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從《吃香菇中毒只能靠一種母青蛙解毒的機率》說起

張貼日期:Jun 27, 2016 10:14:24 AM

作者郭君逸 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最近在 TED 看到了一個有趣的《吃香菇中毒只能靠一種母青蛙解毒的機率》影片:

http://ed.ted.com/lessons/can-you-solve-the-frog-riddle-derek-abbott

這段影片引發了網友非常多的討論。再閱讀以下文章之前,建議先觀賞此影片。雖然影片有中文字幕,為了方便起見,在此簡單說明影片大綱,就是有一個愛吃香菇的人不小心在森林裡吃了毒菇中毒,奄奄一息當下發現前方和後方出現了唯一能夠解毒的青蛙品種,條件是只有母蛙可以解毒,且只有公蛙會叫,問題是前方出現一隻蛙,同時後方傳出蛙鳴轉頭發現兩隻蛙的情況下,聰明的你該做何選擇 {往前或往後}?

有人說 TED 的影片說錯了,有人說對了,也有人為它寫了更詳細的說明文章

蒙特霍爾問題

這件事讓我想到了在 1990 年紅極一時的蒙特霍爾問題( Monty Hall Problem [2])。當時美國有個益智綜藝節目《Let’s Make a Deal》,最後一個關卡,參賽者面對的是三個門,主持人 Monty Hall 會告知參賽者,有兩個門後是山羊,有一個門後是凱迪拉克跑車,參賽者選了其中一個門後,主持人為了提升節目的緊張刺激氣氛,會從參賽者沒選的兩個門中打開一個山羊門,此時參賽者就會大呼一口氣:「呼~好險沒選那道門!」這個時候,主持人會給參賽者一個機會:「還剩下一個沒有開過的門,你要換嗎?」

主編家裡剛好有3個相同的門?!

那參賽者是該換好,還是不換好呢?此即為著名的蒙特霍爾問題。在電影《決勝21點》中,教授在課堂上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智商據說高達 228 的 Savant,是雜誌 Parade 上的科普專欄作者,她在 1990 年 9 月 9 日的專欄中提到了 Monty Hall Problem 的解答「換! 有 2/3 的機率可以得到凱迪拉克。」此文一出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當時有一大票人都覺得 Savant 算錯了,他們所持的論點不外乎是「只剩下兩個門,很顯然換與不換的機率都是 1/2 才對啊!」其中還包含許多數學專家,連極擅長機率方法的大數學家 Paul Erdős 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搞清楚這件事 (請參考[1])。隨著大量的指正信函湧入,Savant 趕緊在下一期專欄中補充說明,詳細列出了所有樣本空間來澄清她的結論。不少人仍然抱持著懷疑無法信服,直到有人用電腦做了上萬次的摸擬後,大多數人才漸漸地同意 Savant 的說法。

搞清楚樣本空間才不會上當

在真的解決此兩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談談機率統計中幾個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概念。第一個就是「樣本空間(Sample Space)」。白話來說,樣本空間就是所有會發生的情況的集合。

例子1:袋子中有四顆球,分別為 1,2,3,4 號球,從袋中隨意取出兩顆,請問兩球的號碼是相鄰的機率是多少?

解題時,第一個就是要先列出樣本空間(所有可能的情況):{12, 13, 14, 23, 24, 34}共 6 種;而想要計算的情況[兩球號碼相鄰]的所有可能情形有:{12, 23, 34}共 3 種,所以答案為 3/6 = 1/2。

另一種想法是這樣,取出的兩顆球視為有順序的,所以先取 1 號再取 2 號,與先取 2 號再取 1 號視為不相同,因此樣本空間(所有可能的情況)為:{12, 13, 14, 21, 23, 24, 31, 32, 34, 41, 42, 43}共 12 種;要計算[兩球號碼相鄰]的情況有:{12, 21, 23, 32, 34, 43}共 6 種,所以答案為 6/12 = 1/2。

兩者的答案雖相同,但其實前者的解法漏講了一件事,也就是第二個容易犯錯的地方:假設。

我們面對機率問題,都會有一些數學上的假設,在這些假設下,我們才有辦法計算機率,否則是沒辦法算的。而取球問題,「通常」我們都會假設每一顆被取到的機率相同 (identical),而且每顆球被取的到機率互不影響(independent),有了這兩個條件才有辦法計算下去。

但這時候讀者可能會說:「啊題目又沒講,誰知道它是這樣假設啊!」

其實這就是一種數學能力的培養,這也是老師要教給學生很重要的一個部份,解題反而是其次。例子1若要寫的很詳細的話,會變成這樣:

「一個不透明的袋子中放有四顆球,四顆球上編號各為 1, 2, 3, 4,而且四顆球從外觀上摸不出有任何的差別。現在閉著眼睛,從袋中任意取出兩球,每一顆球被取到的機會相同,請問被取到的兩球上面的數字恰好相差 1 的機率為何?」

這樣子一來題目會變的很多文字,而且也不見得能夠說的仔細。另一方面就是,若我們要拿數學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時,這些建模時所需要的「常識」性假設還是要自己來才行呀。

回到例子1,因為假設每顆球被選到的機率一樣,所以雖然是同時選兩顆球,選出來我們看到的情況是 {12, 13, 14, 23, 24, 34} 六種,但卻不知道這六種發生的機率(其實可以,但就是要多花兩三句話解釋。)因此若把兩顆球分開來看,先取 1 號再取 2 號,跟先取 2 號再取 1 號,……,樣本空間改為是有順序的樣本,在此假設下,這 12 種取法發生的機率都相同,然後我們要的數字相鄰的事件是其中 6 種,所以是 1/2。

硬幣

若讀者還是霧煞煞的話,我們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

例子2:丟兩枚硬幣,請問一正一反的機率是多少?

(題目沒有假設「硬幣只會出現正面跟反面兩種,不會立著,而且正面跟反面的機率要相同,兩枚硬幣的結果不會互相影響」,但,你懂的…)

想法1:丟兩枚硬幣的樣本空間為 {正正,正反,反反} 三種,要算的一正一反的情況,就只有 {正反} 這一種,所以答案是 1/3。

想法2:把兩枚硬幣視為有順序,樣本空間為 {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四種,要算的情況有 {正反,反正} 兩種,所以答案是 2/4 = 1/2。

不用說,其實大家都知道是想法2正確,這就是因為「常識」的假設,是單個硬幣丟出正、反的機率相同,所以我們要將兩個硬幣視為有順序來計算才行。但題目若有「假設此兩硬幣丟出的每種情況機率相同」,那在這個假設下,想法1才是對的了。

布丁

以下是真實的例子。

台北市的某知名高中,高一期中考有個題目:「布丁有四種口味,一個禮盒裝有六個布丁,請問(1)最多有幾種不同的禮盒?(2)每種口味至少一個的禮盒有幾種?(3)假設每次每種口味的布丁被選到的機會相同,請問任選六個裝一盒,裡面每種口味至少一個的機率是多少?」

考試考完,出題老師公布的答案是「(1) 84種; (2) 10種; (3) 10/84。」

行文至此,各位讀者發現哪裡怪怪了嗎?沒關係!全校數學老師也都沒發現錯誤。

經過了約一個月左右,有個追根究抵的學生跟別班的某老師提出此答案有誤,並講了他自己的想法,後來經過幾個老師討論,出題老師才承認第三題的機率不應該是 10/84。那麼應該是多少呢?

由上面這些例子,可見,樣本空間的選擇並不唯一,但它是要符合某些條件才能有助於機率計算,這往往是被忽略的,也因此即使是數學專家,也時常會出錯。

有了樣本空間的概念後,現在我們回來看 TED 影片中,青蛙的問題,應該就會很明顯了。影片中有一些假設,要特別注意,因為會影響答案:因為中毒,體力只夠往前或往後選一個,每隻青蛙公或母機率相同。

選擇往前走的話,樣本空間是{公, 母}兩種,但只有{母}能存活,所以存活率是 1/2

往後走的話,已知有一隻公蛙,兩隻青蛙視為有順序,樣本空間是{公母,母公,公公},影片中有說可以兩隻一起舔,因此存活的情況有{公母,母公},所以存活率是 2/3 ,所以要往後轉,存活率較高。

但如果讀者沒弄清楚的話,以為兩隻只能選一隻舔,樣本空間變成{公母舔公,公母舔母,母公舔母,母公舔公,公公舔左公,公公舔右公}六種,看了那麼多公公我的偏頭痛又發作了,其實只有舔母的兩種能存活,存活率變 1/3

讀者可以試試,若現在的假設改成:因為中毒太嚴重,頭暈無法思考,是往前走或往後走,只能隨便選一個,機率相同,若遇到兩隻青蛙的話,可以同時舔,請問存活率是多少?

最後談到 Monty Hall Problem,其實網路上有很多文章都有詳細的說明了 (參考[3]),我們便不多著墨,但讀者可以試著把樣本空間列出來試試。

這裡列出各種常見的錯誤想法:

想法A:最後剩兩個門,能夠選到的情況樣本空間就是{車,羊},其中有一個是轎車,所以中獎機率是 1/2

想法B:最後剩兩個門,任選一個,的樣本空間{車羊選車,車羊選羊,羊車選羊,羊車選車},中獎的機率是 1/2。

想法C:若觀眾選擇要換,所有的情況從一開始就要列出來,

(這裡僅列出轎車在A門,轎車在B或C門的情況類似):

1. 觀眾選A→主持人開B→觀眾換成C→沒中

2. 觀眾選A→主持人開C→觀眾換成B→沒中

3. 觀眾選B→主持人開C→觀眾換成A→中獎

4. 觀眾選C→主持人開B→觀眾換成A→中獎

中獎機率是2/4 = 1/2

若觀眾不換的話,

5. 觀眾選A→主持人開B→觀眾不換→中獎

6. 觀眾選A→主持人開C→觀眾不換→中獎

7. 觀眾選B→主持人開C→觀眾不換→沒中

8. 觀眾選C→主持人開B→觀眾不換→沒中

中獎機率也是2/4 = 1/2 。所以換不換都一樣。

以上三種想法,在樣本空間上其實都只是計算了樣本的「量」,但每個樣本發生的機率並不全然相同,導致產生跟前面布丁題目一樣的盲點。

麻煩的是,Monty Hall Problem 並無法列出每個樣本發生機率一樣的樣本空間,所以我們要把每個樣本的機率計算進去才行,

1. 觀眾選A機率1/3→主持人開B機率(1/2)→觀眾換成C→沒中(機率為1/6)

2. 觀眾選A機率1/3→主持人開C機率(1/2)→觀眾換成B→沒中(機率為1/6)

3. 觀眾選B機率1/3→主持人一定開C→觀眾換成A→中獎(機率為1/3)

4. 觀眾選C機率1/3→主持人一定開B→觀眾換成A→中獎(機率為1/3)

所以觀眾選擇換的話,中獎機率變成 2/3 。

數學中沒有什麼比機率論更容易令專家出錯

總結一下,古典機率問題計算都必須要先知道樣本空間,而樣本空間有很多不同的取法,但只有在每個樣本發生的機率都一樣時,才能直接使用「量相除」來計算,否則會常常發生錯誤。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觀念,算題目時,若沒弄清楚,就會常常覺得為何無法這樣算,無法那樣算,或是答案錯了而不自知,即使是數學老師,也時常的弄錯。著名的科普數學家 Martin Gardner 也曾在《Scientific American》中發表了一個類似 Monty Hall Problem 的 Three Prisoner Problem,當時他給了這樣一個註解:"In no other branch of mathematics is it so easy for experts to blunder as in probability theory."

2009 年華視有個綜藝節目「平民大富翁」,一開始由聶雲主持,後來換吳宗憲,中間有個關卡,有 26 個手提箱,每個箱子裡面有不同的獎金,最高獎金是 50 萬,由觀眾先選一個手提箱,然後主持人會從沒選的箱子中挑三個低獎金的打開,然後再問觀眾要不要換,觀眾抉擇之後,主持人又再打開三個,再問觀眾要不要換,一共會進行六輪,總共打開了 18 個箱子,才會確定觀眾的箱子。假設主持人都只會打開低獎金的箱子,請問觀眾要用什麼策略最後選到 50 萬的機會最高呢?每次都換嗎?還是都一樣?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動腦囉~

其實硬幣是不公正的

最後提一件有趣的事,機率的題目常常都須[假設硬幣是公正的],但其實[硬幣是不公正的]。史丹佛(Stanford)大學的 Persi Diaconis 教授,做了研究,投擲(toss)硬幣時,原本朝上的那面,後來朝上的機率是 51%,並非 50%。佩柏戴恩(Pepperdine)大學的 Brian Fisher 教授也做了研究,桌上轉(spin)硬幣,讓它自動停止的話,因為硬幣花紋、重量不平均的關係,其實頭朝上或尾朝上的機率並不相同,不同硬幣也不同,有時差異可以高達 70% 之多。這個有趣的現象,被收錄到《Penn & Teller Tell a Lie》的第四集中讓觀眾猜猜是否是真實的,此節目在台灣的譯名為《泰勒與潘安真假猜一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尋來看看,分別在 23 分鐘與 31 分鐘的地方出現。同樣的,廟宇常見的「筊杯」也有類似的現象。

延伸閱讀

難忘葛老爹的數學遊戲,李國偉,科學人。

參考資料

1. Alladi K, Krantz S. 2015. Reflections on Paul Erdős on his birth centenary. 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62(2):121-143.

Alladi K, Krantz S. 2015. Reflections on Paul Erdős on his birth centenary, part ii. 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62(3):226-247.

2. John Teirney, Behind MontyHall’s Doors: Puzzle, Debate and Answer?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1, 1991.

3. Monty Hall Problem,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