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赤崁古厝 ──穿越歷史的磚瓦記憶
赤崁•赤崁古厝 ──穿越歷史的磚瓦記憶
撰文|洪孜鈺
最後編輯時間:2024/09/19
漫步在赤崁的街道上,可以發現有不少的古厝,這些古老的建築不僅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更是當地文化的傳承者,每一塊磚瓦,每一道雕飾,彷彿都在低聲回響著曾經的榮耀與故事。
而當地古厝建築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末年。隨著鄭成功率軍渡海來台,大批漢人移民隨之而來,其中來自福建的劉、郭、李、王等姓氏的先民也踏上赤崁這片土地1 。他們將閩南式建築風格帶來赤崁,使這獨特的建築文化在當地深深扎根。
▲ 位於赤崁當地的郭家古厝 。 (照片拍攝 / 蔡韋漢)
建築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也是這裡重要的文化根基,透過這些建築,我們得以回顧歷史,理解過去人們的思想、信仰和文化價值並傳承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精髓。
▲ 同樣位於赤崁當地劉家古厝(劉朝聘古厝),中間加蓋納入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 劉家古厝上的雕飾。有兔子、芭蕉葉及石榴, 具有象徵多子多孫及庇護的意涵。(照片拍攝 / 蔡韋漢)
劉家古厝的主人劉朝聘,是日治時期赤崁當地的大戶人家,從劉家古厝的建築材料以及工法就能窺見其富裕程度。根據1930年代出版的《臺灣官紳年鑑》,劉朝聘從小自學漢學、中文。並且十八歲開始從商,而後成為以批發買賣布料為業的的「吳服商」,以「薄利多銷」作為買賣的基本原則,而後成功致富,新義源商行即是其擁有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