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像與聲音
1.自學區
請自行選擇一個文章內容閱讀,並找出內容重點。再進行分享討論。
文章1
電影中的聲音時常為人所忽略,但事實上重要性不言可喻。如果看影片時把聲音切成靜音模式,觀看影片的感受就大打折扣了。聲音讓動態影像增加了空間感、臨場感、想像力與情緒的醞釀,從聽見聲音讓觀眾不知不覺進入了想像世界。影像藝術中的聲音可分為對話、獨白的人聲、環境音、背景音樂、音效與擬音。其中的擬音為模擬聲音,英文為“Foley",泛指依照電影畫面和劇情,同步製造音效的工作。例如異形外星人牙齒的咬合聲是用扭曲西洋芹的聲音所產生的聲響來模擬,馬蹄聲是兩塊鐵包上皮在地板上拍打錄製而來。
文章2
主角說話發出的人聲中透過音量、頻率與音高表現出該角色的性格與社經背景,因此聲音表演是建構角色性格很重要的一環,是演員的必修功課。而背景音樂具有強大的情緒渲染力,好的背景音樂讓電影更加雋永經典,例如淒美動人的《鐵達尼號》(Titanic, 1997)背景音樂或《臥虎藏龍》(2000)的精彩對戰場面,這些耳熟能詳的背景音樂讓影像更鮮明有味道。 聲音的敘事功能,用以強化影像的真實性,讓觀眾身歷其境,透過語言、聲響的頻率快慢、高低起伏或留白,來增加影片的節奏感或情緒的烘托。
文章3
音畫同步與非同步
音畫同步,指影像內容與聲音合理化與同步出現,是最接近現實,也能讓觀眾有身歷其境之感,為寫實性的影像呈現方式。例如動作片、武俠片拳頭出去的瞬間,或是畫面看到鐵軌上快速行駛的火車,同時也出現火車行駛的聲響。國片《我的少女時代》其中一段在溜冰場的青少年為了女人逞兇鬥狠打架的場景,打鬥時揮拳配上打擊音效與緊張感的背景音樂,當男主角被人從後面偷襲、敲擊後腦勺時,聲音切到一種耳鳴頭暈的聲響,背景音樂也馬上停止,從環境音切換到主角腦袋中的聲音也十分巧妙。
文章4
畫外音
指的是非經由影片內人物或環境所發出的聲音,是另一種敘事、抒情的藝術方法,能夠幫助交代或補充劇情。例如:旁白、解說或其他聲音。透過聲音的想像,讓觀者的思想超脫畫框事物的侷限,是映像藝術特有的手法。以《失戀 33 天》(2011)為例,影片開始以女主角旁白的方式來敘述故事,帶領觀眾進入劇情之中。
文章5
聲音蒙太奇
電影自有聲電影以來,就不斷的實驗與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來豐富電影。影像與聲軌的同步與不同步,聲音前後舒緩到急促與吵雜到無聲,都會形成一種對比的心理感受。而與影片當中的時間、空間和演員的心理狀態方面,也有同步與非同步的區別。例如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 2008)中,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法西斯主義,而在課堂上以獨裁、效忠領袖、統一的制服、標語等進行實驗,逐漸的團體有了凝聚力與認同感,但後來演變成為失控的局面,失控的學生槍殺另一名學生的瞬間,畫面完全無聲。
資料來源:參考網路相關資源
僅作為教學及簡報參考使用(著作財產權仍歸原所有人)
2.影片區
請自行選擇一部短片理解內容,並分組說明重點。再進行分享討論。
1.【我的少女時代 Our Times】Movie Theme Song - 田馥甄 Hebe Ti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vQUdJT52nw
3.[失戀33天] 陳珊妮 - 情歌 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