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溪美社區導覽
首頁
社區發展協會
產業
社區特色
社區發展目標
社區營造實例
王家古厝
歷史
古厝園區
建築
懷隅公園
規劃
整建
台糖舊鐵道
蔗鐵到那鐵
日式古宅
三合驛站公園
整建
嘉南支圳
嘉南大圳
隆安宮
沿革
建築結構介紹
古曾文庄
地圖看曾文庄
曾文溯源
古官道
曾文溪變遷
中巷萬聖堂
內溝古戰場
親水公園
善糖八景
文物館
文化園區
糖冰
生態
文化園區分區介紹
善糖國小
沿革
神社遺址
善化糖廠
廠區營造
產業
老樹
製糖導覽
善糖車站遺址
歷史
溪美人的回憶
森林公園
資產
森林彩繪
蔗埕
現況營造
公誠社區三村
新厝
生態
糖廍遺址
台灣製糖發展
舊式糖廍
遺址價值
現今處理方式
目加溜灣社
十九公祖廟
沈光文教學遺址紀念碑
沈光文先生事蹟
沈光文對台灣的影響
沈光文與善化的關係
建碑緣由
實際教學處
新社
溪美農場
有機栽培
貢獻
資源回收站
沿革
特色推薦
埤塘
埤塘生態
華瑞生態公園
社區產業
粉薯粉
黑蔗糖
芝麻
何媽媽故事
溪美歌謠
樂齡神攝手
溪美巷弄故事
1.新巷
2.牛車路
3.市集巷
4.三村
5.王家古厝
6.牛滒窟
7.官道
8.中巷
9.新厝
10.福德巷
11.灣裡溪墘街
12.蔗埕
13.過潭巷
14.社內
溪美社區導覽
曾文溯源
1823年大水,灣裡溪下游漚汪溪改道,社內的附近,近溪之處,有一個曾文庄。灣裡溪流經此地之後,下游部份又有了新名字--曾文溪。
清朝的台灣地理志《台灣府輿圖纂要》:「灣裡溪,又西經曾文庄為曾文溪,而達於海」。如此看來,曾文溪是因「曾文庄」而得名。
《雅堂文集》記載:「曾文溪為舊時安、嘉交界之處。源自內山,以入於海。一作層門。相傳荷蘭時,有曾文者墾田於此,並設一舟濟人,故名。」如果這是真的話,「曾文」不僅是溪、是村,更是人了。人何其有幸,山川以為名。
清咸豐年間一位台灣府學教諭劉家謀的詩:「曾門溪畔少行人,......」詩後劉家謀自註:「曾文溪台嘉二邑交界處,「文」亦作「門」,方音「文」如「門」也。」由此看來,這「曾文溪」自古以來是一句閩南話, 「曾」閩南語音不只與「層」相似,也與「罾」同音。
同是劉家謀那一時代的陳肇興先生,著有《陶村詩稿》,其中一首〈茅港曉發〉:「......,雨溼罾門渡,風生鐵線橋。......」詩中所說的「雨溼罾門渡」指的應是連雅堂所稱的「設一舟濟人」的渡口,自古以來為府城通往茅港尾、鐵線橋的要津、兵家必爭之地。
與連雅堂同輩的抗日文人吳德功,著有《讓台記》,文中描述抗日戰事:「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九月,先是劉黑旗遣兵,弁紮蕭榔、麻豆以及罾門溪、學甲等處。溪中各隘多埋地雷,並開地窖以陷馬足......」,「劉黑旗」指的是劉永福,「罾門溪」即是曾文溪。
查《廣韻》:「罾,漁網。」古老的字書《說文解字》描述形狀如同一面張開的四角網蓋。讀若「曾」聲。這種捕魚的網,是架在竹筏上,一根兩三尺長的竹桿作柄, 網四角綁在竹端,早上時放進水中,漁家就可以得閒去做別的事,黃昏時再舉起竹桿,收拾網底活蹦亂跳的魚兒。
「郎自下罾儂補網,水多魚處便停船。」罾架在水灣迴水畔,那是貧窮農村子弟,貼補生計、打牙祭的好工具。想必多魚的曾文溪,早年應是罾網處處吧!
清朝在曾文溪也曾派駐水師扼守,水師還有「拖罾艇」。
「罾門」或許是意謂著下「罾」捕漁、行人濟渡,或是罾艇泊靠之門吧。
夕陽西下,晚渡最美,渡伯趁著閒時下罾打盹。「罾門、曾文」就這樣在過往旅人口耳之間,流傳開來。
參考資料:《吳茂成 曾文溪戀戀母河 》
罾網
地圖看曾文庄
古官道
曾文溪變遷
回主頁(古曾文庄)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