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粤秀山鎮海樓東側小蟠龍崗有光復紀念亭,為紀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由廣東旅港同胞捐建於1929年。 廣州光復時,廣東軍政府財政困頓,香港華僑富商(多為廣東四邑人)組成港僑籌餉局,捐輸巨款,為政府嘉許。 當中新會籍港僑有:陳少白、楊石巖、林護、余
斌臣、譚肇康等。
2013年6月舉家往廣州粤秀山公園尋找光復亭
“還我河山”石額
紀念亭北外側嵌摹刻民族英雄岳飛筆跡的“還我河山”石額。石額兩側石柱上刻有《光復紀念碑》碑文,石柱原位於光復紀念坊次間。原文如下:
孫總理中山痛恨滿清奪我漢族江山,特起革命,提倡三民主義,令黃興同志於辛亥三月廿九日率各同志焚攻粵都衙署,不幸失敗,死者均葬黃花崗,生者流離海外。是年九月十九日覆行起義,幸賴辛亥旅港華僑籌餉委員同志不避艱險,毅然偕同胡漢民都督晉省光復全粵,共維治安,叠籌巨款,接濟軍糧,大局賴安。現市政府為獎勵是役同志起見,特核給粵秀山為該同志等建坊地址,際茲建築完成,同人追懷往事,因撰聯刊石,以留紀念而資觀感。
中華民國十八年仲冬
辛亥三月廿九日國難後死同志會
正、副會長唐蘭甫、蘇少樓、鄧宏順
暨甄冠南、鄺錦昌全體同志謹志
粤秀山公園
階梯垂帶為原《光復紀念坊》抱鼓石
歷史
1911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武昌起義爆發後,廣東各界人民立即響應,11月9日廣東宣布獨立;隨後,各地民軍紛紛起義,全省光復,成立了以胡漢民為都督的廣東軍政府。當時,廣州“義軍雲集,清吏宵遁,庫藏如洗,餉糧告匱。”參加軍政府組織工作的香港同胞李煜堂、楊石巖、 鄧仲澤等30余人,為籌募軍政府經費,組成港僑籌餉局,籌得款項300余萬元,政府嘉之。廣東軍政府於民國元年(1912)給籌餉有功的籌餉局人員每人頒發“績懋軍儲”勳章一枚。十七年後,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建牌坊紀念此事,牌坊名為“光復紀念坊”。民國二十七年(1938),牌坊被侵華日軍拆毀破壞。
建築
牌坊原以花崗石建造,四柱三間沖天式,正面刻胡漢民題的“光復紀念”匾額,左右刻李煜堂撰的《粵秀山紀念石坊跋語》;背後刻陳少白題的“革命之源”匾額,左右分刻楊西巖題的“脫離專制”和古應芬題的“實現共和” 匾額;兩柱分刻 “何時世界大同,憲法先從民主立心匕日河山光復,義旗曾向港僑來” 對聯。牌坊在日軍侵占廣州期間遭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後,1948年4月在原址重建紀念亭,鋼筋混凝土結構,綠琉璃瓦四角攢尖頂。亭高7米多,長、闊各為3.5米,臺基下四邊各有階梯。將原牌坊殘存胡漢民等題的匾額分嵌於亭的前額及左右兩側;亭後額另嵌石一方,外仿刻民族英雄嶽飛手筆“還我河山”,內刻鄧仲澤等人撰的《建造光復紀念亭梗概》。台基下四邊各有階梯,階梯垂帶為原牌坊的抱鼓石。
楊西巖在香港結識了革命誌士陳少白,以及商界進步人士譚肇康、林護、李紀堂等。 1905 年 8 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9 月,孫中山派馮自由到香港聯絡同誌,經陳少白介紹,楊西巖加入同盟會。 孫中山對以楊西巖為首的港商一貫支持革命的行為大為感動,設宴招待,明令嘉獎,並命令廣州市政府在觀音山建 “ 光復紀念坊 ” ,鐫刻楊西巖等 29 人名字於石碑上,以彰表其功。 但因時局動盪,直到 1929 年,光復紀念坊才落成。 孫中山還指示將廣州越秀山南麓一塊空地及惠福西路鹽運西二街一塊空地劃歸楊西巖,作為對他歷次為革命捐款及貢獻的感謝。
1928 年,政府決定在越秀山南麓興建中山紀念堂,楊西巖奉派為籌備委員。 他不但把當年孫中山撥給他的那塊土地回獻給政府建中山紀念堂,還悉心規劃,親自參與工程的實施。
光復紀念坊舊貌
胡漢民 民國十八年八月書 “光復紀念”
紀念亭正面石額陽刻 “光復紀念” 四個大字,上款“民國十八年八月”,下款“胡漢民書”。胡漢民為國民黨元老,辛亥革命元勳之一,廣東獨立後曾任軍政府都督。石額兩側石柱上刻有 “何時世界大同,憲法先從民主立;此日河山光復,義旗曾向港僑來”。根據老照片,石額和石柱原位於紀念坊明間正面。
陳少白 書 “革命之源"
紀念亭內南側石額陽刻 “革命之源”,下款“陳少白書”。石額原位於紀念坊明間背面。陳少白,近代民主革命家,與孫中山、尤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積極倡導反清革命。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入興中會,興中會台灣、日本橫濱分會創建者。曾任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廣東獨立後曾任軍政府外交司司長。
楊西巖 民國十八年九月書 “脫離專制”
紀念亭西外側石額上書 “脫離專制”,上款“民國十八年九月”,下款“楊西巖”。石額原位於紀念坊右次間背面。楊西巖,香港富商楊超之子,清末曾任清廷駐美國檀香山(夏威夷首府火奴魯魯)領事,並在此了解了孫中山先生創建的興中會及“三民主義”思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加入興中會。武昌起義後,楊西巖資助惠州起義並獲得成功。廣東獨立後曾任軍政府籌餉局主席。
古應芬 民國十八年九月書 “實現共和”
紀念亭東外側間石額上書 “實現共和”,上款”民國十八年九月”,下款“古應芬”。石額原位於紀念坊左次間背面。古應芬為國民黨元老,辛亥革命元勳之一,廣東獨立後曾任軍政府省核計院長、瓊崖綏靖處總辦、都督府秘書等職。
建造光復紀念亭梗概
辛亥年九月十九日國民革命軍繼黃花岡之後舉義廣州。旅港華僑奉 孫總理及胡漢民同志命組籌餉局局監三十餘人弗辭勞瘁,先後募款三百餘萬元,接濟軍糈,籍屋清社,政府嘉之。為建光復紀念牌坊于粵秀山。既由胡先生漢民紀其顯,余早刻于碑矣。民國二十七年日寇陷廣州,㕥(以)牌坊具有革命曆史性足㕥激揚民族正氣 礙其侵略竟遭毀滅。 勝利後同志 譚煥堂 譚肇康 鄧仲澤 李文啟等聨議規復。承市府批示儘予協助,後承故同志諸哲嗣為發揚先德 爰集款項襄與。重建歷時數月始成。厥事工既完竣,述其梗概,並臚列各同志芳名,勒諸貞珉,用垂久遠
譚煥堂先生 譚肇康先生 李文啟先生 鄧仲澤先生
胡漢民公 李煜堂公 林護公 余斌臣公
歐彬公 鄭幹生公 楊西巖公 伍于簪公 伍耀庭公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四月一日 重建粵秀山此後紀念 牌坊發起人
鄧仲澤 譚煥堂 譚肇康 李文啟
謹識
粵秀山上光復紀念石坊跋語
辛亥秋九 武昌反正後十月 吾粵遂舉義 旂大好河山 赫然光復 甚盛事也 先是革命同志奉總理孫公命 在港組織機關 密謀舉義 粵督張鳴岐聞之 聲言獨立 以圖報抵拒並欲戀棧 仍握政權 僑港同志窺破其奸 於香港會議時楊同志西巖大聲疾呼 㕥(以)張為殘殺七十二烈士之元兇何可忝任廣東都督 闔座和之 旋推舉港僑三十人與煜堂等隨同胡漢民同志晉省 忝與諮議局大會議 港團提出意見 遂一致推戴·漢文為都督 宣布獨立 而粵局㕥定時 則義軍雲集 清吏宵遁 庫藏如冼 饟糈告匱 僑港同志 爰㕥籌餉為己任 即趁輪回港 開會於舟中 決議在香港設籌餉局 並公推楊西巖為正主席 鄧仲澤副之 林護 歐彬為司庫 余斌臣 伍耀庭為司理 譚煥堂為參謀 餘如譚肇康 五于簪 李文啟 姚樂伍 朱伯元 鄭幹生 吳東啟 胡鼎男 伍學熀 黃汪波 張兆蘭 譚亦僑 李幹廷 吳性初 朱佐中 譚教五 馮昌璉 黎榮洛 馮兆堃 麥性湖 冼志等 皆局員 也即席籌議募捐方法 楊西巖則慨然曰 請自隗始 因而同聲相應 不半日已集得現金四十八萬餘元 登即僱港輪河南號 運省繳庫 不逾月續籌得二百萬元 先後解交省庫備用 于是津滬各報宣傳 殆徧清廷 㕥民意所趨 大局而去 始有南北議和之舉及南北統一 又解中央協款八十萬元 在負責籌捐者 只求盡國民義務 不知其他 而港僑資踴躍輸 將以成鉅萬 除首次籌款四十八萬餘元 已奉政府償還外 餘不過問 亦不受酬 誠足多也 今日者 吾國統一實現 固足㕥慰
總理在天之靈 亦可㕥副港橋當日之望 也請諸政府特許建坊 爰贅數言 永留紀念
中華民國十七年十一月_日 前廣東財政司司長李煜堂謹識
㕥 - “以”的異體字
李煜堂撰的《粵秀山紀念石坊跋語》
"何時世界大同,憲法先從民主立 此日河山光復,義旗曾向港僑來”
摘自「每日頭條」有關新會余斌臣先生的介紹,提到他與譚肇康為革命籌餉, 中山先生命建造光復紀念亭的事
香港建造商會百年紀念視頻 - 點石成今 3'56‘’ 截圖 - 農曆辛亥九月十九日(西元11月9日)(胡都督(胡漢民)皆同港商晋省光復全粤紀念。
Back to Mad Seven Main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