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資通訊融入教學的定義、實施、範圍與模式

資訊融入教學,

是在課程教導中適時的運用資訊科技,

以協助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其立意非常良好。

但有時可能會淪為口號,變成為了資訊而資訊,

而刻意的使用罕見高難度且不一定適用的工具。

(資料來源:自行研究整理,20131115)

-------------------------------------------

真正問題的「核心」:

資訊融入教學要解決的問題

不是「展現很厲害別人沒看過的花俏工具」

(可能大部分人會畏懼,也並不想用)

而是「分享能促進學習又合適的易用工具」

(最好大家都會使用,而且會想要用)

-------------------------------------------

「資訊融入教學」的發展與定義:

教育部於1998年,

在「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中,

強調提升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能力,

以提高學習效率。

(教育部,1998)

教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活動,

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並有主動探索與研究精神,

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張國恩,1999)

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學所用的資源與媒體,

平順且適切的置入教與學的各個環節,

但並不強調資訊科技的結果與表現,

而是重視融入的觀念、過程和科技的可用性。

(顏龍源,2000)

早期--

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網路資源來擴充教材,

透過科技媒體來呈現教學內容,

來吸引學生興趣與提升專注度,

以達到較佳教學成效,其實就是資訊融入教學

目前--

教師考量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特性,

再選擇合適的資訊科技來輔助學生學習,

並運用教學策略的整合,使學生能主動學習,

並具備探究精神與問題解決能力。

(資料來源:自行研究整理,20131115)

-------------------------------------------

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

(黃國禎,2006)

-------------------------------------------

教學與資訊科技的結合時機:

包括使用在課程、教材、教法與評量上。

其應用的範圍有教學大綱提示、班級及學生資料管理、

虛擬教室、補充教材、學生自學教材、線上測驗與評量、

學生作業、競賽活動、師生互動及親師溝通。

-------------------------------------------

資訊科技的學習可分為三階段:

分別是

「從電腦學(Learning from Computer)」、

「學電腦(Learning about Computer)」與

「用電腦學 (Learning with Computer)」。

此三階段對應到臺灣資訊教育的發展,分別是

「電腦輔助教學」、

「電腦課程的實施」與

「資訊融入教學」。

(Jonassen, Peck and Wilson, 2000)

-------------------------------------------

用電腦學(Learning with Computer):資訊融入教學

一、電腦支援知識建構(Knowledge Construction)

知識的建構注重在學生能用已知的知識,

自我表達新學到的知識,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

學生有機會重整概念、理論、與信仰,

讓學習更鞏固,以達到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簡報軟體、網頁製作

二、電腦支援知識探索(Knowledge Explorations)

教育強調知識的探究能力,

認為學生經由觀察、假設、找證據等過程有助於學習。

例如:大型資料庫的網際網路、網路協力合作學習分享

三、電腦支援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透過讓學生經由不斷的練習與操作而建構知識,

並不是直接由老師告之。

老師扮演教練角色在不同情境狀況下從旁指導,

學生須透過練習與體驗而學得。

例如:電腦的多媒體互動特性、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四、電腦支援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合作學習是指兩個以上的學生,

一齊從事學習活動或一起互動思考;

合作學習可以是同步或非同步。

例如:協力齊寫作文、於協作平台或FB上做主題式討論

五、電腦支援反思學習(Learning by Reflection)

電腦被當作學習上的智力伙伴,

幫助學生能清晰地表達已學的知識,

反省所學與所知。

例如:心智圖、魚骨圖、PowerCam錄製

(Jonassen, 2000)

-------------------------------------------

資訊融入教學的範疇:

一、抽象化的教材:

例如,數學領域中的函數以圖形表現。

二、需要培養實物演練的經驗:

例如,實驗於模擬軟體。

三、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

例如,透過網路收集與整理資料。

四、學校欠缺老師的一些學科:

例如,偏鄉的遠距教學。

五、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例如,多媒體教材展現。

六、自我診斷與自我評量:

例如,線上評量或診斷系統。

七、學習能力的發展:

例如,網路提供主動探索、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之道。

八、社會技能的學習:

例如,網路合作學習完成協商、討論與評論等能力。

(張國恩,2002)

-------------------------------------------

數位資訊時代的學習要點:

一、蒐尋資訊(Search):關鍵字、入口網站、資訊種類

二、整理資訊(Access):摘要、分類、編輯、改寫

三、評鑑資訊(Evaluate):觀摩、討論、賞析、評鑑

四、應用資訊(Apply):設計、應用、修正

(黃國禎,2006)

-------------------------------------------

資訊融入學科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