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寶•陰光普照慶讚中元 逐漸消逝的路燈
典寶•陰光普照慶讚中元 逐漸消逝的路燈
撰文|蔣佳勳
最後編輯時間:2024/09/19
大約民國90年代(2000年代)典寶嘉展路上到了農曆七月,晚間原本的一片漆黑總會被整齊的紅色光點點亮。紅色光點來自點亮的「路燈」,印有慶讚中元等字樣的普渡燈被老一輩以臺語稱為「路燈」。農曆七月點路燈的習慣在市區並不常見,但在岡山、茄萣、梓官、湖內等地算是普遍1 ,用意在於為亡者好兄弟們引路。
早期基礎照明設備較少,入夜後路上相對黑暗,故需點亮路燈為好兄弟「照路」。 懸掛路燈是至少在清領時期就有臺灣習俗,在劉良璧編纂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記錄臺灣風俗的章節就提及:「是夜頭家為紙燈千百,滿路插之,名曰『放路燈』 2」;以及周憲文所編輯的《安平縣雜記》以及《嘉義管內采訪冊》,也分別提及了前人所言的:「計自七月初一起,先豎燈篙,燈之四面,書『普照陰光』四紅字於其上。徹夜燃燈,家家有之。 3」、「亦有僅以一燈懸於門外,燈上書「陰光普照」,曰「路燈」4。 」,都是敘述農曆七月懸掛路燈的景象。
▲ 在蚵仔寮、典寶、赤崁能看到各類不同樣式的路燈,上圖的壓克力路燈,字樣有慶讚中元、一心誠敬、合家平安。
▲ 在蚵仔寮、典寶、赤崁能看到各類不同樣式的路燈,上圖是筆者在赤崁看到以塑膠食物罐自製的路燈。
據當地長者口述,早期以蠟燭點亮路燈。大約傍晚點亮,到隔日天亮關掉,從農曆七月初一,一路點到農曆七月的最後一日,並且每日晚上燒香拜拜再置於路燈上的線香架。農曆七月結束後再收起路燈等待明年使用。和清代文獻所言的「計自七月初一起」、「徹夜燃燈,家家有之」、「以一燈懸於門外」風俗大致相同。惟在路燈製作材料上有所差異,如同前述「是夜頭家為紙燈千百」可知清代以紙張作為路燈製作材料,而到了近代逐漸演化為塑膠製外殼以及壓克力板,內部光源也由早期的蠟燭來到現代的紅燈泡或黃燈泡。位於嘉好路上的成福金紙香舖至今仍有販售路燈,近年來,點亮路燈的居民也越來越少,但還是有這麼一個地方持續將傳統文化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