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September 27, 2024
作者:陳宏賓 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
數學超新星
等差數列,例如 {7, 11, 15, 19, 23},雖然看似簡單,但其蘊含的數學複雜度驚人,當我們考慮整數集合中避免出現等差數列時,無論你多麼努力不讓它們出現,卻常常難以避免,且問題的複雜度隨著想避免的等差數列長度而增加。
最近,三位研究生 James Leng、Ashwin Sah 與 Mehtaab Sawhney 對於避免長度 5 的等差數列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大幅改進的上界估計。這不僅是等差數列理論的一次突破,也對於Szemerédi 定理相關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你可能好奇哪裡來的這麼厲害的研究生?其實他們的事蹟可不只如此。Ashwin Sah 和 Mehtaab Sawhney 2017年在麻省理工認識的時候,兩人還只是大學生。不過,從那時起至今短短 7 年時間,他們已經合作撰寫了57篇數學論文,不只數量驚人,其中有好幾篇論文的結果都是不同領域的重大突破,帶來許多新的研究方向。
今年(2024年2月),Sah 和 Sawhney 再次聯手,這次與 UCLA 研究生 James Leng 一起,解決了一道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整數集合在多大規模下必定包含等差數列?』
他們的成果突破了當前已知的數學理論,也是數十年來,對組合數學中一個重大未解問題的首次進展。這項研究發表時,三位都還是學生身分。
Paul Erdős 和 Pál Turán
Erdős-Turán 猜想
回到1936年,兩位來自匈牙利的知名數學家 Paul Erdős 和 Pál Turán 研究等差數列時,提出這樣一個猜想:
【如果一個集合包含了非零比例的正整數,那該集合必包含任意長度的等差數列。】
也就是即使占所有正整數的比例低至0.00000001%,那麼這個集合也必定包含任意長度的等差數列。唯一能避免等差數列的是那些極小的集合,比如 {2, 4, 8,16, 32,…, 2k ,…},不難驗證這個集合不含任何長度的等差數列,三項你都找不到。這類集合雖然有無窮多項卻稀疏到只佔整數集合「可以忽略不計」的一小部分。
從那時起,這道難題持續困惑了數學家數十年。K. Roth 在1954年首先給這個猜想做出部分進展,他證明在集合 {1,2,…,N} 裡面不包含長度3的等差數列集合密度不可能超過 1/loglog N。(更多關於 Roth 的故事請參考彭俊文博士《平凡的偉大數學家-克勞斯.羅斯(Klaus F. Roth)》以及沈俊嚴教授《高爾斯、格林與陶哲軒率領「傅氏分析」大軍入侵「組合學」- Roth 定理率先投降》)
直到 40 年後的1975年,才由 Endre Szemerédi 證明了完整的猜想。但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
就像你在處理一個線團時,可能解開了一個結,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線頭冒出,需要進一步整理。同樣地,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後,往往會引發更多的相關問題,或發現新的挑戰。
讓我們將問題限制到有限範圍內的數字集合:給定 1 到 N 之間的整數,我們能選擇多少比例的數字來避免某種長度的等差數列?
證據顯示,隨著 N 的增大,這個比例會越來越小。
舉個例子,當 N=20 時,你可以選 16 個數(80%)來避免長度為 5 的等差數列。但當 N 是 100萬時,選擇任意80萬個數(80%)就無法避免了。Szemerédi 證明,隨著 N 的增長,這個比例最終會趨於零,不過他並沒有給出這個比例是以什麼樣的速度收斂到零。此後,精確量化這一比例變化的速度就成了此一領域最核心的目標。
堪稱經典的長度 3 的等差數列問題
長度 3 的等差數列問題最早受到關注,如同前面所說,Roth定理表明集合中如果沒有任何三項的等差數列,這個比例(也就是此集合的密度)以極緩慢的速度 1/loglog N 趨近到零。之後經過許多數學家的不斷改進,包括Heath-Brown, Szemerédi, Bourgain, Sanders, Bloom, 以及 Bloom和Sisask。
去年,兩位資訊科學家 R. Meka 和 Z. Kelley 橫空出世,在長度 3 的等差數列問題上取得大突破,顛覆了數學界的認知。他們的結果指出『集合中如果沒有任何三項的等差數列,這個比例(也就是此集合的密度)以指數函數的速度趨近到零。』
這是第一次有人證明密度收斂到零的速度是指數級的。(更多有趣故事請參考沈俊嚴教授《等差數列,你在嗎》)
然而,當涉及四項或更多項的等差數列時,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原因在於,等差數列隱含著更深的數學結構。三項等差數列的數字滿足簡單方程式 x – 2y + z = 0,但四項等差數列則需滿足更複雜的 x² – 3y² + 3z² – w² = 0。隨著數列項數增多,方程式變得越來越複雜,意味著包含這些序列的集合展現出更加隱晦的數學模式,以至於數學家們難以證明這些模式的存在。
四項以上的等差數列呢?
1990 年代末,數學家 Timothy Gowers 開發了一套理論來處理這種複雜情況,並於2001 年改進了避免等差數列集合的上界,創下的記錄直到今年才被打破。相關工作也為 Gowers 贏得了 1998 年的菲爾茲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
2022年,UCLA研究生James Leng 開始研究 Gowers 的理論,原本他只想解決一個技術性問題,沒想到這最終成為了推進 Szemerédi 定理的關鍵。Sah 和 Sawhney 聽說了他的研究後,對此大為驚訝,三位年輕數學家於是展開合作,擬定運用密度增量策略,以高階傅立葉分析作為工具來分析那些不包含五項等差數列的集合,結合 Borh 集和 nilsequence 等進階數學概念,最終成功突破了五項等差數列問題。他們主要結果指出,不包含長度 5 的等差數列集合密度的上界為
隨後,他們將結果擴展到任意長度的等差數列。這是自 Gowers 給出避免任意長度等差數列的密度估計 23 年以來的首次突破,期間僅有Green和陶哲軒針對長度4做出改進。Gowers 曾證明,隨著集合中的數字範圍擴大,避免等差數列的集合密度變小的速度遵循一個緩慢的對數級速率。Leng、Sah 和 Sawhney 則證明了這個速度其實是以指數規模縮小。
不僅是成果耀眼,三人使用的方法也讓相關領域的數學家感到興奮。為了達到目標,他們首先加強了由牛津大學的 Ben Green、UCLA 的陶哲軒和希伯來大學的 Tamar Ziegler 提出的一個較早的技術性結果。而包含 Green 在內的數學家們認為,此一結果視為 Gowers 理論的一種擴展似乎還有進一步改進的潛力,開啟了在等差數列結構上更深入探究的可能性。
完成證明後,Sah 和 Sawhney 雖然已經畢業,但他們的合作並沒有停止。未來相信他們必定能帶給數學界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