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illa Firefox是全球五大浏览器中唯一100%开源的,提供Windows、Mac、桌面Linux、Android和iOS版本。 由Mozilla基金会旗下的Mozilla公司主持开发。
Mozilla基金会最初开发Firefox时,其旗舰产品还是网景通讯家的技术传人、SeaMonkey的前身——Mozilla Suite。试验性地分拆套件,主要是为了以更快的速度迭代内核和平台部分,避免太多的功能拖累与IE的竞争。独立浏览器计划最初称为Phoenix,后改名为Firebird,因为改来改去都存在品牌冲突,只好定为Firefox。
尽管普遍被称为网景的后继者,但严格来讲只能算是网景导航者的继承人。Mozilla基金会决定放弃2006年4月21日发布的最后一版Mozilla Suite,转向以Firefox作为它的旗舰产品。AOL推出的第9版网景浏览器直接建基于Firefox,奠定了后者Gecko之王的地位。作为回报,Mozilla默许了其采用Gecko内核而不开源。
Firefox能有今日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与Google密不可分。2005年,Firefox力压Gmail荣获当时备受瞩目的PCWorld 100大奖,加上当时Google利用其Adsense渠道大肆推广“装有Google工具栏的Firefox”,使得该浏览器一时间名声大作,从技术圈走向千家万户。但2008年Google推出Chrome后,两家关系开始恶化。到2011年,Google干脆停止了Google工具栏对Firefox的支持。
2009年底,Firefox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25%,当时的Firefox 3超越了IE 6、IE 7和IE 8成为市占率最高的单一浏览器版本。但随着Chrome的不断发展,Firefox的市占率开始缓慢下跌。先前采用Gecko内核的许多浏览器项目也开始转投WebKit阵营。
Gecko大跃进之后,Firefox开始追随Chrome的步伐快速迭代主版本号,7.0版本解决了积怨已久的内存占用问题,但其功能并未有相应的大幅提升。
Firefox的功能主要由Gecko排版引擎和XUL扩展平台提供。其本身也是基于XUL书写。Firefox的扩展性公认十分强大,有很多ChatZilla、SQLite Manager这样的独门扩展,最早的浏览器级操作系统即是基于其而建立。
100%开放源码,没有任何闭源模块;
安全性好,与Google Safe Browsing服务无缝整合;
用户界面友好,采用了大多数用户习惯的快捷键;
丰富免费的扩展机制,连Awesome Bar亦可定制;
丰富漂亮的皮肤风格;
丰富多样的系统设置选项,精细到网站级别;
支援包括Esperanto在内的近百种语言,且每种语言都有对应的下载地址以及相关的帮助文档;
隐私为先,完全本地运行的Firefox Translation;
内存占用合理,即使在老旧电脑上也能流畅运行。
Firefox获得今日的市场地位,与Google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但自从Google推出自己的网页浏览器Chrome之后,这一联盟面临瓦解。虽然拥有网景的优良基因,但是全凭网景系自己的力量,Firefox难以长期保持对Chrome的优势。Facebook早于IE版数年发布了Firefox工具栏,Twitter和微软也提供了定制版的Firefox。但人们担心,网站之间的斗争难免会影响到浏览器的网络中立原则。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本地扩展到底还有多大空间值得挖掘正在遭遇怀疑。其对手Chrome、Safari和Opera都选择了基于网页技术的,规模小得多的扩展机制,从而集中精力生产更快的浏览器。而Firefox由于需要兼顾XUL而拖慢了运行速度,致使在速度竞争中始终不占上风。2017年发布的Firefox 57版,最终放弃了XUL,转投WebExtensions阵营。
尽管其主要竞争对手IE和Chrome在企业领域都有较大投入和斩获,Mozilla却明确声称不进入企业市场。
Firefox对IPv4和IPv6混合组网下的SSL支持是一个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