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寶•典寶溪抗日事件 抗日烈士盧石頭
典寶•典寶溪抗日事件 抗日烈士盧石頭
撰文|蔣佳勳
最後編輯時間:2024/09/19
提到日治時期的臺灣武裝抗日人物,年長一輩最先想到的或許是人稱「抗日三猛」的林少貓、簡大獅、 柯鐵虎,現代學生想到的或許是苗栗事件的羅福星,或是西來庵事件的余清芳,而原住民族人想到的可能是拉荷.阿雷、阿里曼.西肯、以及拉馬達.星星等三位布農族的抗日人物。 位於梓官大舍南路小巷內的聖安宮,是不少典寶當地居民熟知的在地廟宇。其所祀奉的「聖伯公」,就是日治初期的一位抗日烈士,亡於1898年的典寶溪抗日事件。聖伯公盧石頭的抗日故事在當地頗為流傳,但學校的歷史課本裡卻未曾提及,或者說是以所謂的「各地零星武裝抗日事件」帶過。
根據聖安宮旁的紀念看板,可以大略知道盧石頭早年的生活、甚至人格的養成都和歌仔戲有著極大連結。
盧石頭先生出生於1868年的仁壽上里后協庄(今岡山後協)。家中世代務農,但因生活困頓賣了牛車,改籌組歌仔戲班至各地演出,由於歌仔戲劇碼多敘述忠孝節義,故盧石頭自早年便培養出忠義、愛國的意識。(節自聖安宮旁的紀念看板)
1895年日治時代開始,1896年一日盧石頭在鳳山演出時,遇到日本紅帽兵,意即日本憲兵,見其身騎白馬便辱罵:「臺灣人怎麼可以騎白馬?」,並且把盧石頭作為交通工具的白馬強行拉走1 。
盧石頭感受到當時日本人對臺灣人的不友善,亡國的苦悶及焦慮湧上心頭,而後在鳳山、岡山等地招兵買馬,決心抗日。
時間來到1898年,盧石頭藉由歌仔戲戲班演出,四處吸收抗日志士,在此時抗日團隊規模已從初期的30多人壯大到300餘人,但目前查有名單只僅34人2 。後協庄、烏樹林庄、阿蓮庄、梓官庄等。楠梓坑的抗日志士李才開,被日本軍隊圍攻,而後像在岡山的盧石頭軍隊請求支援。 盧石頭帶領三百多人的隊伍向南前往支援,在渡過典寶溪之時,赤崁的日本兵力已經趕到 ,日本軍隊以平射砲、輕重機槍等武器攻擊3 ,而盧石頭隊伍僅持有殺傷力較弱的土製鳥槍、彎刀、長矛等武器。
▲ 聖安宮旁的聖安宮旁的紀念看板 (照片拍攝 / 蔣佳勳)
根據《彌陀鄉志》所述:「義民盧石頭率義民用武陣之宋江器具及棉被胎裹火結陣抗衡日軍之重兵利器4 」 。並且當時正值夕陽西下,盧石頭軍隊因逆光而視線不清,種種因素使得戰況不利於盧石頭軍隊,最後三百名軍隊包含盧石頭在內,全數被日本軍隊射殺於典寶溪。據傳當時據傳當時典寶溪「為之變色」、「天色為之陰沉5 」 。
盧石頭軍隊的奮勇作戰,使得日軍集中赤崁及楠梓兵力,他們的犧牲換得南邊的楠梓坑李才開隊伍自日軍的圍攻脫險。但在另一頭的「六班長庄(今橋頭區三德里)」、筆秀庄、滾水庄等地,在日本政府後續的「掃蕩南部土匪計畫」中受到牽連,慘遭清庄史稱「阿公店大虐殺事件6 」 。
民國6年(1917年)典寶居民開始在典寶溪附近設置草寮紀念,而後的時代也持續擴大紀念祭祀的規模。讓這位在殖民時代下犧牲的烈士,得以在眾人的懷念下安息。
▲ 聖安宮旁有一座長的子彈的建築。其實是日軍在二戰晚期模仿英國軍事基地「馬特洛塔」,所製作的防空塔,雖然仿做技術尚未成熟,但也為後世留下日軍在台的二戰遺跡。7 (照片拍攝 / 蔣佳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