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肇康與香港建造商會
Tam Shiu Hong & The Building Contractors Association Limited Hong Kong
(now Hong Kong Construction Association)
1954 Year Book
1954 Year Book
譚肇康50年已經是建造商會的永遠名譽顧問。 年刊序提到他為早期香港填海造地等工程的貢獻, 香港逐步繁榮。 更直言當時商會的理事, “每逢議事, 出席者眾多,如名為理事, 實不理事,又不告假, 視會章為虛文者, 亦屬不少”, 從而勸勉商會仝人抱熱誠, 守會章, 負責任, 勤出席議事。文章以工整的文言文書寫,言簡意賅,是學習中文的好範本。
譚肇康 (左3)
譚肇康 (左 1)
從文中得知建造商會是由幾位創辦人, 鄭輝堂, 林蔭泉, 譚肇康,林裘謀等人所發起的。 在抗日戰爭期間, 有人想變賣商會的資產幸被譚肇康反對而得以幸存。 戰後, 譚肇康等被推為修史委員, 記錄商會早期的歷史。
文章詳細敘述了商會成立初期的情況。 譚肇康於1922年被推為會長, 訂立會章, 方圓的會徽, 編月刊,報告會務及進支數目。 在1930年 香港各建築行業要求加薪, 繼而罷工, 影響不少政府工程。 當年輔政司*Mr Perkins 致函商會要求面談, 譚肇康於是與工務司*Mr. Fletcher一起會晤輔政司, 並約見各工會代表, 多番爭持後工務司提出折衷方法, 同意加薪後才得以解決。
另外也提到當時港督貝璐爵士想發展工業教育, 咨詢香港大學監督韓尼路爵士。 韓尼路接納厘柯倫治則師行的麥其近工程師的意見, 委其致函譚肇康商討建設工業學校給華人學生, 增加建築業人才。 譚肇康被授權處理此事, 並於工業學院的威院長策劃合作事宜。 商會同意以成本價建造,但政府要立碑紀念,且商會子弟有入學優先權。 學院於1937年開幕, 港督蒞臨開幕。 1939年第一屆土木工程科學生畢業。譚肇康並協助畢業生到工務司實習並加入工作。
**Perkins 白健時跟 Fletcher 符烈槎的職位, 可能是筆誤。 Perkins 是時任工務司,Fletcher 是時任布政司。 見下文。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of Hong Kong 1921- 23
Clerk of Council
1904至1923在港,第十任工務司
功績﹕成立城巿規劃委員會、計劃九龍基建50年、推動工程機械化
渣甸山在1950年代由下而上發展,首先開發的街道,就是連接大坑道的白建時道、稍上的祈禮士道和軒德蓀道,是渣甸山第一批以工務司命名的街道。
白建時來港前,在英國的規劃經驗豐富,後來在殖民地政府任工程師近20年,接任工務司時已53歲,是年紀最大的工務司,在位只有兩年,亦是香港最後一個封爵的工務司。雖然時間不長,但貢獻不少,見證香港建築物由4層變8層,馬路從石路變瀝青路,馬冠堯說,他最大的貢獻是成立了城巿規劃委員會,時為1922年。「那時候的委員會規模很小,主要是為了收地的過程更加順利,邀請當時地主代表加入,主要是華人、葡國人和波斯人。」
白建時亦遇上了兩次大罷工,他為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於是想出兩個方法,一是引入機械取代人手,二是在當時的七姊妹石礦場做建築預製件,「香港工程邁向機械化,他推動很多」。
Thomas Luff Perkins, CMG (born 1867) was a British architect, engineer and colonial administrator. He was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of Hong Kong from 1921 to 1923.
He became an architect in 1904 and was a Member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MICE) and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RIBA).[1] When he was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rom 1921 to 1923, the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built the Yau Ma Tei Police Station in 1922, the Cenotaph and Western Fire Station in 1923.
He received the Companionship of the 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 (CMG) in 1924. Perkins Road in Jardine's Lookout, Hong Kong Island is named after him.
List of Secretaries General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formerly called the Clerk, is the head and chief executive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 The Secretary General is the principal adviser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Legislature on privileges and procedures. The clerk's other responsibilities relate to the conduct of business of the Legislature and its committees. Many other officers and personnel provide assistance to the clerk.[1]
Past Secretaries General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 Kong:[2]
Mr. J. Stewart-Lockhart - acting 1884-1885
Arathoon Seth - 1885-1889, 1893
J. M. Gutierrez - acting 1887
Mr. F. A. Hazeland - acting 1890
Mr. A. M. Thompson - acting 1891-1892
Mr. J. G. T. Buckle - acting 1894-1896; 1897, 1898-1903
Captain F. J. Badeley - acting 1896
Mr. R. F. Johnston - acting 1899-1903, 1904
Mr. C. Clementi - acting 1908, 1913
Mr. R. H. Crofton - 1911, 1913
Mr. M. J. Breen - 1914
Mr. A. Dyer Ball - 1918, 1922
Mr. J. A. E. Bullock - 1919
Mr. W. J. Carrie - 1920
Mr. S. B. B. McElderry - 1920, 1923, 1924–26
Mr. D. W. Tratman - 1927
Mr. N. L. Smith - 1931
Mr. Geoffery Cadzow Hamilton - 1949, 1950, 1952
Vice Challcellors of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st of Vice-Chancellors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Year Vice-Chancellor
1 1912 - 1918 Sir Charles Eliot
2 1918 - 1921 Professor G. P. Jordan
3 1921 - 1924 Sir William Brunyate
5 1937 - 1949 Dr Duncan Sloss
6 1949 - 1964 Sir Lindsay Tasman Ride
7 1964 - 1965 Dr W. C. G. Knowles
8 1965 Professor A. J. S. McFadzean
9 1965 - 1972 Dr Kenneth Ernest Robinson
10 1972 - 1986 Professor Rayson Li-sung Huang
11 1986 - 1995 Professor Wang Gungwu
12 1996 - 2000 Professor Patrick Yiu-Chung Cheng
13 2000 - 2002 Professor William Ian Rees Davies
14 2002 - 2014 Professor Lap-Chee Tsui
15 2014 - 2018 Professor Peter William Mathieson
16 2018 - Professor Xiang Zhang
It has been a tradition for all contruction related industries to pay tribute to Lu Ban (c. 507–444 BC) who was a Chinese carpenter, engineer and inventor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He is revered as the Chinese god (patron) of builders and contractors.
On July 22, 1954, TBCA celebrated Lu Ban's BIrthday in Canton Restaurant. Participants include all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invited guests, Mr and Mrs SJ G Butt from The Government Trade School, which was founded in 1937 in Wood Road, Wanchai. The school was the first publicly funded, post-secondary technical institution in Hong Kong. After World War II the school became the Hong Kong Technical College, and in 1957 opened new premises in Hung Hom.
1954年7月22日建造商會於廣州酒家(位於石塘咀?)慶祝魯班寶誕, 邀請了的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 院長Mr and Mrs SJG Butt 等參加。 譚肇康作為永遠名譽顧問, 也在席上致詞。院長Mr. Butt致詞時講述了魯班的歷史典故, 並謂魯班的技術一代傳一代, 傳到譚肇康時, 譚氏並無自秘, 把秘密獻給工業專門學院, 對建造商會的支持稱謝。
Founded in 1928, Confucius Hall Hong Kong is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promulgation of world cul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to all children of Hong Kong in preparation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 in Hong Kong and beyond.
民國初年,政局動蕩。香港當時為英國殖民地,成為國內外舊學宿儒,新學西潮聚集發展之地。以平等法律,推動社會正面風氣為首任,香港孔聖堂八十年來致力于弘揚儒學,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於1928年,由曾富先生和簡孔昭先生發起,召集百數有志之士, 共同成立孔聖堂。簡孔昭先生慨然捐出加路連山道十二萬平方呎地作為堂址,亦即孔聖堂中學現有校址, 興建孔聖講堂,建築仿照山東孔子古廟,於1935年12月10日正式開幕。孔聖堂推廣儒學不遺餘力,興學育才, 有教無類。於1939年開辦兒童健康院,免收學費,且供食宿,惜因二次大戰,終於1941年停辦。
文中提到簡孔昭先生捐獻加路連山道一幅1萬余尺的地段, 委孔聖堂籌處與建造商會洽談派員參與建築工程, 譚肇康被推為代表,獲簡孔昭先生委設計繪圖。 譚肇康按“文廟圖”內“玉振金聲牌樓”泮池, 配東西兩廳, 中座大成殿, 後座為聖殿。圖則交李柯倫治則師照繪。譚肇康為工程監理。因工程耗費, 上蓋工程逾期仍無法展開, 簡孔昭再與譚肇康洽談, 以個人捐款5萬, 托譚肇康繪畫圖則。 1935 年12月10日開幕 由華民政務司史美主持。
總登記官署在1844年設立,設有總登記官一職,負責統籌日常的人口登記。總登記官署並管轄所有華人組織。是港督直接溝通香港本地華人的主要渠道,負責協助香港政府評論華人輿論的傾向,為華人提供諮詢,亦提供有關政府部門及華人居民之間關係的建議。
1913年總登記官署正式易名為華民政務司署,首長是華民政務司。
1969年改稱民政司署,首長是民政司。
歷任首長
華民政務司(Secretary for Chinese Affairs)
夏理德 (Edwin Richard Hallifax,1913年7月25日-1933年11月30日)
活雅倫 (Alan Eustace Wood,1933年11月30日-1934年10月24日)
史美 (Norman Lockhart Smith,1934年10月24日-1936年10月20日)
那魯麟 (Roland Arthur Charles North,1936年10月20日-1941年12月25日)
空缺期(香港淪陷,1941年─1945年)
鶴健士(Brian Charles Keith Hawkins,1945年─1946年,軍管)
杜德 (Ronald Ruskin Todd,1946年5月1日-1955年3月11日)
鶴健士 (Brian Charles Keith Hawkins,1955年3月11日-1957年5月12日)
麥道軻 (John Crichton McDouall,1957年5月12日-1966年11月2日)
何禮文 (David Ronald Holmes,1966年11月2日-1969年2月27日)
民政司
何禮文(1969年2月28日─1971年5月17日)
陸鼎堂(1971年5月18日─1973年6月2日)
姬達(1973年6月3日─1973年11月14日)
黎敦義(1973年11月15日─1977年5月4日)
李福逑(1977年6月8日─1980年8月31日)
黎敦義(1980年9月1日─1984年12月31日)
曹廣榮(1985年1月1日─1985年3月31日)
新界政務司(新界政務署)
鍾逸傑(1974年4月1日─1981年11月30日)
政務司(政務總署)[a]
鍾逸傑(1981年12月1日─1985年2月10日)
廖本懷(1985年2月11日─1989年11月30日)
曹廣榮(1989年12月1日─1991年11月6日)
孫明揚(1991年11月7日─1997年6月30日)
簡孔昭先生的開幕致詞也特別感謝譚肇康的支持。
開幕致詞還包括華民政務司史梅及曹善允博士。
簡孔昭
1905年簡照南兄弟二人籌集資金,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香港創辦了廣東南洋煙草公司。因受英美煙草公司打擊而于1908年倒閉的南洋煙草公司, 1909年2月16日第二次正式營業。改組後的南洋煙草公司,簡家居絕大多數股份,其中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占47%,另一兄弟簡孔昭占47%。1909年公司推出「紅雙喜」香煙。1916年公司在上海設廠,接著在黃河、長江流域、華南沿海十三個大中城市及新加坡、泗水、暹邏等地設立分支機構。「肇輝」是簡孔昭的字,是重組後的南洋煙草公司個人最大股東,是創辦人簡照南和簡玉階昆仲的堂兄弟。簡氏家族簡孔昭購入灣仔司徒拔道其中一條支路地段,並將該處山坡改造成平臺發展住宅。肇輝臺因此以他命名(簡孔昭,字肇輝)。
曹善允,CBE,LLD,JP(Ts'o Seen-wan,1868年11月10日-1953年1月20日),香港律師、政治家和紳商,1929年至1937年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另曾任潔淨局議員、團防局紳、香港大學校董、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副主席和港府教育委員會委員等公職。
早年先後在上海和英國受教的曹善允,對香港20世紀初的教育和醫療發展起重要貢獻,他是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校人及籌款人之一,也曾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此外,他又參與創辦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以及在1922年與歐海倫醫生合作創辦贊育醫院。曹善允在1915年和1916年間在華人社區推動種痘運動,後在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設法維持社會秩序,深獲港府肯定,屢獲殊勳。
在1912年,何啟爵士與區德合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銳意在九龍灣填海,計劃興建稱之為啟德濱的「花園城市」。但何啟淡出後,填海計劃由本身是公司董事之一的曹善允繼續主持,並成功爭取港府在1915年批准填海計劃。共分三期的啟德填海計劃在1916年正式展開,雖然啟德公司完成了首兩期填海,然而,第三期填海卻無疾而終。為免填海計劃泡湯,港府在1927年宣佈接手第三期填海,並收回已填海但尚未發展的土地,整個地段日後逐漸發展,成為香港啟德國際機場。
原來早在戰後政府就有就港九交通連接問題提出研究。 其中包括3項建議:
海底隧道 - 從香港到油麻地, 除了行車還可以行人及設有軌電車。
跨海天橋 - 從跑馬地摩利臣山至九龍漆鹹道, 包括上下層行車道。
渡海鐵橋 - 由吳多泰建議, 連接鯉魚門兩邊的橋。
鐵路在1911年10月14日舉行通車典禮。工程從907年開始,達4年之久完工, 全長110英哩。英段在華段還沒施工前便以完成。 車費如下:
頭等
龍毫 5元4毫 (清朝貨幣)
港銀 5 元3毫
二等
龍毫 2元7毫
港銀 2元5毫
三等
龍毫 1元3毫半
港銀 1元2毫半
永利及裕利建築公司當時的廣告。 地址均為船街。
永利承建的工程主要有:
香港電燈公司北角總電廠
九龍電燈公司總廠(中華電力?)
亞細亞火油公司
裕利承建的工程主要有:
香港置地公司告羅士打行
廣州市增步自來水公司新型濾水塘
當時的街道索引。 有多少街道已經不復存在呢?
譚肇康作為54年年刊的主編, 在編刷完成後有感而發, 並感謝各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