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赤崁的牛車記憶
赤崁•赤崁的牛車記憶
撰文|洪孜鈺
最後編輯時間:2024/09/19
赤崁的海域並非產咕咾石的地帶,然而,當你走過遺留下來的古厝,卻能看見這些被時間打磨過的咕咾石,它們帶著歲月的斑駁,默默訴說著過往的故事。這些石頭究竟從何而來呢?咕咾石又稱珊瑚礁石灰岩,是珊瑚死亡後的骨骸,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堆積增厚,成為以珊瑚骨骸為主體的珊瑚礁,再因地殼運動上升,或海水面下降而露於海面。日久鹽分漸少,即可運用於建材。
根據流傳下來的口述歷史,清領時期,先民們會遠赴壽山和半屏山,採買咕咾石,再以牛車一步步運回赤崁,作為建造家園的材料。而牛車不僅僅是運輸的工具,更是先民生活的命脈——無論是搬運沉重的石材,還是將豐收的烏魚運送至市場,牛車都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夥伴。
▲ 高雄的壽山和半屏山的地質主體,都是由板塊擠壓後的珊瑚礁石灰岩所形成,也就是咕咾石。 此為位於赤崁當地,露出咕咾石的古厝。(照片拍攝 / 洪孜鈺)
牛車的重要性也深植於當地的信仰與文化之中。赤慈宮——這座古老的廟宇,每年農曆六月二十,都會舉辦一場與牛車息息相關的祭祀活動,稱為「牛車戲」,這一天,信眾們會聚集於廟前,擺放祭品,設置戲台扮八仙過海,祈求交通平安與運輸順遂1 。雖然牛車早已退出當今的生活舞台,但舉辦「牛車戲」的傳統依然延續,並在現代演變為祈求行車平安的儀式。
▲ 「牛車戲」是一場祈求交通平安的儀式,同時也是赤崁人生活記憶的延續,承載著他們對過往歲月的追憶,並寄託對未來平安順遂的期盼。圖為2012年赤慈宮舉辦「牛車戲」畫面。(照片提供 / 安比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