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凱旋門、北門
1.自學區
請自行選擇一個文章內容閱讀,並找出內容重點。再進行分享討論。
文章1
巴黎凱旋門(法語: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即雄獅凱旋門,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註 1]。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又重新復工,到1836年終於全部竣工。 2018年12月1日,因為「黃背心」運動,示威者衝進凱旋門博物館實施了打砸搶行為,並且擊毀了博物館入口處,法蘭西共和國的象徵——瑪麗安雕像。雕像大部分被破壞,幾名身著黃背心的男子還用錘子反覆敲擊其他文物。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了俄奧聯軍,法國的國威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為了炫耀國力,並慶祝戰爭的勝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崙宣布在星形廣場(今戴高樂廣場)興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6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文章2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範。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還高達五六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84階,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蹟的圖片和法國的各種勳章、獎章。另外,還有兩間配有法語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從這裡可以鳥瞰巴黎名勝。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盞明燈,每天晚上,這裡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
文章3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逕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代原貌者,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道)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景觀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旁的北門高架橋,同時於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期許將北門塑造為如同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文章4
建築形式
北門與其他三座城門(1905年拆除的西門和1966年改建前的東門、南門)一樣,都是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與小南門不同。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的是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經交錯堆砌而成。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將城樓內部空間完全包圍,並且和屋頂、台座連為一體,以加強結構;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處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加上落款「光緒壬午年」與「良月吉日建」。屋頂為傳統臺灣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類似。城樓內部空間另外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文章5
戰後初期,北門在內的四座城門,但因為年久失修,加上不受重視的結果,破損的情形日漸嚴重。1966年,台北市政府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華北樣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又被訛稱為忠孝橋引橋),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1976年,北門高架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北門高架橋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道路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過去北門不但未受到應有的維護,還經常被用來作為國家慶典或政治宣傳時搭建牌樓或油漆標語的場所。城樓外壁也在1970年代末期整修後,一度被以漆有紅底白線的木板所做成的「仿外壁」包覆取代,頗受批評。
資料來源:參考網路相關資源
僅作為教學及簡報參考使用(著作財產權仍歸原所有人)
2.影片區
請自行選擇一部短片理解內容,並分組說明重點。再進行分享討論。
1.我們的島 第923集 聆聽北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7AJUfN7kI
2.忠孝橋拆除過程全都錄! 國家地理頻道「紀錄北門」搶先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W_-stimSc
3.穿越北門 走入歷史--撫臺街走入台北城 穿越北門--時報周刊1979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saVH-ly6I
4.2019台北燈節-PART06-01-台北北門光雕秀-燈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