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舞蹈研究期刊 第17期

主編序 Chif Editor's Preface

本期專題為「技術與肉身—策動表演性」Special issue “Technicity and Corporeality — on Curating Performativity”

在「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成立二十週年之際,《台灣舞蹈研究》期刊也邁入第17 期的歷史,而《台灣舞蹈研究》是台灣唯一一本針對舞蹈研究來進行出版的期刊,對台灣舞蹈的學術發展,有其特殊的意義。

本期《台灣舞蹈研究》期刊的專題為「技術與肉身—策動表演性」Special issue “Technicity and Corporeality — on Curating Performativity”,試圖爬梳近期台灣表演藝術的實驗性編舞、與視覺藝術領域「編舞轉向」之熱潮,本次期刊希冀從對技術、身體與展演的探討出發,以表演的介入探討策展、現場藝術,跨領域舞蹈、和反身性舞蹈實作等的研究面向,以此鼓勵富有批判思考的跨學科交流,並維持《台灣舞蹈研究》一貫的開放性,歡迎各種類型與舞蹈研究相關之論文投稿。

在此前提下,本次「技術與肉身—策動表演性」專題可能的討論問題如下:藝術家和策展人如何使用「表演性」的方法,將展覽重新構架為經驗或轉化關係的環境?我們怎麼透過舞蹈史的觀點,來討論不同藝術學科的訓練方法如何影響跨領域藝術的欣賞角度?而舞蹈理論對當代跨領域的藝術實踐和理解有何貢獻?

本期刊從徵稿到出刊,經歷一年多的準備,總計有十篇論文投台灣舞蹈研究稿,其中有五篇投稿論文與本次特刊的徵件主題直接相關,編審過程中非常感謝編輯委員會對論文品質嚴加把關,以及匿名委員的嚴謹審核。

而本次期刊總共收錄了五篇文章,包含三篇研究論文(其中有一篇為「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碩士論文菁霖獎」得獎論文之改寫)、一篇為去年「2021 年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暨國際舞蹈與兒童聯盟台灣分會聯合研討會」的紀錄、與另一篇去年研討會特邀之論文。上述作者們由不同的觀點、學科領域來研究舞蹈,亦有提出實踐過程的反身性身體經驗、與其詮釋和啟發,讓本次期刊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書寫樣貌。

邱誌勇的〈空間性身體的實踐:謝杰樺在《第七感官》、《SecondBody》與《永恆的直線》中的空間與身體〉延續作者長期對科技表演藝術的思考,彰顯身體在虛擬科技與後人類情境中的哲學特質,特別以編舞家謝杰樺的幾件連貫性作品為例,對意識主體/肉身主體、情境化的身體/表演性的身體之推演,處理了「媒介化」的議題,對科技、時空與肉身的討論提出了新的美學角度。

施文涵的〈舞蹈身體與美術館場域的互文分析—以《日常編舞》與《透明》 為例〉針對近期舞蹈於美術館的展演,以現象學身體空間理論的角度,分析了《日常編舞》與《透明》這兩件創作,作者運用身體現象學理論、與相關表演理論,對舞作進行了詮釋性分析,為這些較少從舞蹈角度討論的美術館演出,留下珍貴的紀錄。

黃鈺婷的〈實踐與研究書寫註記〉,根據其於2021 年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碩士論文菁霖獎得獎之論文《Uchhwasa ra ranga:Odissi 舞蹈主編序實踐研究》改寫,研究主題是關於印度的古典舞Odissi,本文因為由碩士論文改寫,轉化花費相當功夫,而文章也顯示了作者的反身性思考和視野,並收錄其遠赴印度與他國進行第一手田野研究的資料,從身體出發的認識論開展,其方法論對舞蹈研究者而言別具意義。

此外,本刊也收錄了去年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舉辦的「2021年台灣舞蹈研究學會暨國際舞蹈與兒童聯盟台灣分會聯合研討會」之紀錄由戴君安撰寫,並針對去年研討會一場別出心裁的邀約論壇—台南在地舞蹈家黃健之論文發表,特別商請發表人陳慧勻將文章〈藝術就是我生活的全部:臺南舞蹈創作者許春香回憶裡的戰後第二代舞蹈家黃健〉收錄於本期刊之中,對南台灣在地的舞蹈留下文字紀錄保存,為保存稍縱即逝的台灣舞蹈史料,善盡一份心力。

《台灣舞蹈研究》第十七期主編   張懿文

2022 年12 月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