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溪美社區導覽
首頁
社區發展協會
產業
社區特色
社區發展目標
社區營造實例
王家古厝
歷史
古厝園區
建築
懷隅公園
規劃
整建
台糖舊鐵道
蔗鐵到那鐵
日式古宅
三合驛站公園
整建
嘉南支圳
嘉南大圳
隆安宮
沿革
建築結構介紹
古曾文庄
地圖看曾文庄
曾文溯源
古官道
曾文溪變遷
中巷萬聖堂
內溝古戰場
親水公園
善糖八景
文物館
文化園區
糖冰
生態
文化園區分區介紹
善糖國小
沿革
神社遺址
善化糖廠
廠區營造
產業
老樹
製糖導覽
善糖車站遺址
歷史
溪美人的回憶
森林公園
資產
森林彩繪
蔗埕
現況營造
公誠社區三村
新厝
生態
糖廍遺址
台灣製糖發展
舊式糖廍
遺址價值
現今處理方式
目加溜灣社
十九公祖廟
沈光文教學遺址紀念碑
沈光文先生事蹟
沈光文對台灣的影響
沈光文與善化的關係
建碑緣由
實際教學處
新社
溪美農場
有機栽培
貢獻
資源回收站
沿革
特色推薦
埤塘
埤塘生態
華瑞生態公園
社區產業
粉薯粉
黑蔗糖
芝麻
何媽媽故事
溪美歌謠
樂齡神攝手
溪美巷弄故事
1.新巷
2.牛車路
3.市集巷
4.三村
5.王家古厝
6.牛滒窟
7.官道
8.中巷
9.新厝
10.福德巷
11.灣裡溪墘街
12.蔗埕
13.過潭巷
14.社內
溪美社區導覽
舊式糖廍
糖廍示意圖
石車,舊式糖廍用以壓榨甘蔗之設備
臺灣舊式糖廍始於何時已難以考究;不過,傳統硤蔗與熬糖之場所都設置在甘蔗園週邊,搭建一座可以遮陽避雨的草寮以利製糖乃是必然之舉,可能在荷蘭治臺時期開始製糖輸出之際即有糖廍之設立了。明鄭治臺期間糖廍已有輸餉課稅之舉,可確知當時已有糖廍之存在。
舊式糖廍的主體是由圓錐形之棚屋及熬糖屋兩部分構成:
棚屋是硤蔗的地方,底部約 50 尺,高約 30 尺,內部以竹木支撐,通常利用刺竹(或麻竹)為支架,屋頂及四周用茅草、稻草或甘蔗葉覆蓋頂部,建構成外觀如鐘型的草寮。
熬糖屋是用土瓦舖蓋,建築較為堅固並鄰接於棚屋之側門,屋內排列孔明鼎,是煮糖的場所。
此外,製糖通常日以繼夜進行,所以在糖廍旁搭建工寮,供工人食宿與事務所之用。
糖廍分工:
硤蔗:12牛(日夜硤蔗)
載蔗:4牛(載蔗到廍)
負蔗尾飼牛:2牛
糖師2人
火工2人(煮蔗汁)
車工2人(將蔗入石車硤汁)
牛婆2人(鞭牛硤蔗)
剝蔗7人(園中砍蔗、去尾、去籜)
採蔗尾1人(採以飼牛)
舊式糖廍類型:
(一) 牛掛廍---由較多的蔗農集資設立,其人數大約 10 至 40 人不等,提供自己的勞力與牛隻壓榨自己種植的甘蔗製糖,甘蔗耕種者本身也是製糖者,通常要訂立字契供所有廍眾遵行。轉動蔗車通常將三隻牛掛在一起,構成的一個工作單位即稱為「牛掛」。
(二) 牛犇廍---此種糖廍最為普遍,是由自耕蔗農以合夥方式組織成立,除了壓榨自耕甘蔗外,亦壓榨廍外購入的甘蔗或接受委託製糖。人數較牛掛廍少,約為五至十人左右,主事者稱為「大頭家」,由成員輪流擔任,甘蔗耕作者與製糖業者會有分離的傾向,少有立字契的情形。
(三) 公家廍---係合股的糖廍,通常約五股至十二股,由參加者依股出資。股東不一定是蔗農,除了壓榨股東私有的甘蔗外,多數原料甘蔗均向廍外購進,或接受寄硤(委託壓榨)。無論原料來自何方,都以統收統支的方式記帳辦理,即使合股人私有的甘蔗也要寄硤或賣給糖廍處理,不像牛掛廍或牛犇廍自行榨蔗。逐漸變成糖商為取得砂糖貨源而成立的組織,因糖商貸與大部份資金後,糖廍即受糖商控制。
(四) 頭家廍---係獨資經營。通常由有財力的糖商或大地主獨自出資設立的糖廍,租給蔗農(佃戶或自耕農)壓榨自己生產的甘蔗加工製糖。蔗農所製之糖,依約定比例分糖, 廍主抽取 45-50%,蔗農實得 55-50%。
以上資料部分摘自
《張忠正 臺灣糖廍之研究—從舊式糖廍到改良糖廍》
台灣製糖發展
遺址價值
現今處理方式
回主頁(糖廍遺址)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