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起源

看书后的一些总结和想法

1. 货币一开始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的通用交换物

世界上有一些人生产米,一些人生产菜,一些人生产肉。大家都是一定要吃米的,所以用米可以去换到菜和肉,但菜不一定能换到肉。

生产米的人就用米去换菜和肉,生产菜和肉的人拿到米后再去换需要的东西,这个小世界里大家都可以换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米在这里是一个特殊的东西,大家都认可它的价值,所以它是一个通用的交换物,大家对它的信心也很强。甚至有人多换一些米,即使吃不完,也保留下来作为将来需要之用。

假如一开始一斤米可以换一斤菜或者一斤肉。有一年,米的产量因为雨水充足所以很大,生产米的人就大量地去换肉和菜吃,想吃爽一点,但是肉和菜的产量没有变化,生产肉和菜的人换来的米已经足够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加价去换肉和菜(或者生产肉和菜的人要更多的米才肯换),结果就是米贬值到一斤米只能换9两肉或者菜。

如果有一年,虫子少了,菜产量提高很多,生产菜的人就放开供应,但是生产米的人不需要那么多的菜了(或者没有那么多的米去换菜了),菜就贬值,一斤米可以换一斤多的菜。

这里米扮演的类似 货币 的角色,因为它的认可度很高,所以可以协助完成其它东西的交换,比如菜->米->肉。

2. 金银铜渐渐成为通用交换物

因为抗着米去逛市场很烦,(实际世界里米的认可度也没有那么高),人们开始接受别的通用交换物。发现黄金很好,产量不高,所以不会贬值,很难造假,而且样子看起来很不错,漂亮,容易携带。所以当黄金通过互换慢慢进入市场后,(一开始可能只是作为装饰物),人们开始广泛接受它作为一种通用的交换物。实际上,人们没那么聪明去思考通用交换物的本质,只不过人们尝试利用别的货物作为一种中间手段去交换的时候,发现除了黄金以外,别的比如米、豆子、石头都不好用。因此一段时间下来大家就都认可了黄金。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铜和银也还不错。但是因为产量的原因,铜多,所以认可度低些,能换的东西就少。金和银少,所以能换的东西就多。到这里,就相当于用金、银、铜给别的货物定价了。

而且在这个世界里,随着货物充足的情况,金银铜流通的数量,货物的价钱就会变化。当货物很充裕的时候,价钱就跌。当货物很少,比如灾荒时,金银就很没用,东西很贵,还买不到东西。如果突然金银都没了,(有钱人都埋起来了),人类也不会那么傻就不交换货物了,只不过交换起来就不方便了。这些情况在历史上应该都发生过。

3. 货币量和经济总值的关系?

理论上一块金币就可以辅助完成所有货物的交换,比如首先挖出1块金币的人拿去换米,米人拿得到的金币去换菜,菜人拿得到的金币去换肉,肉人再拿去换米,如此流通下去。虽然第一个挖金子的人其实某种意义上没有生产出货物,但只要市场上还有足够货物供给交换,总是有人愿意接盘收金块而把自己的货物换出去的。唯一例外是出现兵荒马乱了,市场上没有足够货物了,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去收黄金而把米换出去,很有可能宁愿用米去换肉,也不愿意去收金块。

在正常货物供应交换的情况下,金块还是很认可的。如果天上掉很多金块了,那金块马上换不到以前那么多的货物,也就是贬值了。货币太多了,人们就会对它的价值信心下降,因此货币的价值(也就是能换到货物的多少)就下降了。这也是为什么铜,银,金的价值不一。而铁,即使在古代,也是实在太多了,而且生锈不易保存,所以很难成为钱。即使有铁钱,也很贱价,人们不认可,除非政府强制认可。

货币量的多/少是相对与当前市场的货物供应量而言的,对于只有10个人的小世界,100块金币可能都是太多了,金币价值低。对于1000人的村,100块金币可能就不够用,不足以满足平时的交换,金币价值也高。市场的经济总量越大,需要的货币越多,但是应该没有一个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公式去计算所需的货币量。历史上,比如古代,都是尽可能地去开采金银铜也只是勉强赶上正常的经济发展。但是朝代衰落时,经济不行,货币自然就偏多,金子能买到的米就少,体现为物价奇高。

 

宏观经济学里好像有计算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4. 纸币出现

即使在古代,经济发展快时,金银铜的开采也赶不上经济的发展,从而体现为钱不够用,钱能买的东西多。

信用

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