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美社區的歷史,與「溪」一字實息息相關,此溪所指即是曾文溪。 古早,灣裡溪從茄拔向西奔流,溪水繞過慶安宮,蜿蜒流過糖廠,最後從溪尾出海《善化鎮鄉土誌》,由此可知溪尾是古灣裡溪出入善化的重要門戶。
根據《諸羅縣志》記載,當時的曾文溪在上游到石仔瀨(在大內區)這段稱為「灣裏溪」,往西到蕭壠渡這段叫「加拔溪」,再往西到入海這段稱為「歐汪溪」。
古時曾文溪的上游名為灣裡溪,源頭噍吧哖(今玉井)、石仔瀨、茄拔,過蘇厝甲(今安定鄉蘇厝北方)後,向北北西方向流經西港檨仔林,經佳里興與漚汪社之間向北轉西注入海,因此曾文溪的下游昔稱漚汪溪。一般稱1823年的大水,漚汪溪衝破蘇厝甲,注入台江,之後改名曾文溪。
在已知的史料中,曾文溪有4次嚴重的改道記錄:
1823年(清道光3年) 歐汪溪流過善化時叫灣裡溪,「灣裡」是善化的舊名。1823年7月大水,衝破蘇厝甲,注入台江,使台江內海陸浮。
1871年(清同治10年) 曾文溪主流的一條北邊分支在公地尾附近,轉向南流,在土城附近與第一次改道後的主流會合,向西南衝破北線尾沙汕出海。這段出海的河流現在被叫做鹿耳門溪。
1904年(日本明治37年) 曾文溪改由公地尾轉向西,沖毀十份塭聚落,過三股仔,由國賽港出海。
1911年(日本明治44年) 這年曾文溪大水,衝破青草崙沙汕出海。這次改道後的河道,就是今日曾文溪的前身。
其間尚有多次溪道中間沖缺堤防改道,但係屬局部性較小者,且無影響整個溪道與出口,故均未列。
1931年(日本昭和6年)曾文溪歷經第五次改道後治水工事興工,使得曾文溪沿岸許多村庄又被迫大舉遷庄,至昭和13年(1938年)六月1日治水工程告竣時,居民戲稱為「青冥蛇」的曾文溪,其四處亂竄的溪道始固定,也一直到此時居民備受威脅的生活空間才大略底定。
1904年台灣堡圖之曾文溪
1924年日治地形圖之曾文溪
1956年地形圖之曾文溪
1999年地形圖之曾文溪
2018年現今Google地圖之曾文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