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舞蹈研究期刊

第12期

主編序 Chief Editor's Preface

歷史研究是一件需要很多細碎的工夫,經很長遠時間,才能逐漸累積成 形的工作。之所以如此,因為不論就史料的蒐羅辨證上,或史實意義的探 究詮釋上,都有許多根本的困難,例如史料的佚失、舛誤、錯雜,或詮釋 上的曲解、偏見、缺乏體悟。因此,面對可能出現的史料或觀點,我們可 以用一種更大的包容度,來體諒研究者們的不易,舉凡有一點點兒的可能 性,我們即當珍惜,而勿輕易棄置或斷言。所謂包容,並不是說即可失之 浮濫鬆散,相反的,這種包容反而是一種更為嚴謹而沉穩的治學態度。 

例如,在當下的考據中,有時存在著無失誤,看似無關緊要、似可有可 無的瑣事陳述,故通常我們會以為這些是一般事實(可棄而不用者),而非 歷史事實(被史學研究者所挑選採用者),是言之無物,而非有明確觀點或 概念的論述。然而,我們或可用一種更長遠而寛廣的時空向度來考量:未 知這些瑣事陳述,如果聯繫到未來,是否竟會成為重要事證或有意義的脈 絡?或其陳述中某個隱微的語意,竟成為後世某種新思惟的契機或伏筆? 許多歷史的發展,其實正是這樣發生的。 

歷史的奧秘 (歷史性/歷史感/historicity)可存在於二種模式中:其 一、在一陣事件之後,發現原來所有事的源頭是一段特別的往事經歷,那 段往事經歷即具特別的歷史感。其二、一些平凡無奇的瑣碎往事或私人記 事,竟然包含了影響整個人類歷史,或涉及如宇宙般寛廣的大事件的內容, 那麼這些瑣事私事,即具特別歷史感。而對歷史的討論或論述,其迷人處 在於:其一、對歷史的解釋或詮釋。其二、不同解釋或詮釋間之辯證。 

因此,究竟要採取何種態度與標準來看待諸如此類的材料或論述,對研 究者、讀者、評論者來說,反而是一種更深的智慧,更嚴謹的一種取捨。 

本期所收羅的七篇經由評審所審查通過的論文,正好涵蓋了任何一個舞 蹈事件可能經歷的各個階段或面向。劉展岳的論文與「創發」有關,以法 國編舞家 Olivier Dubois 的作品為例,記錄並分析了其創作的發想與前置作 業,以及排練及演出的歷程,還記述了大略的舞作形式結構。蕭君玲的論 文與「表演」有關,以自身為例,記述一位舞者表演當下的身體感,如何 形塑了動作技法。洪佩玉的論文與「表演後台」有關,以傳統京劇的服裝 管理為例,記述了傳統戲曲的後台作業情形為何。張幼立的論文與「教學」 有關,以傳統京劇的腰帶為例,記述了身為一位傳統戲曲的技法教師,其 教學的具體操作為何。黃淑蓮的論文與「教育體制」有關,從一個更宏觀 的視角,探討舞蹈的定位。王湘緹的論文與「運用」有關,將舞蹈與身心 技法聯合,探索其對學生的功效為何。Elena 的論文與「文化脈絡」有關, 藉由分析 Yuri Ng 及 Wen wei Wang 的作品,探索華人移民在不同文化脈絡 中(香港、英國、中國、加拿大)所經歷的身分、價值觀等之轉變與融合。 

從這不同面向的七篇論文,正譬喻著舞蹈活動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成 為歷史研究的對象,都可以是舞蹈史的重要內容。因此,當我們在從事舞 蹈活動時,可以更有自覺的、帶著歷史意識,將身邊的點點滴滴保存下來, 以成為日後研究舞蹈史最佳的、珍貴的史料。舞蹈史研究的範疇,因而可 更開闊,更多的研究方向,如我在本期的徵稿中所列出的各項(見第 11 期 所刊的本期徵稿啟事),正期待有志之研究者來共同耕耘。 

這七篇論文有一個珍貴處值得提及,即是其中包含了許多當事者的自述,這些都是日後可能再難尋得的第一手史料。儘管這些自述,或許有人會責 難,以為自述之經驗及心路歷程真假難分,因為事後的說法與當時可能不 盡相同,當事人可能也會記憶錯誤,口述歷史的方法教科書上也說,當事 人事先聽到問題而有所準備,往往會因應聽者而修飾自己的說法。誠然, 這些問題都可能存在,也不一定都能用考證法加以解決。然而,我們應當 

注意的是,求真是史學的第一無上義,但求真並不是漫無目標的往細節處 鑽;所謂真實,有粗細之分,較細的無法求證,較粗的多半可知,求真要 做到多粗多細,端視我們的研究議題而定。換言之,要回答一個研究議題 的提問,只要有某種程度的真實史料即可,要求再細的細節或許即會失真、 無法求證,對研究來說也不需要。因此,這七篇論文中所包含的自述,雖 然其語辭、語調、思惟脈絡不見得與事發當時相同,但至少其中的企圖、 思惟綱要、或關注重點,可成為不爭的事實,可求得其真實性,這些企圖、 綱要、重點,不會在再述或轉述中失真,而會恆常可證。做到這程度的真 實,或即可滿足許多後人提出的史學研究需求,足以回答問題。 

歷史是珍貴的,不能隨人亂說,真實亦總是存在的,不能因鑽營細節無 所得而否定全部真相,我們是真實的生活著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那麼 努力的來做史料的保存、建立、與歷史研究。這一切都在回應一個大問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樂舞。我們這個時代,究竟呈顯了什麼樣的樂舞, 又從樂舞中,透露出什麼樣的生活、人情世故、及生命議題呢?換言之, 在做這些史料工作時,我們心裡關注的,不是在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名譽、 地位、權益,而是在回應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我們要留下什麼東西來給 我們的後代子孫? 

  在閱讀本期所刊載的七篇論文時,讓我們一起來思索上述的問題。 

廖抱一

台灣舞蹈研究 第十二期主編

                            書於台北

台灣舞蹈研究期刊  第十

Taiwan Dance Research Journal  No. 12


【專題論文 】

蕭君玲民族舞蹈創作的「身體感」/蕭君玲

The "Body Sense" of Chiin - Ling Hsiao's Folk Dance Creation/Hsiao, Chiin - Ling

https://doi.org/10.6303/TDRJ.201712_(12).0001 


京劇「腰帶」於教學及表演上之功能與意涵探討/張幼立

Beijing Opera 「Waist Belts」: A Study of Its Functions and Significance in Performance and Teaching/Chang, Yeo-Li

https://doi.org/10.6303/TDRJ.201712_(12).0002 


京劇服裝管理諸面向之原理與內涵/洪佩玉

Principles and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Aspects of Beijing Opera Apparel Management/Hung, Pei-Yu

https://doi.org/10.6303/TDRJ.201712_(12).0003 


臺灣國民教育小學階段舞蹈教育之發展(1945 年至 2011 年)/黃淑蓮

Development of Da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tage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1945-2011)/Huang, Shu-Lien

https://doi.org/10.6303/TDRJ.201712_(12).0004 


探討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國中表演社團學生之成效/王湘緹

Action Research on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of Performance Club in Junior High School/Wang, Xiang-Ti

https://doi.org/10.6303/TDRJ.201712_(12).0005 


法國編舞家 Olivier Dubois作品Tragédie的步行美學與創作歷程/劉展岳

Walking Aesthetic and Creative Process : Analysis about Olivier Dubois's Work "Tragédie"/Liu, Chanyueh

https://doi.org/10.6303/TDRJ.201712_(12).0006


Choreographing and Reinventing Chinese Diasporic Identities --------A Hong Kong-Vancouver Case Study /Elena Quah

https://doi.org/10.6303/TDRJ.201712_(1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