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溪美社區導覽
首頁
社區發展協會
產業
社區特色
社區發展目標
社區營造實例
王家古厝
歷史
古厝園區
建築
懷隅公園
規劃
整建
台糖舊鐵道
蔗鐵到那鐵
日式古宅
三合驛站公園
整建
嘉南支圳
嘉南大圳
隆安宮
沿革
建築結構介紹
古曾文庄
地圖看曾文庄
曾文溯源
古官道
曾文溪變遷
中巷萬聖堂
內溝古戰場
親水公園
善糖八景
文物館
文化園區
糖冰
生態
文化園區分區介紹
善糖國小
沿革
神社遺址
善化糖廠
廠區營造
產業
老樹
製糖導覽
善糖車站遺址
歷史
溪美人的回憶
森林公園
資產
森林彩繪
蔗埕
現況營造
公誠社區三村
新厝
生態
糖廍遺址
台灣製糖發展
舊式糖廍
遺址價值
現今處理方式
目加溜灣社
十九公祖廟
沈光文教學遺址紀念碑
沈光文先生事蹟
沈光文對台灣的影響
沈光文與善化的關係
建碑緣由
實際教學處
新社
溪美農場
有機栽培
貢獻
資源回收站
沿革
特色推薦
埤塘
埤塘生態
華瑞生態公園
社區產業
粉薯粉
黑蔗糖
芝麻
何媽媽故事
溪美歌謠
樂齡神攝手
溪美巷弄故事
1.新巷
2.牛車路
3.市集巷
4.三村
5.王家古厝
6.牛滒窟
7.官道
8.中巷
9.新厝
10.福德巷
11.灣裡溪墘街
12.蔗埕
13.過潭巷
14.社內
溪美社區導覽
遺址價值
據耆老孫江淮口述南溪美(社內)一帶,清武舉人蘇敢於此開設糖廍,於此處並留有石車可鑑。
溪美這處距離善化糖廠不遠的集村農舍建案工地,發現早期糖廍遺跡,考古單位推估距今約有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年,共有六個灶,應是目前台灣出土保存最完整的糖廍。台南市文資處邀審議委員會勘,審議委員興奮地說:「很精彩,以後不用再看圖說故事了!」推測至少在一八九五年日治時期前即已存在,日治時期因禁私人製糖而廢棄。
出土的糖廍位在集村農舍工地內,建商委託庶古文創公司進行考古挖掘,六個灶的圓孔、石頭堆的牆面,樓梯及相關構造清楚可見。考古人員劉亭攸表示,當初發現時灶孔內被填了大量的磚瓦、土石等,估計是日治後禁止所有私人製糖,才會倒入大量土石廢棄糖廍。現場還發現一些瓷器,從瓷器的紋飾和磚材,應是清朝晚期的建物。不過當地並未發現頂蓋或任何柱子的證據,可能是露天作業。
審議委員徐明福、李德河及陳嘉基會勘後表示,以前只能看糖廍的示意圖,這處糖廍出土後,可以清楚知道先人怎麼製糖。就時間來看,因日治後不能私製糖,所以至少是日治時期以前就已存在,台灣的糖業史將往前推。
陳嘉基認為,從出土的構造來看,樓梯的石頭以人形排列而成,石牆的加工法也相當精緻,不僅考慮到機能,也兼顧到美學。
以上資料摘自《自由時報 2018-04-10 150年前糖廍出土 糖業史往前推》
台灣製糖發展
舊式糖廍
現今處理方式
回主頁(糖廍遺址)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