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溪美社區導覽
首頁
社區發展協會
產業
社區特色
社區發展目標
社區營造實例
王家古厝
歷史
古厝園區
建築
懷隅公園
規劃
整建
台糖舊鐵道
蔗鐵到那鐵
日式古宅
三合驛站公園
整建
嘉南支圳
嘉南大圳
隆安宮
沿革
建築結構介紹
古曾文庄
地圖看曾文庄
曾文溯源
古官道
曾文溪變遷
中巷萬聖堂
內溝古戰場
親水公園
善糖八景
文物館
文化園區
糖冰
生態
文化園區分區介紹
善糖國小
沿革
神社遺址
善化糖廠
廠區營造
產業
老樹
製糖導覽
善糖車站遺址
歷史
溪美人的回憶
森林公園
資產
森林彩繪
蔗埕
現況營造
公誠社區三村
新厝
生態
糖廍遺址
台灣製糖發展
舊式糖廍
遺址價值
現今處理方式
目加溜灣社
十九公祖廟
沈光文教學遺址紀念碑
沈光文先生事蹟
沈光文對台灣的影響
沈光文與善化的關係
建碑緣由
實際教學處
新社
溪美農場
有機栽培
貢獻
資源回收站
沿革
特色推薦
埤塘
埤塘生態
華瑞生態公園
社區產業
粉薯粉
黑蔗糖
芝麻
何媽媽故事
溪美歌謠
樂齡神攝手
溪美巷弄故事
1.新巷
2.牛車路
3.市集巷
4.三村
5.王家古厝
6.牛滒窟
7.官道
8.中巷
9.新厝
10.福德巷
11.灣裡溪墘街
12.蔗埕
13.過潭巷
14.社內
溪美社區導覽
古官道
今日我們熟悉且依賴的成為地區性道路的台一線省道,其實都源自清代建立的一條縱貫「官道」,這條台灣第一道,北起基隆、南抵屏東枋寮,沿路經過的,在今天都是重要城鎮,但在一世紀多之前,它始終是條顛簸不平的泥土小路。
古路的誕生--串聯平埔番社
官道最初是如何選擇路線?答案是:「為了串聯平埔番社!」
早在十七世紀中葉荷蘭時期,1649年(永曆3年、順治6年)時任台灣長官的花碧和(Nicolaes Verburch)寄給荷蘭總督的一份南北交通旅程表,其中詳述台南到台北淡水的陸路,途中所經番社與清代官道連通的番社若合符節,這條北路雛形,應該是番人或漢人為了交易而走出來的,後被官府沿用。
1684年(康熙23年)縱貫道剛建立時,西部平原是平埔族的天下,漢人聚落並不多,因此,「番」成為官府首要治理的對象,於是官道為了遷就平埔聚落的位置而顯得彎彎曲曲,更由於當時的各項雜務與營造工事都仰賴番民提供義務勞役,包括修路、跑遞公文、駕駛牛車、協助渡河、搬運貨物、載送官兵、建築官署等,因此更需要把路開在番社旁。
清代史料中,並不存在「縱貫道」三個字,頂多只是稱為「南北往來必由之路」,或稱府城以北為「北路」,以南為「南路」,或泛稱「大路」。
但官道確實在地表留下南北連貫的路跡。從1904年日人以現代測量技術繪製的《台灣堡圖》來看,官道北路清晰可辨,沿途所經是今日的大城鎮:台南、新營、嘉義、斗南、斗六、彰化……,與縱貫鐵路及台一線省道的路線幾乎疊合。
摘錄自 《經典雜誌》【篳路台灣】百年官道行腳 清代全島縱橫大計
1911年台灣寫真帖
「路是人走出來的」,縱貫道南起枋寮、北抵雞籠,這條貫串整個台灣西部的重要道路,在地表上所呈現的樣貌,卻和一旁的田間小路沒什麼分別,甚至有時還更糟糕。馬匹不能走,車輛不能通,唯一能倚靠的就是行人的雙腳,碰到河川暴漲,還常要一連數天等待水位下降才能通行。
溪美古官道
1904年台灣堡圖官道
溪美古官道現狀(2018年),可通達台19甲及台122縣道。
溪美支官道現狀(2018年),可通達善化糖廠。
地圖看曾文庄
曾文溯源
曾文溪變遷
回主頁(古曾文庄)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