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分類
凡是與運動有關所發生的一切傷害,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傷害都稱為運動傷害。如將各種運動依肢體接觸之有無可大致區分為接觸性與非接觸性兩類。
足球、籃球、美式足球、橄欖球都是典型的接觸性運動,雙方球員在比賽中之衝撞推擠,或是無意,也許是技術性犯規,往往造成球員的傷害。非接觸的運動如游泳、網球、高爾夫球、慢跑、滑雪....等,雖然沒有劇烈之肢體接觸,卻不保證運動傷害之不發生,而且傷害之程度不見得就比較輕微。
因此,喜愛運動的你可得要好好了解什麼是運動傷害,才能享受運動的果實而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因運動而引起的受傷及疼痛,可將運動傷害分為二類。
運動外傷
運動障礙
1.
2.
3.
受到一次外力衝擊或跌倒等引起的傷害,亦可稱為急性運動傷害。
可明確知道傷害發生原因、在傷害發生時可察覺到明顯的生理改變。
例如:扭傷、挫傷、撞傷、擦傷…等等。需要正確的診斷和適當的緊急處理,才能儘快醫治康復。
1.
2.
3.
這類傷害大多會有疼痛感漸漸增加的現象,大多被稱為慢性運動傷害,又稱為過度使用症候群(overuse syndrome)。
無法明確描述傷害發生經過與機轉。會因長時間運動而逐漸累積、或是由急性傷害後轉化造成。
發病原因大多是運動姿勢、習慣不良,而產生的較小外力累積造成,如:腳踝、膝蓋骨周邊的疼痛、起水泡…等。
◎運動傷害常見原因
1.暖身運動不夠
2.場地不適合
3.運動規則不熟悉或沒有遵守規則
4.裝備不足或不適合
5.運動過度
6.錯估適合自己的運動
運動傷害自救
以R.I.C.E.「米」字口訣,讓大眾易於記憶並可依序處理骨骼肌肉的傷害。在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中,R.I.C.E.是用來做急救處理的,如:處理挫傷(撞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脫位及骨折。
若是皮膚表面軟組織受傷害時,有出血者,先用生理食鹽水清理傷口上的髒東西,再以優碘消毒之,傷口若傷到皮下深層時,可以用消毒過的紗布覆蓋傷口避免感染;若是像瘀青類的內出血時,受傷後的48小時內,最好冷敷患部,48~120小時以冷熱水交替法處理,120小時後可以在40度左右的溫水中浸泡並搓揉之。
資料來源: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一般而言,對急性傷害的治療計畫通常要謹記一個原則,那就是「PRICE」,所謂P就是保護(Protection),R就是休息(Rest),I就是冰敷(Ice),C就是壓迫(Compressing),E就是抬高(Elevation)。在急性傷害處理後,必須第一時間將傷者送至醫院,視其受傷情形安排不同治療方式,分為藥物療法、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以及術後復健療法。
保護(Protection)
目的:保護受傷組織,避免二度傷害
上肢:用副木、支架或貼紮限制關節動作,用懸吊帶減少重力作用
下肢:用副木、支架或貼紮限制關節動作,用柺杖減少載重 每天應取下固定物2-3次,作緩和
之關節活動與等長肌力運動以避免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之後症。
休息(Rest)
目的:減少疼痛、出血、腫脹 ,應暫時停止任何會引起疼痛的動作與活動。
冰敷(Ice)
冰敷的生理作用:
1. 使血管收縮、血流變慢→止血、減少腫脹
2. 使神經傳導速率變慢或阻礙神經傳導→止痛、放鬆肌肉
3. 抑制肌肉收縮速度與張力→放鬆肌肉
4. 減緩代謝速率→消炎、止痛。
可使用冰塊冰水袋或市售的冰敷包,以微濕毛巾包裹,置於患部即可受傷後應立即開始(1小時內為佳),每次以15-20分鐘為限,間隔1~2小時,持續1~2天。在患部不再腫脹或惡化即可停止!
另一方面冰的溫度不能太低,要不斷留意傷處有否因過度受冷卻而產生凍傷的情況。因為受傷後引起神經性痛楚,再加上冰敷因冷卻而減低的神經敏感度(即麻痺的感覺),令傷者混淆正常皮膚應有的反應,即使在過冷的情形下仍不能及時感受到,造成凍傷。
所以用冰塊或冰袋都不應從冰箱內取出後立即敷存在患處,如用冰塊應以毛巾隔開皮膚,避免直接接觸;如用冰袋便應放在室溫1至2分鐘後才使用,用薄手巾分隔皮膚。
壓迫(Compression)
目的:止血,減少或消除腫脹。
用彈性繃帶或彈性護套彈性繃帶包紮的原則:
1. 選擇適當的繃帶尺寸
2. 由遠端往近端包紮
3. 繃帶壓力要平均,不可產生縐折,鬆緊要適中
4. 肢體遠端要露出以觀察血液循環
5. 以螺旋形、八字形較常用
抬高(Elevation)
目的:止血,減少或消除腫脹,在受傷後24小時內應儘可能將受傷肢體抬高,應高於心臟位置
合併冰敷、壓迫與抬高,效果更佳 ;抬高肢體時如能同時做等長肌力運動,促進血液及
淋巴液回流效果更佳
一般而言,在急性傷害發生後24-48小時內,皆進行「PRICE」原則,持續時間長短視傷害情況而定!
資料來源:義大醫院骨科部、及 http://www.tzuchi.com.tw/file/DivIntro/at/sportsin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