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只花17小時、114美金,就能寫出一篇完整的心理學論文時,這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場思想上的震撼。
#📚 AI寫論文,不只是技術革新,是學術價值的再辯證
#🔍 科學不是找真相,而是解釋現象
#💡 讓AI寫Paper,我們去探索未知
我有一些看法。關於AI協助寫論文這件事,與其憂慮它取代了誰,我更關心它「釋放」了什麼。
我一直認為,科學從來不是追求真相的宗教性實踐,而是解釋現象的語言工程。
人類透過模型、圖表、假說與論證,不斷修補這個世界的敘事結構。而「論文」這項產物,其實是一場說服他人的技藝表演——不論是說服審稿人、說服期刊編輯,或是說服整個學術社群「我說的,值得你們關注」。
但當這套機制被過度量化、過度競逐、過度自我複製,學術論文從知識的鋪陳,漸漸變成一種行政性的製造:Make Paper 的 Paper Work。
#⏳ AI省下來的,是時間;釋放出來的,是可能性
#🛠️ 我們真正該追求的,不是更多的論文,而是更廣的科學
讓AI協助寫作,不是懶惰,而是資源重新分配的策略選擇。
如果AI可以幫我整理文獻、幫我跑統計、幫我列大綱、幫我潤稿——那麼我就有更多心力去:
設計一場更具啟發性的課程
實地採訪一線的數據與聲音
規劃跨界的科研對話與藝術共創
或乾脆停下來,思考我為何而研究
因為最珍貴的,永遠不是論文本身,而是那個還沒被說出來的問題。
#🤖 當AI寫論文,我們的工作變成「決定意義」
#🌌 人類不該被論文綁架,而該持續打開未知的門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當船已自動駛向目的地,我們更該問:我們想去哪裡?」
在AI已經能自動擬出引言、撰寫方法、分析數據、甚至引用文獻的當下,研究者的角色就更不是一個苦力的工匠,而是:
問題的設計者(你問的問題是否具有意義?)
現象的詮釋者(你的觀察是否引發思辨?)
敘事的策展人(你如何安排這段知識的旅程?)
AI可以寫一篇論文,但它不會替你選擇那個值得冒險的命題。只有人,才能感受一個問題的重量。
#🧠 AI與人類的分工,是智慧與創意的再分配
#🌱 我們要的是更多未知的打開,而不是更快產出的競賽
當所有人都還在問「AI會不會讓學生作弊?讓學術失真?」我反而想問:
👉 如果AI可以幫我們節省90%的技術性寫作工時,那麼剩下的10%人類精神,能不能寫出一篇真正改變世界的論文?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應該慶幸,AI終於幫我們搬走了那些繁重又形式化的文字磚塊,讓我們有空間重新去問:
我們為何研究?
我們想說服誰?
我們想解釋哪種現象?
我們能不能用全新的敘事語言去進行科學對話?
我相信:
AI不會終結論文,而會終結「論文至上」的迷思。
它不會毀壞學術,而是拯救那些被程序化壓垮的學者靈魂。
它不是敵人,而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對知識與真理的真實渴望。
未來的論文,會更像是一場人機共創的知識演出。
而我們最重要的角色,是那個敢於提出沒有人問過的問題的靈魂。
📍結語:
AI會寫論文了,那我們還要寫嗎?
我會說,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寫「真正重要的東西」了。
#AI寫論文的時代來了
#鏘鏘觀點
#讓AI寫Paper我們去冒險
#論文是說服的藝術
#知識應該被解放不該被困住
#學術也可以重新定義
#MakePaperOrMakeMeaning
#WritingIsCoding
#鏘鏘老師的學術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