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速報] 2021國際數奧與史上最難的第二題

張貼日期:Jul 25, 2021 11:3:44 AM

一年前我們在這裡為大家報導了史上第一次以遠距進行的2020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以下簡稱數奧)。一年過去了,疫情還沒過去,2021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亞跟去年一樣,還是遠距舉行 L

不一樣的是,今年台灣隊選手比往年都還要辛苦。由於國內疫情關係,今年的選手從三級開始,就只能以遠距方式進行培訓,這是台灣隊從未碰過的狀況,對選手以及培訓教師們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今年台灣隊繳出一金三銀二銅的成績單,總分在107個參賽國中排名第九,與英國並列。其中來自師大附中的辛瑋軒同學,勇奪個人世界第三的佳績,誠屬不易。

這樣的成績和往年比起來「好不好」呢?老實說,數奧成績實在不能這樣比!不僅選手名單每年都在變化,這也是一個要求每年都是全新題目的競賽,每位參賽選手純憑一己之力,短時間燃燒小宇宙去挑戰前所未見的題目,變數很多,再者,根據給獎規則,能不能獲獎不僅和個人成績有關,也和其他選手的成績有關。換言之,每年的成績,都深受當年題目及其他國家的表現而定。在這種狀況下問「今年台灣隊跟往年成績比起來好不好?」,老實說,不是很有參考價值,更不用說以此來論斷教改在數學方面的議題。

IMO史上最難第二題

不過,有一件事情倒是可以跟其他年份相比較一下的:今年的數奧,出現了史上最難的「中等」第二題。

在這邊先為沒有讀過去年介紹文的網友說明一下:數奧每次考兩天,每天考三題,「理論上」每天題目的難度遞增。換言之,「理論上」第二題應該是一個中等難度的題目,要明顯比第一題難,比第三題簡單。

今年的第二題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是今年六道題目的得分分布。請留意數奧的滿分是七分,所以P2那一格的16的意思是就是,在全部600多名考生中,只有16個人全對。注意到這數字幾乎跟第三題的全對15人是一樣的了。平均得分也是:第二題平均0.375分,第三題平均0.372分。

這樣的第二題到底有多難呢?在今年之前,最難的第二題是2011年荷蘭的風車題,當年的成績分布如下:

當年風車題的平均得分是0.654分,比第三題低上不少,在當年已經令人為之譁然。然而今年第二題的得分,幾乎比風車題還要低上快一倍了,足以說明這題的難度。

那究竟是什麼題目這麼困難呢?容我為各位介紹這道史上最難的第二題:

...蛤,就這樣?

對,就這樣。就是這麼一條式子,炸飛了全球六百多名考生。

※ ※ ※

※ ※ ※

以上解答也許對大家而言有點複雜,但對於選手而言,要理解這個解答並不難。難的是要怎麼想到。而這,就是這道題目很令人髮指的地方了。結果就變成全球只有16個人答對,史上最難的第二題,以下來說給大家參考。

首先,這一題的關鍵是一個函數呈現局部凹性的特質,換句話說,和函數的二次微分有關。這是非常大一微積分的東西,就大會競賽規章而言,算是在會盡量迴避的範圍中。

事實上,過往的數奧不等式,多半會刻意出用微積分很難被處理的題目,如2005第三題這種。換言之,選手不會優先考慮使用微積分或大學分析的手法,而是會先從算幾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等中學工具下手。

就算選手決定試一下微積分,把原來的不等式一次微分下去後,也會發現中間有一大堆不連續點(就是前面圖上的區間端點),你第一直覺當然是「微積分果然行不通阿」,然後回去試其他工具,誰還會進一步去試二次微分…

再者,就算去做了一次微分接著二次微分,你還要想到不是去對 xi 微,而是去對平移量 t 微…

必須要說,數學競賽跟數學研究畢竟是不一樣的。就像考試一樣,你不會預期老師出一道很超出時間需求或考試範圍的題目,所以當你用某個工具做下去,發現終點遠到看不到,或是前面的路醜到不行,你第一直覺就會覺得工具用錯了而停止繼續探索這條路。

這在數學研究上不會發生,因為數學研究沒有「出題者」,不會預期「存在一個可以在考試範圍和時間內做完的解答」。在這個狀況下,你就比較容易去走上這條解答道路,因為可能真的就是得這樣走。

作者簡介

高竹嵐-現職交通大學統計所助理教授,台灣合唱、阿卡貝拉與音樂劇作曲家、桌遊測試師與設計師、桌遊代理商新天鵝堡特約翻譯。參與作品有厄夜魔堡、調香師、數感傳奇、時光當鋪、醫藥先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