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溪美社區導覽
首頁
社區發展協會
產業
社區特色
社區發展目標
社區營造實例
王家古厝
歷史
古厝園區
建築
懷隅公園
規劃
整建
台糖舊鐵道
蔗鐵到那鐵
日式古宅
三合驛站公園
整建
嘉南支圳
嘉南大圳
隆安宮
沿革
建築結構介紹
古曾文庄
地圖看曾文庄
曾文溯源
古官道
曾文溪變遷
中巷萬聖堂
內溝古戰場
親水公園
善糖八景
文物館
文化園區
糖冰
生態
文化園區分區介紹
善糖國小
沿革
神社遺址
善化糖廠
廠區營造
產業
老樹
製糖導覽
善糖車站遺址
歷史
溪美人的回憶
森林公園
資產
森林彩繪
蔗埕
現況營造
公誠社區三村
新厝
生態
糖廍遺址
台灣製糖發展
舊式糖廍
遺址價值
現今處理方式
目加溜灣社
十九公祖廟
沈光文教學遺址紀念碑
沈光文先生事蹟
沈光文對台灣的影響
沈光文與善化的關係
建碑緣由
實際教學處
新社
溪美農場
有機栽培
貢獻
資源回收站
沿革
特色推薦
埤塘
埤塘生態
華瑞生態公園
社區產業
粉薯粉
黑蔗糖
芝麻
何媽媽故事
溪美歌謠
樂齡神攝手
溪美巷弄故事
1.新巷
2.牛車路
3.市集巷
4.三村
5.王家古厝
6.牛滒窟
7.官道
8.中巷
9.新厝
10.福德巷
11.灣裡溪墘街
12.蔗埕
13.過潭巷
14.社內
溪美社區導覽
沈光文先生事蹟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自稱寧波野老,明代浙江寧波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少年時代,懷大志,且因家學淵源,稟性聰明,頗有文名。很早便以明經貢太學。及長,文名更盛。但他憂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
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北京失陷。明人擁立福王於南京,年號弘光。沈斯庵與史可法都在福王的麾下,共同效力。沈斯庵這時擔任太常博士職,這雖是一個閒缺,但卻是他投身軍政的起點。不久,他參與防守錢塘江之役,不幸失敗了。清兵攻破揚州後,史可法身殉,福王也被執。1646年,他隨魯王輾轉到閩浙沿海去,後來又參加琅江的各次戰役,晉升為工部郎。
當魯王入海時,沈斯庵也隨著漂流海上。他曾一度到了浙江的普陀山。那清幽的環境,世外的桃源,曾令多少人嚮往?但是他因看家國之痛,宗邦之亂,心中始終不能自已。不久他自普陀山到了長垣,繼續為復國而盡力。
隆武二年(1647年),秋八月,清兵入福建,唐王遇難,魯王也倉皇撤退。沈斯庵因一時扈從不及而暫留待變。後來他聽說桂王由榔立於粵中,正廣招天下英豪,準備大舉規復中原,並受到鄭成功等人的擁戴。於是沈斯庵抱著滿腔的熱血,到肇慶去,被援為太僕寺少卿。這時,鄭成功已攻克廣東的潮陽,並取得金門、廈門兩島作為復明的根據地。永曆三年,沈斯庵奉命由潮陽航海到金門去,剛巧降清的閩浙總督李率泰,正招徠故國遺賢,便秘密派人帶了書信和錢財,請沈斯庵前去。但沈斯庵非常氣憤,把書信燒毀了,把錢財退回了。
這個時候,廣東的局勢已相當危急,他只好留在福建。他本想定居在泉州的海口附近,過那浮家泛宅的生活,誰知船到海上,忽遇颶風,把他漂到台灣來了。台灣這時,還在荷蘭的佔據下,沈斯庵找了一處地方住下來,可說「極旅人之困」了。從此,他得不到中土的消息,而明朝的遺老們,也不知他的生死。
在鄭成功來到台灣前,沈斯庵在這裡住了十二個年頭,生活是非常的艱苦了,精神也不堪負荷。但是他那清風明月般的志節,卻毫無改易。
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攻克臺灣,把荷蘭人趕走了。鄭成功知道沈斯庵在這裡,不禁大喜,對他非常禮敬。而中土士大夫也有很多人來到台灣,他們都以能和斯庵相見為幸。從此他們在酬唱中,都寄望於河山的光復。鄭成功經常派人送錢送物,甚至還致贈田宅,來安定的他的生活。這段期間,他的心情是最暢快的了。
但是歡愉的日子,總是那麼短,而痛苦的時光,卻似常川駐留。鄭成功在光復臺灣第二年的五月初八日,便因積勞謝世了。鄭經接著嗣位。他大改他父親的政制和幹部,軍事也大為不振,於是沈斯庵就作詩來諷諫他,但不幸被小人誣陷 ,幾乎遭到殺身之禍。於是他變髮為僧,逃禪到羅漢門(現今高雄內門)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他的朋友們很過意不去,幾次在鄭經的面前替他說好話,才得免了追究。
羅漢門山外,北方有個善早開化之目加溜灣的番社。沈斯庵遷居在這裡以教書為生,偶爾也替人看病行醫。這時,他的心境是夠苦的了。他常歎息說:「我廿載零絕島,拋棄祖先的墳墓田園而顧,為的是能夠保留完髮以見先帝於地下,但現在卻辦不到了,這大概是命運的作弄吧!」
鄭經去世後,鄭家的人對沈斯庵又優禮有加。他本可以回到繁華的東寧(即台南市)來養老,但明朝諸老大都物故了,而且他的山居成了習慣,不願再動,所以仍然寄跡在泉石煙霞間。
康熙廿二年,清兵陷臺以後,閩浙總督姚啟聖(清康熙閩浙總督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今大陸福建湄州媽祖廟鐘鼓樓中間正面對者祖廟的正殿,特為姚啟聖氏,建「太子殿」紀念。)派人來招撫他,被他婉拒。後來又致書問訊,答應派人送他回寧波縣故鄉,以終天年。碰巧姚啟聖死了,這事也就擱了下來。
當沈斯庵住在羅漢門山中時,諸羅知縣季麒光是個尊賢的人,經常派人送米送肉,而且每十天就親往探候一次。那時臺灣的文人學士漸漸多了起來,文風極盛。沈斯庵就約集了宛陵韓又琦、關中趙行可、無錫華袞、鄭廷桂、榕城林奕、單霞吳渠、輪山楊宗城、螺陽王際慧等人,成立詩社,就是一般所說的「福臺新詠」東吟社。他們時相酬唱,開臺灣文教的先河。
康熙廿五年,他終於病逝了,這時他年紀已七十七歲,死後葬在諸羅縣善化里東堡。這正應了他「思歸」的詩中所說的:「歲歲思家思不窮,泣歧無路更誰向?」怎不令人寄以無限的同情!
沈斯庵居住臺灣卅餘年,自荷蘭以至鄭氏三世的盛衰,都目擊其事,他的著作很多,臺灣文獻推為初祖。他的作品有「臺灣輿圖考」、「草木雜誌」、「流寓考」、「臺灣賦」、「文開詩文集」等。他的同鄉全祖望,把它們刊印出來,流傳於世,使後人對於那時的臺灣文化和方志,有較多的瞭解。
《部分錄自 台南縣文獻委員顧問 洪景星 》
沈光文對台灣的影響
沈光文與善化的關係
建碑緣由
沈光文教學處
回主頁(沈光文教學遺址紀念碑)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