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1920年 庚申年)香港建造商會成立全體理事合照
附有英文解說
The Association took its birth in 1920 through the wise plan and the indefatigable work of its Founders. It started with 254 members and testified its movement to two objectives, i.e. t o promote mutual help and friendship in business and to conduct the study in construction dexterity for advancement in the building trade and engineering arts.
Three years (1923) after its foundation had struck earth, the far-sighted members thought of its future prospect and spoke of consolidating its financial base with intent of securing its permanent maintenance. Some ardent members then suggested the acquiring of some investment in property, so that the income arose there from would substantially cover its ordinary expenditure. This proposal met with the approval and was adopted by all members.
When Mr. Lam Kow Mou was elected the 3rd term Chairman, he took the lead sending to realize the consolidation scheme and consulted Mr. Tam Shiu Hong , who opined that the Association should build its own house with its own money. Mr. Lam concurred with Mr. Tam and began at once raising the Building Fund by issuing one thousand Debentures of $50.00 each to members, who enthusiastically booked them up within two days.
As soon as money was available, through the assistance of Mr. Li Man Chuen, the then Secretary, two houses, known as No.100, 102 Queen’s Road East, were bought upon the resolution passed by a plenary meeting of members. When two flats in these houses were fitted up for Home of the Association, they were found to be incapable to cope with the requirement for which they were intended.
Again the improvement to the Club House was sought by the then Board of Directors and decision to dispose of the two houses in question was arrived at.
In the course of inquir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purchased a parcel of land on the Reclamation at Wanchai from the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known as I.L. 3559 with an area of 2175 sq.ft. under a lease for 99 years with the extension to another period of 99 years and built 2 five-storey houses thereon known as No.180, 182 Hennessy Road on the 4th floor of which the Association being situated.
The Property is left to the trusteeship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handed over successively year after year on the rotation of the Board goes. Also a good number of the Debentures has been redeemed with the yearly surplus from the Income of the Association.
To incorporate its status in Law, the Association has been registered as a Limited Company of non trading concern under the Hong Kong Ordinance and has had its own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legally instituted by govern its own Administration since 17th January 1930.
In 1936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of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lony and decided to establish a technical colleg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etting up the plan H.E. The Governor vested Sir William Hornell, the Vice Chancellor of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To start with his work, Sir William Hornell consulted Messrs Leigh and Orange, a leading firm of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in this Colony. As Messrs Leigh and Orrange through business contact with firms,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understood what the nature of the Association was, had confidence in its members for business efficiency, advised Sir William Hornell to seek some assistance from the Association. Sir William Hornell took the advice and asked the Association to depute some representatives to meet Him at the office of Messrs. Leigh and Orange and discuss the matter with an aim to arrive at some agreement that the Association would cooperate with the Government.
The Association appointed Mr. Tam Shiu Hong and others as its representatives to participate the Conference. At the conclusion the result was that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ssociation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 Association would heartily extend its support to the Government in carrying out the project, which they thought would firstly be beneficial to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of the young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and secondly graduate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would certainly be of valuable assistance to the contractors.
譚肇康請商會 分發 工業學院威院長建議書 之函件
信中指出由於戰亂, 商會許多文件失散, 但其中尋獲工業學院院長來函及建議書, 內容對本會有利。 是緣1937年政府委香港大學督學韓尼路爵士籌謀發展工業教育。 韓爵士經過李柯倫治則師行的麥其近工程師引薦, 與商會商談合作共同建校。譚肇康與威院長達成建議,商會以成本價建校,學校答應立碑紀念。 商會子弟並有入學優先權。 威院長並於1940年來函稱以去信政府陳述此事,並謂1943年工務局視察員之職位會由工業學院的畢業生充任。 所以請商會把英文華文的建議書分發給會員。
附有英文解說
Letter From A Director
The Chairman,
The Building Contractors Association,
Hong Kong
Dear Sir,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the Japanese, most of the important documents of the Association have been lost or destroyed. The letter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in charge of t he erection of the Hong Kong Technical College were almos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but fortunately a collection of such documents is assembled, and which his of benefit to the Association and Members especially the latters’ offsprings.
In the year of 1937 The Governor had proposed the erection of a College building for Hong Kong Technical College. Sir William Hornell, The Registrar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was empowered to start the project. He, however, contacted Messrs Leigh & Orange to seek an excecllent solution him. I was then recommended by Messrs Leigh & Orange to him. Realizing that the matter was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I was too pleased to endeavour my best under the provisions that (1) A foundation stone is to be built engraving wordings to t he effect for sake of remembrance, and (2) Privilege of preference is to be granted to the introduction for the admission of the it’s members offsprings as students.
The Principal of the Hong Kong Technical College had been kind enough to put the latter provision into effective action. On 9th July 1940, the said Principal had submitted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Local Authorities valuable suggestions. In response to such proposals The P.W.D.(Public Works Director) agreed to employ the graduates of the College.
A copy of the recommendations is herewith enclosed for circulation among our members. Please have same printed for distribution.
Thanking you in advance
Yours faithfully,
Tam Shiu Hong
15th June 1948
1933年 初等工業學堂成立
1937年 第一科為建築科, 課程為期3年
工業學堂堂址為建造商會設計完成
1938年 4月12日 港督羅富國爵士開幕。 嘉許為東方建築科之鼻祖。 其他英國殖民地皆無此科
畢業生經工務局取錄為練習視察員。
歷史
歷史可追溯至1937年,由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成立開始,校舍位於灣仔活道,是香港第一所由政府資助、提供專上程度工科教育的院校。在當時院長G. White領導下,學院開辦航海無線電操作、機械工程及建築等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學院於1947年改名為香港工業專門學院(工專),提供全日制及兼讀制課程。
1956年,得到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一百萬元的捐款,以及政府斥資和撥地的支持,位於紅磡灣填海區(部分前漆咸道軍營及前九廣鐵路何文田車廠)的本部校舍的建築工程正式展開,並於1957年由港督葛量洪爵士揭幕,開展了香港工業教育史的新一頁。
1965年,鍾士元在立法局會議中倡議在港成立一所理工學院。至1969年5月,有關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唐炳源擔任主席,惟上任甫兩年即於任內猝死,委員會主席一直懸空。當時身為委員會副主席的鍾士元馬上接手領導擬備報告書的任務,而政府最終於1972年初採納委員會的最後報告,隨着《香港理工學院條例》於1972年3月24日正式生效,首屆理工學院校董會亦隨之成立,主席為鍾士元博士。當年港督麥理浩爵士應校董會的邀請出任首任榮譽監督;而區懷德先生(Mr Charles Old)則獲委任為理工的首位院長。
1972年8月1日,香港理工學院(理工)正式成立,接管香港工業專門學院的校舍及職員,其使命是開辦專業課程,培育人才以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此之前,香港工業專門學院內八個教學部門的全日制、日間兼讀制及夜間兼讀制學生人數分別為1,700名、740名及9,340名。
大部分工藝課程轉由1969年成立的摩理臣山工業學院繼續開辦,而理工學院則不斷將教學質素提升至符合學院的水平。自此,理工不斷發展和擴張。1983年,理工推出首五個學士學位課程,並於1986及1989分別開辦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
1994年11月25日,獲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頒授自我評審資格,正式取得大學地位,並正名為香港理工大學。
魯班廟廣悅堂史畧
鍾照記
清末時, 本港尙未繁榮, 建設方面,僅畧具規模而已, 時有業木工友十餘名, 工作於李君禮興* 之工場, 適逢農曆六月十三日魯班先師誕辰, 相與醵資, 共申慶祝, 蓋魯班先師為我行業之宗師, 其創造豐功, 民生利賴, 久為國人景仰,千秋不替者也, 暢飲間有喟然嘆者曰, 我等雖緬懷先師大德, 興高彩烈, 以慶祝寶誕, 奈何缺乏土地, 不能建成師廟, 使同業得以共同供奉謨拜也, 李君禮興聞之, 感彼尊師重道之誠, 極嘉其言, 為玉成其事, 遂將其所有西環醬園(青蓮台)吉地, 劃廟地一幅, 而工友等乃色然相告, 并進行籌建魯班先師廟, 因而發起捐簽, 並訂堂名爲廣悅堂 此乃廣悅堂之所由來也, 凡入行者收費一毫五仙以為行底, 惟是時集資匪易, 及至光緒十年, 經堂友出錢出力, 始建成小型之師廟一間 , 然日久送帖遺失, 而李君哲嗣亦以未明原委, 至連同該地售與合興公司李星衢 譚煥堂兩君等 時李譚兩君擬執行業權, 將廟地收回, 堂友等均以師廟所在, 不容湮沒, 乃舉派 林湘 林柳 伍華 余子英 吳子美等君為代表, 相與情商, 結果譚李兩軍既不收囘廟地, 更蒙再贈廟側吉地數千尺, 請哩吩則師劃分圖則, 並在律師樓簽立送契, 歸魯班廟永遠收執管業, 及後師廟日久重修數次,至民國十五年, 由林湘 林柳 葉九 陳清 等君建議, 於廟前爛地築高石基壹條, 次年又將舊廟拆除第重新擴建 即現有師廟, 而由鍾照記承建, 次第落成, 惟廟側所餘吉地,本擬續建公所一座, 奈是時本港商業不景, 建費籌措不易, 乃作罷論, 及至民國三十九年,由余松君倡議組成公所籌委會, 並由籌建委員個別負責捐簽, 幾經勞力進行, 乃得堂友與各界人仕之踴躍輸將, 公所得建築完成。
*李禮興= 李陞
李陞(1830年前後—1900年),又名李璿,譜名象薰,號玉衡、諱璿,是香港開埠初期富商,是十九世紀末香港華人首富,晚清二品頂戴花翎,候選守巡道,誥封儒林郎、直隸州同知,誥授通奉大夫。李陞是香港第一位勞斯萊斯汽車擁有者(勞斯萊斯有限公司於1906年創立,然而李陞已於1900年去世,所以此項資料可能出錯)。李陞祖父李達聰曾以巨資效力於國及襄辦善舉,受朝廷表彰,光緒十二年三代一品封典,李陞也因此而受封二品頂戴花翎、候補守巡道、直隸州同知、通奉大夫等職銜。[1]
李陞原籍中國大陸廣東新會,出生於廣東新會七堡加寧裏一富裕人家。李陞於香港擁有李陞街、高陞街、松秀東街及松秀西街四條街的業權。李陞先後參與創辦東華醫院及育才書社。1881年,李在香港納稅超越所有洋商,納稅總額是全港之首,納稅額相當於當時全港其他華商的總和。逝世時香港政府向其後人徵收600萬元遺產稅,是1895年財政盈餘189萬的三倍之多。
李陞(1830年前后-1900年),又名李璿,譜名象薰,號玉衡、諱璿,廣東新會人. 與他同期的富商不同, 李陞出身自世家望族, 其祖父李達聰曾以巨資效力於國及襄辦善舉,受朝廷表彰,光緒十二年三代一品封典,李陞也因此而受封二品頂戴花翎、候補守巡道、直隸州同知、通奉大夫等職銜(當然這些都只是虛銜, 並非實職). 1857 年,李陞為避太平軍之禍跟隨大哥(一說是堂兄)李良逃難來到香港,自此一直留港發展(如此說來李陞可算是香港第一代的走難移民,比戰後同樣為避難而移居香港的內地難民早了一百年)。 李陞來港後,與李良開設和興號金山莊 ( 所謂金山莊, 即是為海外華僑代辦各項土產的「辦莊」,大部份以運往舊金山(即加州)為主,故稱 之為金山莊)。和興號初期主力從事船舶租賃生意,向怡和公司租用船隻,載客前 往加州和澳洲。及後,李陞和其弟李節 成立禮興號,負責處理加州業務,李氏家族遂雄踞香港與加州之間貿易, 其業務除涉及轉口貿 易外,同時亦兼營苦力貿易(說穿了即是賣豬仔)、鴉片買賣等今天是非法, 當時仍是合法的生意. 寫到這裏,不得不讚嘆李陞做生意的手法,除了長袖善舞之外,他著實深明兼收並蓄的道理. 和興金山莊是最早包船運載華工往加洲的華資莊號,惟他後來又在三藩市成立禮興隆、和興隆。李陞在香港和舊金山都設立公司,便是要建立一個聯網, 不要忘記,在眾多生意中,最賺錢的項目仍然是鴉片。那時候售賣鴉片是合法的,所以他將鴉片運往加洲, 售予華工, 賺取暴利。和興號其後陸續把客運服務擴展至南洋,從 事勞工招募和進出口貿易等業務。
貿易業務上了軌道之後,李陞便把注意力轉移到地產發展上面,當時的港督堅尼地有感於香港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其中的一個原因是當時駐港英軍佔據甚多港島的核心地段,窒礙商業和民生發展,但當時駐港英軍不受港督節制,堅尼地多次與駐港英總司令以及英國殖民部交涉無效,無奈之下遂將眼光轉移到一些非核心的地區,並致力開拓更多的土地。他將眼光放遠到港島西, 認為該處有潛力可發展成為轉口貿易基地,故此與駐港英總司令商量發展部 份空置的海軍用地的可能性, 遭到拒絕後堅尼地將爭議提交殖民部仲裁,殖民部最後判港英政府勝訴,政府不單可重新規劃街道, 並得以在沿岸 拍賣土地,以製造更多土地配合市場的需求. 為了配合這個港島西發展計劃,堅尼地在西環末端大肆填海,是故此地段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堅尼地城. 話說回頭,李陞看準這些新興填海地甚具發展潛力,於是大舉購買上環和西環的地皮,當時港島的主要商業和住宅區仍集中在中環皇后大道中東端以至水坑口一段,水坑口以西仍是個甚為荒蕪的地帶,故此李陞可以用很便宜的價錢買下大片土地,以供發展地產之用。1857年,他與李良投放大量資金,在港島西區大量買地,除了建碼頭、倉庫、開設銀號外, 還通過轉賣土地和房產賺取巨額利潤, 更重要的是他得到當時香港另外兩大富商保羅‧遮打 (Paul Catchrick Chater) 和梅爾‧沙宣 (Mayer Sassoon)的支持,投入大量的資金購入堅尼地城的土地. (堅尼地城其中一條主要的街道吉席街( Catchrick Street)便是以遮打命名的,最初的名字其實是叫做遮打街,後來中環一條主要道路開通,需要以遮打的名字來命名,所以採用了遮打道這個名字,而堅尼地城的遮打街便改了用遮打的中間名字吉席( Catchrick) 作為命名,所以改名為吉席街)。
除了地產和貿易外, 李陞亦創辦了多項現代企業。1877年創辦安泰保險公司,承辦往來香港與外國的輪船保險;又於 1882年成立華合電報公司,鋪設廣州至香港的電纜。1883年,李陞投資10萬兩白銀,參與開 發廣東中山的大嶼山鉛礦和儋州銀礦,其後投資省港澳輪船公司,出任公司董事。1889年,遮打(Paul Chater) 和怡和大班凱瑟克(James Johnstone Keswick)創立置地公司(The Hong Kong Land lnvestment and Agency Company Limited), 為減緩與華商的衝突和敵意,特別吸納了李陞加入公司股東兼董事, 藉此疏通與華商的關係。此外,李陞和唐廷樞等合資開設廣 州城南地基公司,購買土地以作建築碼頭、堆棧之用。 李陞堪稱是十九世紀末的香港首富,業務遍及香港, 內地以及全世界.
李陞能在商場如此呼風喚雨, 與港英政府關係良好是致勝的關鍵。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李陞向英軍資助10萬元軍費。此舉今天看來,當然非常政治不正確,捐獻金錢資助外國軍隊侵略中國今天可被視為賣國,但當時李陞身在香港,受英國管轄,他作為香港首富,捐獻金錢資助所在地國家,以增加他在香港的影響力自有其切身利益的考量 . 所以歷史之為物,是要因事制宜,看你是處於何時何地,方能作出客觀公平的評論. 李陞如此長袖善舞, 難怪加州商人麥科德雷(Frederick Macondray Jr.)寫給員工信中道:"和興(即李陞)在中國人之中,江湖地位很高,影響力極大".
商業活動以外, 李陞協助創辦東華醫院及育才書社, 他尋且是東華醫院的第一屆總理. 香港有兩條街道以他命名, 李陞街和高陞街. 在1894年的街道名冊上,可見街道原被譯作原名「利星街」, 相信是翻譯師爺以為Li Sing是發展商為了方便出售樓宇而改的好意頭名字, 後來因李氏家族抗議,才正名為李陞街。高陞街則位於香港上環和西營盤,是弧形街道,東連皇后街,西接德輔道西, 此街以售賣中藥材聞名,故又稱「藥材街」,,李陞約在1890年在上環皇后大道西投資建屋時開闢此地段而成街;由於這條街位於李陞自己所建的高陞戲院 (皇后大道西 117 號,1973 年拆卸)後面,所以定名為高陞街。以李陞命名的學校, 除李陞小學外, 還有李陞格致學堂和李陞大坑學校. 至於和李陞有關的建築物, 現存的有凌月仙幼稚園和景賢里, 兩者都與其第八子李寶椿有關, 詳情容後補述.
直至 1881 年為止,李陞的納稅總額遠超所有洋商,是全港之冠。他逝世時,港府向其後人徵收接近 600 萬元遺產稅,相當於 1895 年財政盈餘 (189 萬元) 的三倍有多, 不可謂不驚人.
細看李陞的投資範疇的深度和廣度,你不得不讚嘆他做生意的眼光確實十分獨到,也很遠大. 他的生意版圖除了香港本土外,還遍及廣東省各地,澳洲,東南亞,以及美國,至於投資的項目更不得了,裏面有除了他的主業貿易和地產外,還渉及金融,保險,貨倉,轉口貿易,甚至當時算是科技投資的電纜鋪設等。誠然今天很多大孖沙如李嘉誠和李兆基等,除了其本業地產發展外,還涉及很多其他業務,但不要忘記,李陞活躍的年代是150年前,那時候的資訊,交通,網絡等仍處於十分原始的狀態,他所投資的項目有你想得到的,也有你想不到的,但大部份都十分賺錢,為他帶來可觀的利潤,這便不簡單了。不要以為當年民風純樸,環境簡單,商家們賺錢便很容易; 有位和李陞同期,差不多同級的華商郭松(1841年已居港,根據記錄,他在1876年是本港交差餉金額第三高的人,僅次於渣甸和那柏(Douglas Lapraik), 因為投資過度, 資金周轉不靈而憂心忡忡, 1880年即因中風, 六十多歲便離世, 兩年後(即1882年)香港爆發嚴重樓災,好多富商都捱不過去,郭松兩個兒子將物業過度按揭,把他全副身家都敗光. 此役對李陞絲毫無損, 由此可見其過人之處。
李陞讓人感興趣之處,除了他個人的經歷之外,其家族也出了幾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讓李陞家族在香港歷史上留下頗為重要的一頁。先說他的胞弟李節,史料對他的記載不多,只知道他跟從李陞來香港,初期協助乃兄經營金山莊, 其後主力發展地產,並致力發展灣仔近大佛口附近一帶的物業,此所以灣仔有一條以他命名的街道 - 李節街 (李節街一端連接皇后大道東,另一端則連接莊士敦道, 1994年政府因為李節街的舊樓過於殘破,將該段拆卸重建成李節花園,而舊樓則改建成為小公園,其最大特色是竪立了一座類似澳門大三巴牌坊般,只剩下前壁的唐樓模型)。
西環七台
李陞共育有九子八女。其後人當中最為港人熟悉的應該是李寶椿,認識他主要是因為中環有座李寶椿大廈,我記得未重建之前,李寶椿大廈頂樓有一間名為月宮的酒樓,當年算是較為高尚和貴價的酒樓,我們舉家每年都會在暑假時去一次澳門探親,回程的時候因為落船時間太早,所以都會先上位於港澳碼頭附近的月宮酒樓喝茶,填飽肚才回家,由此之故對這間酒樓有頗為深刻的印象和回憶. 回頭說李寶椿(1886年-1963年), 又名李孟棠, 是李陞的第八子. 李寶椿主要經營紡織業及投資地產. 為什麼李寶椿會從事紡織業,不承繼父業經營金山莊?我想這是因為當時香港經濟環境有很大的改變,鴉片和賣豬仔的業務已成非法,當然不可以再沾手,另外各區發展也逐漸上軌道,不像他父親在世時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錢買入大批地皮發展,而香港在四,五十年代已逐漸發展成為工業和轉口港,因此李寶椿亦順應潮流主力經營紡織業務,這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縮影. 李寶椿擁有的物業遍布港九, 惟家族規定所有物業只租不售, 以租金收益供養家族 (也許這是老式豪門大族維繫凝聚力的傳統,但剛巧碰上香港物業和地產市場的瘋狂升浪,如此保守的做法便保障了後代衣食無憂, 有時候最保守的做法往往是最安全的財產傳承方式). 李氏家族最為人熟知的物業是景賢里, 景賢里位於港島東半山司徒拔道45號,糅合中西方建築特色, 是華南地區保存最好的嶺南大宅。景賢里由李寶椿在戰前出資興建,建成後贈予妹妹李寶麟及其丈夫岑日初. 景賢里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可供人有限度參觀.
以李寶椿命名的建築物有位於烏溪沙的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位於旺角鴉蘭街22號的李寶椿母嬰健康院, 位於上環的李寶椿大廈, 以及澳門的李寶椿街等.
此外在西營盤高街和薄扶林道交界有兩幢與李寶椿有關的建築物; 李陞小學和凌月仙幼稚園, 也值得一提。 先說凌月仙幼稚園, 其所在地曾是天主教聖心小堂,當聖安多尼堂在區內建成後,聖心小堂便關閉。天主教教區其後將業權轉給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籌建可供孩童寄宿的聖心學校,修會. 1907年西營盤一帶爆發傳染病,聖心學校停辦,改為託兒所及孤兒院。戰後李寶椿捐款重建該院,1949年竣工,樓高四層,添置醫療設施,李寶椿為紀念母親凌月仙(這個名字真的很惹人暇思, 月中之仙, 何等幽美秀麗)而命名為「凌月仙小嬰調養院」。八十年代改為凌月仙嘉諾撒幼稚園. 我對凌月仙托兒所年代頗有印象,當年乘在附近的中學讀書,午飯時偶然會買個飯盒,走上托兒所外面的小花園,一邊吃一邊享受難得的休閒和恬靜的環境,那時候凌月仙托兒所中門大開,任人往來。現在改建成為幼稚園,門禁便森嚴得多了. 另外李寶椿於1954年在調養院對面,即西營盤學校舊址創立李陞小學,尊父親為校祖。校內豎立李陞銅像,壁報板有介紹李陞的生平。李陞小學人才輩出, 知名校友有前香港警務處處長許淇安和前經濟及運輸司蕭炯柱等.
李陞子嗣中, 下場最黯淡的要算是是李寶龍. 李寶龍幼年飽讀詩書,尤愛唐代李白的詩詞。從商後先與娛樂業人士合作,在堅尼地城創辦一個中西合璧的遊樂場, 裏面既有新式的旋轉木馬、摩天輪等機動遊戲,也有中國傳統的詩壇、燈謎等節目,當然少不了飲酒食飯的場所。由於他酷愛李白的詩詞, 故此以其別字太白作為名遊樂場的名字- 太白樓。 1911年辛亥革命,滿清皇朝被推翻,但國內軍閥割據,社會不穩定,廣東省及沿海省份人民紛紛移居香港,李寶龍看準時機,遂將遊樂場結束,並投得鄰近山波,一併興建住宅樓宇。當時港府為鼓勵投資地產,規定業主有權命名其屬下街道,於是李寶龍將該區主道以自己名字稱為李寶龍路, 而沿山坡則開闢築建樓群,由低至高,分別名為太白台、青蓮台與桃李台。太白和是李白的別字,青蓮居士則是他的別號,桃李台則取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 而在桃李台背後,更高一層的小街,亦因鄰近香港大學而名為學士台。 李寶龍經營地產之餘亦熱心公益,先後出任東華三院和保良局總理。可惜在1920年代因海員及省港兩次大罷工,香港經濟衰退,他生意失敗, 無奈宣佈破產, 不得不將西環七臺的物業悉數授予債主,惟他力爭位於青蓮台的魯班廟必須不能拆卸,亦因為他的堅持,此間甚有特色的廟宇才得以保存下來。現今走上七台,除學士台已改建為三座高層物業外,其餘各台因為交通不便的關係,仍能保留小街窄巷,低層洋房的建築風格,站在斯處,遙想當年太白遊樂場曲徑流觴的盛況,不禁心往神馳.
說到英雄人物, 不得不提李陞的第三子李紀堂(他也是電影十月圍城裏面李玉堂的原型). 李紀堂(1873年-1943年),名柏,號紀堂,廣東新會人,早年與陳少白、程子儀等人成立的采南歌戲班。1895年,興中會在廣州起義失敗後, 李紀堂得到謝纘泰介紹加入興中會( 另一說是1895 年乙未行動失 敗後,孫中山到日本避難,李紀堂在孫中山要把船票升級的過程中認識了他,並於1896 年透過楊衢雲加入興中 會)。1902年,李紀堂與洪全福等人密謀拉攏天地會成員加入在廣州起義。是次起義,李紀堂自願捐軍餉五十萬元。李紀堂是為辛亥革命出資最多的香港三李之一, 所謂“香港三李”,分別為李紀堂、香港銀行業和保險業富商李煜堂和他的兒子李自重。辛亥革命成功後, 李紀堂 曾在廣東省財政部擔任要職,惟僅6個月後便辭職, 此後即專心於開發實業,除經營保險公司外,還有任職於香港廣東銀行,上海新新百貨公司,漢口穗豐紡織公司,哈爾濱置業公司等機構。李紀堂古道熱腸, 曾多次捐助廣東教育交通慈善事業,並創辦嶺南大學及肇醫院, 另外辛亥革命雖然成功, 但國事仍甚為糜爛, 李紀堂仍心繫國事,多次聯絡港商,籌措餉糧,支持討袁運動,護法運動及北伐運動。1931年年被選為國難會議議員。1932年發生“12.8”事變,李紀堂籌款支援抗日義軍, 並出任大元帥府參議,總統府參議,中央財政委員會委員,廣東實業集團董事等公職.
縱觀李紀堂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正愛國商人的情操和行誼,和乃父的作風截然不同. 李陞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商人,行事以利益為先,故所以他在英國和清廷開戰的過程中,捐獻資金資助英國軍隊,從而取得港英政府的嘉許和信任,同樣是捐獻金錢與滿清政府作對,李紀堂資助的是革命分子,協助推翻滿清政府,雖然兩父子所捐獻的資金的對象都是和清廷作戰,但目的卻南轅北轍,由此可見到兩代人的原則和心態。
根據廟內石刻記載,魯班先師廟 建於1884年,是由當時香港的三行同業(即木工、油漆、泥水)集資興建而成,當年合資捐建魯班廟的人超過1172名,當中以新會人最多,其次則是新甯以及順德等,由此或可估計開埠初年來港謀生的國內人士的籍貫分布。
原來魯班廟所在之地段為當年的富商李禮興以「禮興號」名義所捐贈,但相關憑據早已丟失。李氏後人亦將此地售予合興公司,幸好後來合興公司的李星衢及譚煥堂慷慨送回,由廣悅堂管理。業權曾多次轉手,再加上業權人已相繼離世,若魯班廟列入法定古跡,業主將失去建築物的發展權,故只能暫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李星衢,名連賀,字軫明,號星衢,1879年出生於廣東台山市台城板崗。年輕時在香港開設實業,倡辦康年銀行,任總經理數十年。民國初年,曾督辦廣東造幣廠,先後任廣東銀行、新寧鐵路公司、四邑輪船公司、油麻地小輪公司及各保險公司董事。抗日戰爭爆發後,李星衢以海外著名僑領和1923年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中央財政委員會委員的名義,與鄺炳舜等知名僑領共同成為國民參政會第二屆參政員。
李星衢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加強國內外華人的經濟聯系,振興城鄉社會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被推選為香港華商總會、四邑工商總會、台山商會主席及東華醫院、保良局總理、嶺南大學校董等,還榮獲了香港“太平紳士”榮銜。
李星衢也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建設家鄉的熱潮中來。1934年,香港台山商會和台山縣內各墟鎮店戶、團體,捐資二萬七千八百九十六元九毫九仙(毫銀),興建台山縣立醫院(今台山市人民醫院)第一院。這是台山發展史上值得載入史冊的一件大事,它結束了台山建縣以來沒有正規醫院的歷史。 1935年李星衢獨立捐資一萬七千余元(毫銀),興建了台山縣立醫院二院。
李星衢還為家鄉培養人才方面也極盡所能,1924年捐建軍台城日新小學。1931年,李星衢發動商會捐資4萬元,自己個人出資5千元,興建台山女子師範學校(現台山華僑中學)。1928年李星衢發動香港台山商會捐資1.5萬元港幣台山師範學校。創建於19世紀20年的敬修中學,李星衢之子李伯榮先生秉承父親遺志,先後為敬修中學捐資已超過1000萬元。上世紀30年代李星衢投資興建人民電影院。1933年李星衢主編出版了家鄉的《東坑族譜》。
據了解,李星衢其子李伯榮為家鄉捐資已超過1.3億元,捐資項目超過80個。他曾說過:“支持家鄉建設從不後悔”,李伯榮正是用這種方式,延續著父親的不朽人生。
2007年台山市政府將台城西起三台大道,東至規劃中的東外環路段命名為“星衢路”,以紀念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譚煥堂(1872年-1954年)是廣東台山白水鄉人,1900年來香港發展,以承包建造工程起家,後來兼營聯泰保險公司。譚煥堂事業有成後希望回饋社會,1921年,他與康年銀行創辦人李星衢將西環青蓮台魯班先師廟及所在土地贈予廣悅堂,以延續建造業供奉魯班的傳統。1925年,譚煥堂加入保良局成為總理,開始參與香港的慈善事業。1926年,他轉任東華醫院主席,任內為東華醫院覓得銅鑼灣掃桿埔土地以建造東華東院。卸任東華醫院主席一職後,譚煥堂繼續担任東華籌款專員,為後來東華三院合併打好財政基礎。
1930年,他返回保良局擔任主席,並擔起建造新局的重任,當時港英政府同意撥出銅鑼灣禮頓道地皮興建保良局新總部,譚煥堂於兩個月內籌足建築經費14萬元(當中10萬元為建築費丶剩下4萬元則留作保良局「置業養局」之用。)由於譚煥堂擔任保良局主席的1年任期將屆滿;按照保良局規矩,主席不得連任,但由於興建保良局新總部仍在進行中,於是時任華民政務司活雅倫和保良局永遠總理在選舉當年總理的大會上共推譚煥堂連任主席;其他10位總理亦同時連任,譚煥堂於兩任主席之期內建成新局,在保良局總部現仍保留這塊刻上11位連任總理(譚煥堂丶區紹初丶何爾昌丶林裘謀丶陳鑑坡丶林蔭泉丶黎泰階丶陳儉堂丶葉儆凡丶姚得中和陳慶華)名字的奠基石。他卸任保良局主席之後,得到港英政府委任為團防局紳及太平紳士,數年後,譚煥堂升任保良局永遠總理,他的夫人朱瑞英也破例被選為總理,開女性擔任保良局總理之先河。
譚煥堂在商界長袖善舞,他除了從事承包建築工程和保險公司外,又通過鄧肇堅的關係,入股取得九龍巴士專營權(1933年)而成立的九龍巴士公司。他又曾經出任四邑工商總會主席、康年銀行和廣州酒家董事、安樂汽水房創辦董事丶保護兒童會值理等。香港政府以譚煥堂多年來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務,特別頒予勳章以資獎勵。
譚煥堂的公子譚永成娶影星林鳳為妻,他的女兒譚月清則嫁給周錫年爵士的兒子周啟邦。
譚煥堂終於1954年12月29日,其靈柩下葬於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當時永利和裕利建築公司的註冊地址為船街54,56號
文中提到當時最華貴的酒店是紐約的華爾多夫酒店
當時的電話號碼只有5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