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亦倫、陳柏霖、林靜慧(2023)。僑生與本地生心理健康類型與生活壓力、自我疼惜之差異分析。載於林奇宏與林思吟(主編),校務研究新紀元:教與學的面向探討(頁107-131)。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段盛華、陳柏霖(2019)。校務研究實踐-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模式之探究。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167-194)。新竹市:玄奘大學。(匿名雙外審)
陳柏霖、林怡慧(2019)。師生共學社群之實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143-165)。新竹市:玄奘大學。(匿名雙外審)
洪雅婷、高旭繁、陳柏霖(2019)。社會科學院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及成效分析研究。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115-141)。新竹市:玄奘大學。(匿名雙外審)
查重傳、朱美珍、陳柏霖(2019)。社會科學院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及成效分析研究。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二年的教學實踐與校務研究(頁93-113)。新竹市:玄奘大學。(匿名雙外審)
陳柏霖、段盛華(2018)。建置及應用學生學習歷程暨表現資料庫之初探。載於玄奘大學教師多元升等辦公室(主編),跨域與探索―邁向高教深耕元年的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197-214)。新竹市:玄奘大學。(匿名雙外審)
韓佩凌、陳柏霖(2017)。正向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幸福人生的新視野。臺北市:雙葉書廊。(ISBN:9789865668860)(第4、7、8、9、10、11、14章)
陳柏霖*、劉以慧(2014)。宗教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社區發展─以野柳神明淨港文化祭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創意樂齡與社區學習(頁329-348)。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以慧、陳柏霖、侯佳惠(2014)。樂齡大學學員參與創意桌上遊戲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創意樂齡與社區學習(頁103-117)。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進昌、陳柏霖*、余民寧(2011)。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子女的數學成就差異-以TASA 2007數學科差異試題功能分析法為例。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編),大型教育資料庫建置及相關議題研討會論文集(頁93-121)。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匿名審查,附有刊登證明】
余民寧、謝進昌、林顯達、陳柏霖、許嘉家、沈雅芬(2011)。國家考試集體口試參考手冊研究報告。台北市:考選部。
陳柏霖*、孟恬薪(2010)。全球化時代大學生關鍵能力與高等教育制度革新之研究。載於蘇永明、方永泉(主編),全球化時代的課程與教學革新(頁11-36)。臺北市:學富文化。【匿名審查,附有刊登證明】
陳柏霖*、廖宛鈴、王憶蘋(2009)。桃園眷村文化節對社區學習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節慶與社區學習(頁73-88)。臺北市:師大書苑。【匿名審查,附有刊登證明】
林新發、鄧珮秀、陳柏霖(2009)。國民教育。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頁89-118)。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柏霖*、陳書農(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學校、政府層面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策略。載於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主編),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頁189-214)。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新發主持、吳秀華、鄧珮秀、黃秋鑾、劉名峯、林靜怡、劉育光、謝蕙姍、蘇一如、陳柏霖(2006)。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轉型發展多元學程之課程設計與規劃。九十五年度教育部推動師範校院轉型發展補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