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14, 2013 6:40:37 AM
一、家人間接納一致的管教態度
(一)家長本身真誠面對接訥事實、規劃生活
特殊需求孩童的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須克服身心的煎熬與求助無門的困境,精神上的壓力可以想見。但是父母本身的情緒穩定、對孩子狀況的接納,卻又是有效幫助孩子的最重要關鍵,家長不妨和專業人員或相關團體討論,一方面尋求精神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學習比較有效的教養方式,縮短自己摸索的歷程。
在本身的工作與生活規劃方面,家長必須做些許調整,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或要求自己扮演太多角色 (例如同時要工作、進修、參與各種活動,而且又要扮演各種家中的角色),使自己在被各種期待要求下壓得喘不過氣來,惟有對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可以負荷的,才不致讓自己陷入一種「負債」的感覺中。此外,建立自己的資源,如:在有緊急需要時,有地方可以托寄孩子;有困難時,有人可以諮詢等。家長應該了解不是一味犧牲與付出就能解決問題,必須先穩定自己,當自己的狀況良好,才能進一步有效幫助孩子。
(二)促成其他重要家人的接納
家中重要的成員,如:特殊孩童的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對特殊孩子的態度,以及家中的狀況對這些重要家庭成員的影響等,都是家長在穩定自己狀況後,應該考慮與處理的問題。許多家長常因為照顧特殊兒童已耗盡心力,不免忽略了其他家人或子女,認為他們應該了解自己的辛苦;其實對一般兒童來說,或許很難在自己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仍能體諒父母。因此家長對其他子女,一方面固然宜努力促成他們對特殊孩子的了解與接納,另一方面家長也宜注意這些孩子的需要,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不妨每天也有一些時間專心陪他們,當他們覺得自己受到父母的疼愛,才會接納特殊手足。
(三)家人採取合適一致的因應態度與原則
家人間對孩子教養上一致的態度與原則,可以使孩子清楚的了解家庭中的規範,了解那些行為是被接受的、那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而不至於因為不一致的標準,造成混淆。孩子一旦清楚自己行為的後果,並進一步養成習慣後,常可減少在適應環境時的不安與挫折。如果家人在訓練孩子行為時,也考慮到將來孩子適應學校生活需要的能力,使孩子在家庭與學校的行為要求儘可能一致,便可使孩子在適應不同環境時,容易一些。
二、提供豐富的學習與練習機會
(一)不要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造成二度傷害
父母有時不免因為擔心孩子學不來、或覺得訓練孩子太麻煩不如自己做、或擔心孩子狀況特殊可能發生危險等,而不讓孩子做事、遊戲或外出,這無形中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事實上,因為特殊兒原本學習管道就受到若干限制,更需要得到多感官、多管道的學習機會,使孩子學到能彌補或替代的學習或適應方式。這方面父母不妨就孩子的狀況,請教特殊與醫療專業人士(例如:復健師)。
(二)不因為孩子的狀況特殊而給「特權」
看到孩子辛苦的學習、適應甚至生存,父母有時不免對孩子心生憐惜,而處處給予特別的待遇。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安撫孩子於一時,但從長遠來看,給孩子特權或免除,其責任其實也是一種對孩子不公平的剝奪。就特殊兒童本身而言,不僅少了學習機會,更可能學不到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對其日後適應相當不利;對其他手足來說,也可能因為覺得父母不公平,而影響其與特殊兒童之間的手足之情,甚至整個家庭氣氛都可能受影響。因此父母可以權衡孩子的情況,讓孩子循序學習獨立、學習盡量不依賴或假手他人;如果有必要對孩子做一些特別的安排,也不要忘記對其他子女做必要的說明。
(三)讓孩子由實作中學習
對兒童來說「聽」和「看」的經驗,是間接的學習經驗,縱使了解也未必能真正應用;在實作中,孩子的學習是直接的、具體的,因而也是印象較深刻的。在家中,其實有許多讓孩子能由做中學的機會,例如:家長可以視孩子的狀況,盡量找機會請孩子幫忙做家事,並利用這些機會訓練孩子各種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選擇適當的家事,或採取逐步訓練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達成任務的成就感—一種不只是自己高興,而且因為自己做事的結果可以真正幫得上忙、或對別人有用的感覺。家長也要注意不要在開始時標準過嚴,使孩子覺得做事的結果只是被責備,而心生排斥,家長本身也興致索然。
三、提供良好的示範與協助
(一)以孩子理解、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導孩子
家長或老師在教導孩子時,常會忘記由孩子的世界出發,而只站在成人的角度提出要求,使教育無論對孩子或成人都是無奈而讓人生氣的事。雖然教導孩子時,清楚而一貫的要求是重耍的,但是我們要常思考:孩子現在的狀態如何(如:身體、情緒等)?我說的他懂嗎?我怎麼看出他懂不懂?我現在這樣要求或教導他有效嗎?我一定要這樣做嗎?有沒有其他方法?其實教育孩子的歷程中,父母或教師都需要不斷自我檢核與調整,我們是基於對孩子可塑性的肯定,才費心教育他們,布望他們透過教育的歷程而改變;但作為成人的我們,如果只是一成不變、不能保持彈性,豈非對整個教育的諷刺?
(二)多獎勵少懲罰
一般而言,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比較有自信,比較懂得關心他人,也比較容易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在苛責與打罵中長大的孩子則可能比較退縮或具攻擊性,也比較不容易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這是因為孩子的順利發展,需要植基於很多成功的經驗,在成功的經驗中,孩子能得到成就感,成就感的累積可以使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相信很多事是可以經由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的。對特殊兒童的教養其實也是如此,家長應該多用獎勵、慎用處罰。獎勵孩子的方式可視孩子的狀況安排,可以運用各種物質或活動增強物,如:食物、玩具、貼紙、看錄影帶等,也可以採取社會性增強物,如:口頭稱讚、擁抱。但在運用各種獎勵方式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引發孩子的內在動機(體會事物本身帶給自己的喜悅、成就感等),以免孩子只把工作或學習視為得到增強物的手段。
懲罰因為常伴隨不愉快甚至傷害性的經驗,因為家長宜非常審慎的運用,避免在自己盛怒下懲罰孩子,避免採取傷害孩子自尊的方式(如:體罰),並且思考處罰的方式是否能達成改變孩子的目的。
(三)家長提供身教示範
家長本身的身教是各種教育方式中,最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對孩子而言,在不斷觀察家長的行為過程中,得到更多模仿的機會,也更能體會:父母不只是說說而已,他們說得到做得到。就家長本身而言,知行合一的生活型態,本就是成人該努力實踐的目標,也會讓我們更能坦然無愧的面對孩子。家長千萬不可認為孩子不懂,其實孩子往往非常清楚的看到成人示範的行為,因此當家長要求孩子整理自己房間時,別忘了自己的臥室或書房也要整理乾淨;要求孩子不要和弟妹吵架時,自己也不可在子女面前示範夫妻吵架;要求孩子要多看書時,自己也不可有空便看電視……。當家長與孩子實踐相同行為規範時,孩子便能更清楚的體會這個家庭中重視的規範甚至價值觀。
四、增進對孩子特殊需求的了解與專業知識
(一)請教專業機構與團體
在教養特殊孩童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針對自己的需要,常請教專業人士,在孩童鑑定與就學方面,可以請教師範院校特殊教育中心或縣市教育局;在教養與輔導方面,除特教中心外,也可聽取各類家長團體中有經驗家長的意見。有些家長團體或組織還辦理計時托兒服務,家長可以適時運用這些資源。如果家長本身有情緒調適、生涯規劃方面的問題,也可請教相關的輔導與咨商機構。
(二)閱讀相關書籍、刊物、參考研習活動
家長也可以由閱讀相關書籍,參加研習活動,增進自己對特殊教育方面的了解。各師範院校特殊教育中心一般皆對外開放,家長如果需要,可以就近前往閱覽相關書籍與刊物,有些縣市也在轄區內設有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家長可以請教當地教育局。一般而言,如果家長對特殊教育認識愈深、本身學習與參與的動機愈強,便愈可能為自己的孩子爭取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