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記憶中的港仔門
赤崁•記憶中的港仔門
撰文|蔣佳勳
最後編輯時間:2024/11/18
港仔門位於今日的赤西里,往東直走就能抵達赤慈宮。港仔門意即早期作為貿易用途「赤崁港口」。港仔門一詞鮮少出現在文獻記載上,幾乎是只存在於當地人記憶裡。史料多以「赤崁港口」稱呼此地,而在本文中筆者將以「港仔門」作敘述。
▲ 港仔門是早期位於赤崁沿海的港口。在梓官當地畫家尤仙化(尤辰允)的《鄉土情、古早味》作品手稿中亦有畫出對港仔門的印象。
港仔門至少在清中葉就已經存在,當時甘蔗在赤崁當地屬主流農作物,而在港口外圍的沙灘上則有種植同樣耐旱的甘藷。製糖業在清代的赤崁相當盛行,現今赤崁當地亦有留下舊式糖廍存在的痕跡,像是用以磨製甘蔗糖汁的「石車」。根據當地說法,現今的赤崁派出所(有一說是赤慈宮西側)在清代時為糖廍。 早期赤崁的糖廍以製造黑糖爲主,製成後主要藉由赤崁港口運至打狗而後輸往中國1 ,由於清代陸運較為不便,使得港仔門得以作為打狗港和其他港口間的中繼點2 。亦有說法為中國商船在赤崁取得糖後直接運回褔建內地做買賣3 。
筆者認為,清代的臺灣西部沿海並非只有赤崁一地能出口糖,並且赤崁在距離、交通上並無明顯優勢,故中國商船並無明顯的動機選擇赤崁當地作為單純購糖的對象,並且單在中國和港仔門兩地往返。中國商船應是來到港仔門後以原有貨品進行買賣,取得赤崁當地的糖之後,再前往打狗,而後以港仔門為核心的海運體系蓬勃發展。港仔門周邊為沙灘區域,故赤崁居民會在海水大退潮時拉牛車至港邊輸送物資,漲潮時則是使用舢舨船運送物資。亦有當地居民指出,清領時期的先民會從港仔門拉牛車,一路至壽山一帶購買咕咾石等物資後,再返回赤崁當地。
商船向港仔門輸出民生用品、以及其他舶來品等,以交換赤崁當地出口的糖,再到其他區域做買賣獲利,是為港仔門和商船間主要的貿易模式。而赤崁當地居民在港仔門取得物資後,會再集中至做為貨品集散地的赤慈宮廟前廣場買賣。 關於港仔門的消失,目前尚未有定論,但可以確定在民國64年左右港仔門就已經失去通商港口的功能4 。日治時期的1904年日本政府頒布「糖廍取締規定」,此舉除了使得赤崁當地的舊式糖廍減少外,也嚴格限制了私糖的買賣5 。
在1904年後,赤崁成為橋頭糖廠的原料採取區6 ,並且法令使得開始原本種植水稻的北梓官也種植甘蔗,使赤崁成了甘蔗供應區中的邊陲地帶7 。種蔗的居民紛紛轉向捕魚、種甘藷為業8 ,導致赤崁甘蔗種植越來越少 。 港仔門昔日以糖的出口為主要通商方式,筆者認為製糖產業對於港仔門的通商具有一定程度的支撐力,失去了糖這項主要的出口商品,無疑對港仔門的經營造成打擊。但而後的日治時期雖有運貨量下降的狀況,但在大正1年至7 年(1912年-1918年)仍有通商記錄9 ,筆者推論此時港仔門的通商以進口油、布等等的民生用品,以及出口少量的當地漁獲物資為主。
筆者認為港仔門通商功能的消失並不在日治時期,而是戰後的民國時期梓官鄉漁會開始經營蚵仔寮的「湖底港」10 ,使得港仔門的貿易逐漸式微(另有一說是港仔門因淤積而消失11)。 但礙於史料對於港仔門的記錄較少,筆者對於港仔門的敘述大多只能以既有的線索加以「善用歷史想像」,實屬可惜。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和文史團隊,一起透過當地居民的記憶慢慢拼湊港仔門的輪廓。
▲ 位於早期湖底港附近的舊漁會,畫面左上方呈現鐵鏽色的部分即為運送冰塊的軌道。(照片提供 / 林金蓮老師)
▲ 現今漁會(戀戀蚵仔寮,位於現今蚵仔寮漁港港邊)所使用的冰塊軌道。(照片拍攝 / 蔣佳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