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星瑜:電話諮商志工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4.6.19
陳曉蕾:邁入諮商專業的成年禮─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認同歷程之正向敘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4.6.23
禹耀東:自殺危機現場關鍵時刻處遇模式之探討-以苗栗生命線為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4.5.27
洪溱蔆:高中生社團參與、正向情緒、人際關係對學校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學校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教所)2014.8.7
劉蔚諭:高中藝術才能班與普通班學生家長期望、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教所)2014.6.13
彭子露:國中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成熟斷層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4.6.17
顧惠婷:負向情緒中的失望與懊悔對決策的影響-以博奕情境為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4.7.11
朱嘉莉:臉部的特徵與表情對給人信任感的影響。(玄奘大學應心所)2014.7.11
劉曉玲:成人同居經驗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計畫審查)2015.1.20
余美玲:國小五年級學生朗讀培訓歷程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外所)2015.1.21
張尹襦:多感官朗讀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外所)2015.1.21
羅珮家: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計畫口試)2015.4.26
黃仕綸:大學生自我概念混淆、正向情緒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5.5.21
張詠婷:大學生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對老人態度之影響(玄奘大學應心所)2015.5.22
呂孟庭:大學生Facebook使用行為、主觀幸福感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2015.6.29
曾詩秦: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閱讀能力與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外所)2015.7.1
李任:伴侶外遇類型所造成的痛苦是否具有性別差異再探。(玄奘大學應心所)2015.7.9
顏桂英:勞燕以分飛,幼雛怎麼辦?家事調解員對離婚父母的子女監護、會面交往之成功調解策略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5.7.29
鄒瑜庭(2015)。莫拉克風災倖存者復原歷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5.10
許麗卿(2016)。國小高年級新移民、一般生子女父母教養方式、學業成就及科學創造力相關性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1
曾麗錚(2016)。國小六年級一般生學童與新移民學童在數學成就與數學創造力的差異(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1
李麗娟(2016)。幽默風格與婚姻適應之關聯:夫妻對偶設計(玄奘大學應心所計畫口試)2016.01
周郡旂(2016)。國中兼任行政教師之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教所)2016.1.13
王雅琦(2016)。澳門大學住宿書院制之師生教育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高等教育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2016.01
林靖珊(2016)。名牌自我價值後效對於幸福感及偏差行為的效果(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1
黃仲毅(2016)。正向情緒課程提升國小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計畫)2016.01
邱淑芬(2016)。設計思考教學模式對國中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計畫)2016.01
陳妍伊(2016)。臺灣大學生的認同歷程與心理適應的關係。(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6
陳盈勳(2016)。中國籍母親的知覺婚姻滿意度、配偶共親職經驗與母職壓力之探討。(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6
林威廷(2016)。介入方案對促進大學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2016.06
洪芳儀(2016)。國中生知覺導師轉型領導風格與導生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企管所)。2016.07
許瓊方(2016)。國中導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玄奘大學企管所)。2016.07
謝豐宇(2016)。國中理化科段考試題分析 -以臺北市北投區某國中為例(玄奘大學企管所)。2016.07
牟嘉瑩(2015)。以「Design for Change: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資本之行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2016.6
施柏光(2016)。進入非理想學校與科系升學挫敗者之經驗敘說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7
周郁芝(2016)。含飴弄孫甘苦談-高齡者養育孫子女的心路歷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7
豆如蘋(2016)。國中生的祖孫關係、對高齡者態度及其與高齡者互動行為意向之關聯(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7
趙國翔(2016)。高中生設計高齡友善產品與其對正向老化態度之影響(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7
李榮哲(2016)。要允文也要能允武?高中生學業成就及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7
蔡詩沂(2015)。男性皮繩愉虐實踐者實踐經驗敘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7
曾天凱(2016)。大學申請入學甄選成效之初探:以新竹某大學為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7
杜智琇(2016)。創造性戲劇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以桃園地區為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6.07
陳誼芳(2016)。國中生社會支持、希望感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2016.07
羅韞玢(2016)。馬哈希內觀智慧禪修心理輔導技術之治療效益(玄奘大學應心所計畫)。2016.12
李佩玲(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的關係-以情緒為調節變項。(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2016.12
梁淑儀(2016)。留級經驗的自我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2016.12
曾奕樹(2017)。以眼動指標來檢驗頓悟問題的陷入困境與跳脫困境之歷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1
周庭筠(2017)。憂鬱情緒下的工作記憶、思考抑制與反芻之關係探討。(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1
林惟澤(2017)。頓悟型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的信效度檢驗。(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4
鄧若坊(2017)。大學生輕躁傾向與創造力之相關。(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4
張藝馨(2017)。大學生成就目標、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之關係-以臺北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政所)2017.03
廖藝芸(2017)。正向人際介入方案對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影響-以護理人員為例。(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2017.05
郭庭宇(2017)。信仰佛教的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經驗之敘說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6
簡秀潔(2017)。大學生正向心理愛情團體之效果研究-以樂高認真玩為引導方式。(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6
郭雅齡(2017)。大學生靜坐經驗與生活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6
莊惠珺(2017)。探討享樂行為、自我實現和利社會行為對大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東吳大學心理系)。2017.07
孫惠麗(2017)。經歷至親自殺的心理歷程之自我敘說。(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07
周思嫻(2018)。北區國民中小學特教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教學之影響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7.12
黃培婷(2018)。諮商與臨床心理研究生的自我悲愍、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效能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1
鄭有順(2018)。諮商與臨床心理研究生的求助態度、自我構念與人際親密能力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1
林以珊(2018)。成年男性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歷程與向父母現身經驗之敘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1
李心彤(2018)。知覺殺童犯的不幸童年成長經驗對支持死刑態度轉變之影響(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1
陳淑芳(2018)。基督教會青少年團契成員之宗教信仰及其希望感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心理健康與諮詢碩士班)2018.01
陳玉樺(2018)。回首成春:反芻思考、未來時間觀與寬恕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18.01
彭英錡(2018)。文字探勘在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2018.01
詹凱硯(2018)。大學生父母心理控制程度對心理資本與成熟性之關聯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2018.01
張容飾(2018)。識寫同步漢字習得研究:手寫於華語初階識字教學成效探討。(國立清華大學大學中文所)。2018.4
劉右婷(2018)。諮商心理師面對家暴相對人諮商抗拒的自我照顧與成長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6
翁敏甄(2018)。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品質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8.6
彭世芸(2018)。正向情緒活動融入表演藝術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情緒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8.6
李珮育(2018)。桃園市國小特殊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計畫)2018.6
陳景花(2018)。正向心理學介入效果之視覺化文獻回顧與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18.6
林宗蔚(2018)。臺灣教育人員靈性教育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18.7
郝芮平(2018)。影響創業者決策歷程之因素:以某創新學教公司為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7
盧至真(2018)。退休生活的多元樣貌。(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7
林仙玉(2018)。第一次念研究所就上手?研究生能力知覺對生涯規劃的影響:以自我管理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7
林欣怡(2018)。運用影音行動應用程式於幼兒安全教育之實驗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7
毛亞文(2018)。人生的下半場:年金改革下中高齡國小教師之生涯衝擊與調適(玄奘大學應心所)。2018.7
周吟珊(2018)。高中職學生正負向情緒、情緒創造力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心理健康與諮詢碩士班)2019.1
洪雅婷(2018)。過往學習經驗及生涯意向與學習期待之關係:以學習投入為中介變項(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1
劉岳齊(2019)。其實我都是為你好:大學生校系選擇過程與父母衝突歷程之敘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2
黃于真(2019)。掙扎在依賴與獨立v.s勇敢與自卑之中:一個在母女衝突關係中重新整理自我的敘說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3
陳靜怡(2019)。正面老年形象對不同年齡層的求生意願之影響(東吳大學心理系)。2019.3
張涵茹(2019)。正念訓練對國中生自律學習、閱讀行為、考試焦慮與情緒幸福感之效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2019.5
洪品琇(2019)。探討家庭因素與大學新生身心適應之關聯(東吳大學心理系)。2019.6
黃仲平(2019)。從苦痛邁向圓滿:華人在受苦經驗中的品味內涵及其轉化歷程(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2019.6
牛其源(2019)。桃園市高中參加科展學生的科學本質與科學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19.6
周育滕(2019)。國小兒童行為困擾第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暨社會與情緒課程方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19.6
陳育禎(2019)。「婚」與「不婚」的美麗與哀愁 ─知命之年「單身」及「已婚」女性自我追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6
鲍昀(2019)。大學藝術科系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希望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9.6
許力云(2019)。實習心理師的後設認知覺察與人際親密能力對於其實習表現之預測(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7
林楊林(2019)。原住民的自我悲愍、自我效能與酒精依賴程度之相關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7
蔡如慧(2019)。改善國小學童對精神疾病態度之方案建構及其效應評估-以妥瑞症之繪本教學為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7
林怡彣(2019)。改善對精神疾病態度之方案建構-以國小學童對特定的學習障礙症之認識為例(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7
賴冠菱(2019)。男性強制性交受刑人對女性看法之分析。(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7
莊雲傑(2019)。學習經驗、心理資本與未來時間觀之關係(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7
陳法蓉(2019)。以核心職能為基礎之員工甄選量表編製—以P券商為例(東吳大學心理系)。2019.7
劉虹萱(2019)。研究生能力知覺對生涯規劃的影響:以研究資源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心所)。2019.9
錢冠宇(2019)。多元智能內隱量表編製(文化大學心輔系)2019.11
林鉑堅(2020)。園藝治療團體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功能及正負向情感效果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1
劉昱承(2020)。從生理與心理觀點探討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1
熊師瑤(2019)。To stay or not to stay?軍校生恆毅力概念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20.4
王郁婷(2020)。ACT raising safe kids親職教育方案,對於父母後設情緒理念和孩童情緒調節的助益(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2020.5
蔡佩汝(2020)。邁出低谷,疊出精彩—一位樂齡者之生命故事(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4
鄭美善(2020)。技藝傳唱與串接—一位客家山歌不老王子的深度訪談(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4
陳麗觀(2020)。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一位失智症患者成功老化的生命故事(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4
劉永年(2020)。婚姻衝突感婚姻滿意度之影響-以正向健康思維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5
陳春月(2020)。女性實務社群與生涯轉換歷程之探究:以硬筆法教學志工經驗為例(台師大社會教育學系)。2020.6
劉俊雄(2020)。馬來西亞多元文化工作環境對工作衝突、工作壓力及工作倦怠之影響:以種族偏見為調節變項(東吳大學心理系)。2020.5
曾小融(2020)。技術型高中餐飲科建教合作生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職所)2020.6
陳櫘如(2020)。國小教師人生目的感與教學福樂經驗相關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2020.6
鍾成鴻(2020)。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正向心理學課程對軍校生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20.6
楊馨涵(2020)。地表最強—一位不斷超越自我阿嬤之深度訪談(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7
白紫渝(2020)。書寫人生—一位高齡者活躍老化的自我敘說(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7
林秀麗(2020)。從自助者到助人者—台灣錢淹腳目下一位職業婦女的生命考驗與韌性展現(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7
林冠諭(2020)。正向心理取向團體對大學生生涯適應力之輔導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輔系)。2020.9
施百珊(2020)。創客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與空間能力影響之探討-以3D列印課程為例(台藝大藝教所)。2020.10
曾瀞儀(2020)。甘單不簡單—一位高齡者展現韌力的生命回顧(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12
鄭堯銓(2020)。地球旅者、人間過客—一位長者敘說旅行豐富人生的意義(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12
彭歆雁(2020)。我的人生旅歷—一位退休長者敘說其自我實現之路(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12
郭素綺(2020)。古動人生—以敘說方式探討一位長者超越極限的自我挑戰歷程(玄奘大學應心所)。2020.12
陳義翔(2021)。即興劇工作坊對家庭照顧者正向情緒影響之研究(台藝大藝教所)。2021.1
邱怡寧(2021)。心智圖思考法融入音樂欣賞教學之成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創發所)。2021.1
吳貞蓉(2021)。運用心流經驗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社會領域學習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2021.1
廖珮君(2021)。運用設計思考於國小五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提升學生問題發現素養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2021.1
陳淑媛(2021)。蛹化成蝶轉動綻放-一位日本舞踊者的心理敘事分析(玄奘大學應心所)。2021.1
王敏秀(2021)。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團隊中校長的專業角色與挑戰(國立政治大學學行碩)2021.1
黃舒靜(2021)。台灣憂鬱情緒量表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2021.3
陳春月(2021)。女性實務社群與生涯轉換歷程之探究:以硬筆法教學志工經驗為例(台師大社會教育學系)。2021.3
王千惠(2021)。設計思考學習(台師大創發所)。2021.3
吳慧華(2021)。園藝療育對台灣高齡者成功老化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21.4
鄭美善(2021)。技藝傳唱與串接—一位客家山歌不老王子成功老化的深度訪談(玄奘大學應心所)。2021.5
林秀麗(2021)。從自助者到助人者—一位職業婦女的生命考驗與韌性展現(玄奘大學應心所)。2021.5
施百珊(2021)。創客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與空間能力影響之探討-以3D列印課程為例(台藝大藝教所)。2021.5
黃舒靜(2021)。台灣憂鬱情緒量表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2021.6
張藝馨(2021)。大學生成就目標、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之關係-以臺北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政所)2021.7
廖珮君(2021)。運用設計思考於國小五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提升學生問題發現素養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2021.7
羅皓文(2021)。大學生Instagram用戶人格特質與FoMO症候群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所)2021.8
許振傑(2021)。台灣中南部大學生之性別意識、語言性騷擾知覺及語言性騷擾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2021.8
吳貞蓉(2021)。運用心流經驗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社會領域學習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2021.9
陳世偉(2021)。大學生生活壓力與希望感之相關以壓力心態為調節變項(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2021.9
羅皓文(2021)。大學生Instagram用戶人格特質與FoMO症候群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所)2021.11
林虹欣(2022)。手機成癮與學習成效之相關:以嘲笑風格為調節變項(中國文化大學心輔系)。2022.5
郭采媞(2022)。外派人員隨行女性配偶之個人特性對適應之影響:以婚姻關係為調節變項(玄奘大學應心所)。2022.5
林耀梅(2022)。從教學實踐和學生幸福感預測東南亞學生的學術韌性:以PISA2018的資料為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2022.5
林冠諭(2022)。正向心理取向團體對大學生生涯適應力之輔導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輔系)。2022.5
吳昱堃(2022)。寵物依附對情緒幸福感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2022.6
李嘉豐(2022)。大學生擺脫自卑感、拒絕敏感度、困擾揭露與憂鬱傾向之關係探究(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2022.6
陳年威(2022)。家屬器官捐贈動機與其器官捐贈態度之關聯:量表編製與驗證(東吳大學心理系)。2022.6
朱陸鳳(2022)。中場不休息--中年婦女的療癒書寫之旅。(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2022.6
張博健(2022)。團體心理工作領導者應用藝術媒材之經驗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心輔系)。2022.6
徐米棋(2022)。高齡學習者多元飲食與幸福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2022.6
張嘉玲(2022)。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與生活幸福感(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2022.6
李永承(2022)。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及其社會資本之研究-以台灣的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2022.6
黃寧瑤(2022)。體驗教育引導員生涯召喚、專業承諾、工作滿意度與恆毅力之關聯性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22.6
楊婉琪(2022)。英語教師科技使用與教學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英文學系)。2022.6
尤雅蘋(2022)。樂齡學習中心教師之數位學習準備度與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2022.6
張淑媛(2022)。不同智力水準思覺失調症患者之神經認知功能表現(玄奘大學應心所)。2022.6
邱鈺婷(2022)。母女關係與尊嚴變遷(玄奘大學應心所)。2022.7
林可凡(2022)。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創造思考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台灣師大心輔系)。2022.7
邱德維(2022)。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對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原則權重之分析(台灣師大心輔系)。2022.7
林鉑堅(2022)。園藝治療團體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功能及正負向情感效果之研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22.7
李心彤(2022)。知覺殺童犯的不幸童年成長經驗對支持死刑態度轉變之影響(玄奘大學應心所)。2022.7
鄒柔娟(2022)。成年完美主義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輔系)。2022.7
賈元朗(2022)。海峽兩岸成年人時間觀、品味與圓滿幸福感之關聯研究(台灣師大心輔系)。2022.7
蔡佩汝(2022)。邁出低谷,疊出精彩—一位樂齡者之生命故事(玄奘大學應心所)。2022.9
彭康榮(2022)。不同類型網路遊戲成癮之認知因素探討(玄奘大學應心所)。2022.9
莊伯萱(2022)。青少年關係困境量表之編製:以關係創傷青少年的沙由創作為取徑(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22.10
藍少芬(2022)。愛(礙)在他鄉的故事:兩位婚姻移民之敘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輔系)。2022.11
陳世偉(2021)。大學生生活壓力與希望感之相關以壓力心態為調節變項(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2022.11
陳冠佑(2022)。虛擬實境對軍中心理健康的影響。(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2022.12
張耀文(2022)。虛擬實境對軍官學習成效、學業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學習焦慮之影響。(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2022.12
林耀梅(2023)。探討學術韌性學生的感知教學實踐和學生幸福感:以PISA2015、PISA2018的資料為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2023.01
李維娟(2023)。國小教師情緒勞務、恆毅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玄奘大學應心所)。2023.1
歐瑄瑋(2023)。認知智力測驗APP開發與設計(龍華科技大學資訊網路工程系碩士班)。2023.1
曾紹瑋(2023)。線上學習之社交疏離感的影響因素探討(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所碩士論文)2023.3
莊伯萱(2023)。青少年關係困境量表之編製:以關係創傷青少年的沙由創作為取徑(政治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23.5
謝采燕(2023)。走出傳統框架、回歸真實人生~一位退休女性的自我敘說探究(玄奘大學應心所)。2023.5
侯奕翎(2023)。臺灣大專青年的生涯阻礙、心理資源、生涯定向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2023.05
朱怡華(2023)。六頂思考帽創意數學日記融入國小數學課程對數學焦慮、數學自我調節學習、數學表現之效果(臺灣師大在職專班)。
劉又寧(2023)。通訊諮商準備度與心理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輔諮學程碩士論文)2023.6
李佩蓉(2023)。親子關係與青少年拒學之關係:以情緒調節為中介變項(政治大學輔諮學程碩士論文)2023.6
李浿圩(2023)。偏遠地區國小教師變革壓力、心理資本與教學創新之關係(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2023.7
蔡亦倫(2023)。大學生學業之動機與心盛之關係:以優勢、劣勢壓力為中介(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翁敏傑(2023)。恆毅力的量測與影響:國中學生恆毅力對其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品質的促進。(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嘉玲(2023)。中高齡暨高齡學習者情緒調適策略量表之建構-以臺灣芯福里情緒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如玉(2023)。職業女性敏感性對正負向壓力及職家滿意度之影響:正念藝術治療的介入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徐米棋(2023)。高齡者家鄉味及多元飲食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惠雯(2023)。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學障生數學學習以提升學習成就與動機之行動研究 -以PaGamO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尤雅蘋(2023)。樂齡學習中心教師數位學習準備度與自我導向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黎佩欣(2023)。學生學業情緒與學習投入關聯性之後設分析與MASEM方法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鄭雅云(2023)。校長科技領導對資料導向教學決策之研究─以教師智慧教室運用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陳廷瑋(2023)。國中雙語視覺藝術教師之挑戰與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珈維(2023)。健康促進方案對減重成效之研究:單一個案研究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鄭博允(2024)。未來時間取向、整體性思考與永續發展知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劉孟芳(2024)。師資生教職召喚、學習倦怠與生涯希望感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鄒美珍(2024)。疫情衝擊下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關聯:以心理資本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黃筱涵(2024)。國中輔導教師與導師在學校輔導工作的雙師合作與挑戰:從輔導教師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陳芷萱(2024)。中高齡者接觸自然環境的人際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陳欣瑜(2024)。社會安全網專業人員工作壓力、人格特質及社會支持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許雅涵(2024)。學校歸屬感對幸福感長遠的影響:從長期追蹤資料庫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翁承毅(2024)。獨居樂活:一位長者活躍老化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邱郁舜(2024)。大學助學金類型對經濟不利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林綺嫻(2024)。心理幸福感與算命態度之關係:以五大人格特質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林虹欣(2024)。手機成癮與學習成效之相關:以嘲笑風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林美君(2024)。學校護理人員之情緒勞務、知覺組織氛圍 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心理資本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杜珮璜(2024)。因應新冠肺炎採取遠距教學對偏鄉地區高職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李嘉珮(2024)。算命態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何佳蓉(2024)。情感衝突調解模式之研究—以中國《愛情保衛戰》節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王齊圓(2024)。一零八課綱後普通高中學生學業壓力與壓力因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