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長億,我第一所學校,從一個大學畢業實習生,到現在兩個孩子的父親,都在長億完成,看著長億從黃泥飛揚到蓊蓊鬱鬱,長億幾乎已是我生活中的絕大部分。 

        初到長億,根本沒人知道長億在哪哩,問了小鎮裡的商家,才得到一個不確定的答案,「會不會是竹林裡那間?」,順著指示走到學校,那是一處連教室都還在建設中的河床黃泥地,校名,則是架在屋頂上四塊木板臨時拼湊而成,八十年第一個學期,所有教職同仁都擠在現在的學務處裡,一同奮鬥,十多人,十個班,長億,一切就是從這裡開始。 

        早期的長億是能力分班的學校,但也帶來嚴重的學生問題,普通班裡的孩子,並不容易適應,或者容易集結成群,對教學、對孩子成長都是嚴重傷害,後來在大家取得共識後,改成現在的「常態編班,能力分組」,問題才獲得緩解,現今,如何取得升學與人格養成中的平衡,應該還是努力的重點。

        八十八年,縣府規劃長億轉型為完全中學,一開始,其實是擔心的,因為不知道是雙贏還是雙輸,但原有的夥伴還是很努力的規劃願景,同時對甄選高中教師一事,更如同辦理終身大事般的慎重,於是,長億有了新的活力與目標加入。 

        高中的發展,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兩種不同的生態要適應同一種制度,尤其是國中為基礎的制度,實在不容易,加上高中孩子的需求,與國中孩子也有差異,不但行政要適應,教師也是,學生更是,這都讓長億的師生艱辛的磨合好一段時間。 

        長億,行政人員很累,因為不論兼職或未兼職的老師們都很拼,很努力,看法常會不同,要求也很多,相對的,衝突也不斷,所以,行政的更替率很大,不過因為大部分同仁都還能在尊重教學的優先考量下相互體諒,所以長億的老師們,仍得以專心於教學上發揮,並屢有佳績,現今更獲得教育部肯定,蛻變成台中縣優質高中,提供屯區的孩子,另一個可靠的選擇。 

實際上,長億早已是台中小鎮家族共同成長的一部分,早期的學生已經開始回到學校實習、任教,老師們也不斷收到紅帖、喜餅,在自己孩子就讀的幼稚園裡,也已經看得到學生的孩子,至此,長億已深深的與小鎮結合。      

 200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