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寮 • 真正的名產,烏魚子
蚵仔寮 • 真正的名產,烏魚子
撰文|蔣佳勳
最後編輯時間:2025/03/30
提到「蚵仔寮」,首先想到的名產肯定是蚵仔吧?but才不是才不是才不是、真的不是!
蚵仔寮及赤崁皆是沙質鬆散的侵蝕海岸,自古海岸線便持續後退,在1910年代的一次海水漲潮後,高居不退的海水淹沒架設蚵架的淺灘,從此蚵仔寮便失去了養殖蚵仔的優勢。那麼,現在這座海港小鎮的招牌特產又是什麼呢?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大震驚——蚵仔寮的名產,其實是「烏魚子」!
早在日治時期,臺灣西南沿海就是烏魚子的重要產地。當時,著名日本魚類學家大島正滿就指出,臺灣是日本境內最主要的鯔魚(烏魚)產地。《臺灣名產カラスミの話》一書更記載,臺灣的鯔魚產量占了日本總產量的80%,而其中的最大產區,正是高雄,占總產量的49% 1!
這些來自高雄的烏魚子,不僅數量驚人,更是當時日本市場上的頂級珍品!透過將烏魚卵抹鹽、日曬、風乾,讓原本柔軟的魚卵變成一片片金黃飽滿、口感濃郁的烏魚子。這些烏魚子中,七成遠渡重洋銷往日本內地,剩下的三成則在臺灣本地流通2。日本學者平坂恭介進一步指出,臺灣每年生產的烏魚子多達七萬斤,穩居全日本之冠。在《臺灣名產カラスミの話》中,也提到關於判斷烏魚子品質優劣的方式:
如何區分這類產品的優劣?其品質取決於採集的形狀、大小和成熟度,以及製造工法。佳品,左右耳對齊,不大不小,不長不短,邊緣稍鼓起,不過厚。並且通體呈糖漿色,略帶紅色,透視時越接近透明,越真實。3▲ 民國90年代梓官地區製作烏魚子實景。(照片使用已徵得梓官圖書館同意)
蚵仔寮早期捕烏文化極為盛行,以捕烏魚為業的當地漁民佔了頗多。如果能捕得到烏魚,而後的產物烏魚子當然也就隨之出現。蚵仔寮捕烏的動機除了早期當地居民多靠討海維生之外,還有一點是蚵仔寮在製作烏魚子上具有非常優渥的地理優勢。
烏魚每年冬天會自中國沿海游過臺灣海峽,經過臺灣西部沿海至屏東一帶產卵後再洄游回來。大約在冬至時會南渡經過臺灣西南沿海,在大正15年出版的《大正十六年臺灣民曆》中,就在冬至寫上了「安平、高雄、東港(將可捕撈)烏魚」的敘述 4。
▲ 日治時期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製作烏魚子的實景。是為平坂恭介〈からすみ製造 〉一文中的配圖。6
其實在基隆、屏東東港等地也都有烏魚子產區,但烏魚南渡經過赤崁、蚵仔寮沿海一帶時,是魚卵最為成熟的時候,在此時捕下烏魚,就能得到品質最棒的烏魚子5 。如果在烏魚南渡時沒有把握機會捕下,等到烏魚產完卵向北游回來時再捕起,就會只剩下沒有烏魚卵且肉質較差,當然價格也隨之下降的「烏魚殼」。
烏魚子具有高經濟價值,對於赤崁、蚵仔寮居民而言也是重要的在地文化,即便近年南梓官的烏魚收穫量年年降低,當地仍有不少商家會製作烏魚子在年節時販售,過年前仍能看到滿街曬烏魚子的景象。
▲ 過年前蚵仔寮當地曬烏魚子的景象。(照片拍攝 / 蔣佳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