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Sep 26, 2014 8:10:1 AM
親子天下專特刊 作者:彭宣瑀
剛下校車的崴崴,一進家門就往廚房衝,「媽媽,給我一把菜刀,我要去殺死剛剛在校車上打我的同學。」崴崴怒氣沖沖地說。崴崴的母親何善欣趕緊丟下手中的家務,給崴崴一個大大的擁抱,用溫柔又心疼的語氣詢問因為打架而滿臉傷痕的崴崴,為什麼這麼生氣。
四處求診的艱辛路
如果是其他的母親,通常會氣急敗壞地訓斥孩子「你要拿菜刀幹嘛?」「你怎麼可以又和別人打架?」但是對於崴崴的媽媽而言,她知道罹患專注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崴崴,無法克制自己的衝動和情緒,這時候做母親的,絕對不能「硬碰硬」,應該要用平靜、理性的情緒,幫助孩子穩定下來。
時間倒轉回到十八年前,崴崴媽媽帶著崴崴從美國回台灣定居。生活環境的改變,讓崴崴開始出現各種狀況,經常在幼稚園和老師、同學起衝突,當時還全職工作的崴崴媽媽,每天下午三點最怕辦公室桌上電話響起,因為往往是幼稚園老師打的電話,「報告」崴崴今天在學校又闖了哪些禍。
崴崴狀況不斷,再加上又要照顧還在襁褓中的弟弟,工作家庭兩頭燒的日子,讓她一度陷入反覆的沮喪和挫折之中,最後不得不辭去工作,專心照顧孩子。
「但是我要感謝老二的出生,他讓我發現原來我還是可以把孩子照顧得很好,當媽媽的自信找回來了。而且兩相比較,我也更直覺相信,老大跟一般孩子不一樣。」
但當時,ADHD對於台灣民眾來說根本是個陌生的名詞。她想要帶崴崴看醫生,連該從哪一科醫生看起都不知道。只能聽信親友的建議,四處求診、嘗試過感覺統合、職能治療、民間療法等等,不但走了很多冤枉路,還花了很多冤枉錢。
為「不聽話的孩子」找方法
那段期間,崴崴媽媽也利用寒暑假回美國探親的時間,詢問學教育的朋友,或是到圖書館、書店翻閱相關教養的書籍,直到她在書店看到瑪麗.福樂撰寫的《不聽話的孩子》時,才頓時覺得自己找到答案。
「我幾乎是邊看邊哭,因為作者筆下的經歷,和我當時的狀況,幾乎是一模一樣!」因此回國後,她著手翻譯這本書,同時帶著崴崴繼續求診,認識了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宋維村,並且將自己從國外文獻中看到的資料和宋維村討論,找出適合崴崴的方法,幫助崴崴建立生活秩序。
「我從不覺得崴崴是無可救藥,或是像老一輩的人說,是生來討債的,所以我要找答案,來證明孩子不是這麼糟,我也不是個糟糕的媽媽。」崴崴媽媽說。
一般過動兒的母親當孩子被診斷確定後,都會產生排斥、沮喪的情緒,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平復,才能夠慢慢地接受現實,學習改變自己,然後幫助孩子。
但是當醫生確定崴崴是ADHD時,她覺得自己終於找到答案了,並且選擇「曝光」讓崴崴知道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她用六歲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告訴崴崴說,「過動並不是丟臉、恥辱的事情,你只是天生和別人不一樣,所以需要特別的方法,來幫助學習管理自己。」
親職教育、行為管理和藥物治療,是教養過動兒最有效的三種方法。她在教養崴崴的過程中,也建立一套「行為改變技術」的模式,來幫助崴崴建立生活秩序。
「行為改變技術不是要孩子聽話就好,而是父母親要先問自己,你希望孩子改變的是什麼?」因此她會和崴崴一起製作「行為管理量表」,讓經常丟三落四的崴崴,完成每天應該做到的生活常規。
因為不專注,崴崴很難記住每天該遵守的規定,當崴崴還小時,母子兩人一起把每天該做事情畫成分解動作圖卡,貼在牆上、鋼琴上、冰箱上,提醒崴崴。等到崴崴再大一點,這些圖卡就變成小紙條,隨處貼在顯而易見的地方,提醒自己,不用媽媽嘮叨。
「行為管理沿用下來,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儘管現在孩子已經成年了,但還是用一樣的精神和他互動,」現在就讀大學的崴崴,一個人在外住校,她無法處處叮嚀提醒他,但是崴崴學會這些方法,例如他會在書桌上貼紙條提醒自己「出門別忘了帶四大天王(鑰匙、錢包、手機和小雜物包)」。
她看了感到欣慰,知道孩子已經有能力照顧自己了,並且學著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嘗試以原諒改善親子關係
不過,過動兒養育過程中仍比一般孩子容易遇到「關卡」,尤其是當遇到搬家、轉學、重新分班等需要重新適應環境時,建立新的生活秩序,行為問題就容易表現出來。崴崴在剛上小學時和小學五年級重新分班時,因為要適應新環境,還有課業壓力,生活秩序大亂,這兩個階段就需要藉助藥物治療的幫忙。
尤其升小學五年級時,她讓已經接近青春期的崴崴參與決定是否需要使用藥物。崴崴自己也覺得很痛苦,因此和醫生討論後,決定再度服藥。崴崴學會觀察藥物對自己的幫助,當服藥一段時間,確實可以幫助他比較專心、比較平靜後,就再和醫生討論調整劑量,逐漸地降低對藥物的依賴。而從六年級之後,崴崴到現在都沒有再服用藥物。
青春期的崴崴,因為成績變差、人際關係不好,加上有發洩不完的精力,在學校屢次闖禍。不過她並沒有因此要求崴崴再度尋求藥物的幫助,而是嘗試用「原諒」來改善親子間的關係。
「練習原諒」是美國ADHD專家羅素.巴克立認為過動兒父母最難做到的一點,除了要原諒孩子因為無法克制犯的錯誤,父母還要學會原諒自己。尤其是在用錯誤方法處理孩子問題,「對不起,媽媽昨天晚上說話太傷人,」她嘗試用道歉來化解和孩子之間的僵局,讓母子兩人都可以從原諒中,再度得到平復自己的力量。
現在崴崴和媽媽聊天時,也會談起以前是如何的互相為難。這些點點滴滴對崴崴媽媽來說,都是「愛的回饋」,因此崴崴媽媽總是用自己的經歷告訴過動兒的父母:現在看起來這麼糟糕的狀況,一定會改善,一定要相信,孩子成長過程裡,你的努力和愛,都會是他面對未來的養分。
★★★★★崴崴媽媽的私房妙招
★ 制訂規則前,父母一定要先想好自己希望孩子改變什麼。
★ 逐條和孩子討論,訂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規範。
★ 對於行為量表上的規範,一定要說到做到。
★ 即時並且經常給予回饋,而回饋的方法除了積點、獎品之外,也可以是無形的獎勵,例如可以打電動1小時、週末晚睡等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