後一些小梨園、竹馬戲班也改唱歌仔戲。民間近百個南館、北館也改為歌仔館,逐漸轉為子弟戲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省政府將形成於台灣的歌仔戲視為「亡國調」,通令禁演。當時,邵江海、林文祥等藝人從錦歌取材而創作雜碎調。他們以雜碎調為主曲,六角弦為主弦,並吸收高甲戲、梨園戲、竹馬戲、漢劇部分曲調,融匯南曲、南詞、山歌小調,重新創作一套新的唱腔改良調,時稱改良戲。改良戲在漳州龍溪一帶廣泛流傳與發展,僅龍溪縣的改良戲班、歌仔館就有200多個。較著名的職業班社有龍鳳春、寶德春、金寶丘、金瑞春、艷芳春、新金春、寶蓮丘、筍仔班等。蘇登發、甘文質、宋占美、陳金木、姚九嬰、葉振東、顏扁等一批名藝人嶄露頭角。民國29年末,國民黨龍溪社會服務處以「擴大抗日宣傳」為藉口,插手子弟戲班社,並塞進黃色歌曲,使改良戲一度走向歧途。戰後,舞台上出現改良調與歌仔調合流融匯的盛況。民國37年,南靖縣都馬抗建劇團(子弟戲班)前往台灣演出,帶去改良戲和新編雜碎調,受到民眾的喜愛與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改良調(子弟戲)主要流行於龍溪薌江一帶,就正式改稱薌劇。1951年8月,歌仔戲霓光班與子弟戲新春班合併成立漳州市實驗薌劇團。從此,薌劇逐漸發展成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臺灣歌仔戲在回傳入福建後,在當地統稱為薌劇。歌仔戲流入福建漳州一帶被稱為「歌仔」、「雜錦歌」、「什錦歌」等。1953年,福建省文化廳決定將流傳於漳州九龍江的「歌仔」統稱為「錦歌」。又取意九龍江別稱--薌江,將流傳福建的臺灣歌仔戲正式稱為「薌劇」。
文章2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使用平面的、關節可動的、鏤空的人形,並將其置於光源與半透明屏幕或布簾間,用以敘說故事及娛樂的傳統表演藝術。在過去電影、電視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皮影戲可能在中亞—中國大陸或印度地區源起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1][2]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李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並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之亡靈[3]。正如陝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另一說亦與亡靈有關,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所以,皮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無論如何,皮影戲至宋朝時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而且相當盛行。南宋時,杭州更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至元代,軍隊更帶同皮影班子隨軍遠征,將皮影傳到中亞的國家;在13-15世紀,由西亞再傳到歐洲各國。皮影盛行於關中一帶,傳統劇目就有計數百本,唱腔則多達幾十種。皮影戲於明朝萬曆(1573年-1619年)年間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藝術與道教結合,產生了環縣道情皮影。至清朝,皮影藝術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大戶人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養影班為榮。但在清朝後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場聚眾起事,曾出現禁演影戲和拘捕皮影人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民不聊生,皮影更一蹶不振。不過在抗日戰爭中,福建漳州就以皮影戲來宣傳抗日的鬥爭。自中國解放後,殘存皮影戲班和藝人,在當時政府的扶持下,得以復甦。但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皮影藝術因破四舊而再遭打擊。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雖然皮影戲得以復甦和發展,但仍受電子影視和流行文化所衝擊。中國的皮影藝術經過長期的流變,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諸如山西皮影、隴東皮影、陝西皮影、北京皮影、山東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獨有的風格特色。在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一度廣受歡迎。
文章3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臺灣布袋戲學者吳明德先生在《布袋戲名稱考述》中以布袋戲之「布袋」是因早期單人式布袋戲--肩擔戲演出時收放道具的大型布袋,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蔽主演身軀的布帷,可以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遂稱之為「布袋戲」,而掌中戲此稱呼是業界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只有「掌中戲」這個稱呼才能強調主演的雙掌能夠「十指撥弄百萬兵」「十指搖動古今事由」,將布袋戲的表演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所以「掌中戲」這稱呼就成為布袋戲從業人員的最愛,而民間俗稱「布袋戲」。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與文化價值的傳承相當緊密的關聯性。布袋戲偶基本結構包括身架、服飾、盔帽(頭飾),身架包括了頭、布身、手(文手或武手,木製),實心的布腿、鞋(靴子,木製),傳統戲偶高度約30cm,而戲偶頭尺寸以頭盔偶的頭圍(頭部圓周)尺寸來分類,傳統尺寸戲偶頭分為頭號、二號、三號等3種,頭圍分別大約台寸5寸半、4寸半、3寸半,金光戲偶尺寸則有台寸6寸半、7寸、7寸半及大於7寸半等尺寸。若就角色分類來看,布袋戲戲偶種類有「生」、「旦」、「花臉」、「丑」、「雜」、「北」等分類。就傳統布袋戲而言,一個布袋戲班形成,起碼要準備包含此六大類戲偶約60個布袋戲偶;而這就是一般布袋戲藝人所俗稱的一擔籠。
資料來源:參考網路相關資源
僅作為教學及簡報參考使用(著作財產權仍歸原所有人)
2.影片區
請自行選擇一部短片理解內容,並分組說明重點。再進行分享討論。
1.陳亞蘭歌仔戲《黑家店》精彩武打橋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1SHR5vRVs
2.【傳承百年的光影記憶】東華皮影戲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C3Ziy2NOA
3.百工職魂第八集-大眾娛樂再升級,布袋戲偶的華麗轉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f-BShgv-E
4.特攝怪獸進軍霹靂!片場素還真電影直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YuRxm4JLI
資料來源:參考網路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