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中醫保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和平婦幼院區

中醫氣喘保健

 

【定義】

    〝氣喘〞在中醫辨證分類上相當於〝哮證〞、〝喘證〞。就定義而言,〝哮證〞臨床特徵為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嚴重則喘息而不能平臥;而〝喘證〞是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哮證是以肺部病證為主,喘證則是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的一個症狀,例如心臟性疾病也可能有喘證的現象。因此〝哮證〞較接近現代醫學所稱之〝氣喘〞。但由於哮必兼喘,因此常併稱〝哮喘〞,亦有稱之為〝哮吼〞、〝呷嗽〞。

 

【哮喘之病因】

   中醫病理認為哮喘是以痰為主,起因於臟腑陰陽失調的基礎上,加上外感、飲食、病後體弱等因素,影響津液運行。歸納其誘發病因包含:

一、外邪侵襲:哮為肺系疾病,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因此當氣候轉變時、吸入過敏物質或刺激物質皆可致病。

二、飲食不當:過食生冷、嗜食酸鹹或甘肥甜膩之品、進食海羶或魚蝦蟹等發物或可又發過敏之食物。

三、體虛或病後:

(一)素體不強:指先天不足,腎氣虛弱,易受外邪侵襲,古稱〝幼稚天哮〞。

(二)病後體弱:泛指幼年多所傳染性疾患或反覆感冒不癒、咳嗽日久而致肺虛、肺氣不足。


【中醫治療哮喘之觀念】

中醫認為哮喘為『邪實正虛』之疾病,發作期當以邪實為主,邪氣實是泛指如受寒、塵蹣、病毒感染等外在因素,而依其病情變化可分成寒喘、熱喘、痰喘、虛喘四型,此時治療除辨證外,以『攻邪』-----化痰,疏通氣道為主;緩解期則以『正虛』為本,依所涉臟腑虛證表現,給予『扶正治本』的治療,如補肺、健脾、益腎等。中醫臨床治療必須診察其症狀表現、脈診、舌診之表現,予以辨證分型治療。除藥物投予之外,可輔以針灸治療,一般發作期可以取定喘、壇中、天突、內關、豐隆等穴做針灸或推拿,以緩和病兆,或配合耳針減少夜間發作以幫助睡眠或增加尖峰呼氣流速。而緩解期則可以取肺腧、脾腧、腎腧、大椎足三里等穴做針灸治療。

 

【哮喘之冬病夏治】

中醫治療有一特別之方法為:『穴位敷貼』,一般在夏日做好疾病預防措施,以減少好發於秋冬的疾病困擾,因此稱為『冬病夏治』,臨床上以氣喘、過敏性鼻炎效果較佳。傳統取『三伏天』作穴位藥物敷貼,乃是結合中醫「運氣醫學」與「敷灸療法」的預防性治療。因為『三伏天』天氣候炎熱,腠理開泄,加以選用一些辛溫香竄、逐痰利氣的藥物,貼敷於背部腧穴,有助於藥物之經皮吸收,並達到溫陽利氣,驅除肺中內伏寒痰之目的。根據中醫臨床文獻報告,連續三年的三伏天敷貼治療,對於氣喘發病能夠減少病患發作頻率及嚴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