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篤十六世:聖奧思定 (I):生平

教宗本篤十六世

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的教理

保祿六世禮堂

2008年1月9日

聖 奧 思 定

I:生平

親愛的弟兄姊妹:

在隆重的聖誕節之後,我要繼續有關教會教父的默想;今天要講的,是拉丁教會最偉大的教父聖奧思定(Sanctus Augustinus)。他充滿熱情和信德,並且具有極高的智慧和不辭勞苦的牧養關懷。教會這位偉大的聖人和聖師,很多人都認識他,或者至少聽聞過他,甚至是不關心或不熟悉基督信仰的人。原因在於他給西方的文化界和整個世界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由於聖奧思定的特殊成就,他帶來的影響是如此廣泛,可以說,一方面整個拉丁基督信仰文學的道路都指向希波 (Hippo)[今日阿爾及利亞的沿海城市安拿巴(Annaba)],他曾是該地的主教,自 395至 430年他逝世為止;另一方面,這個當年隸屬羅馬帝國的非洲城市,為後代的基督信仰和西方文化本身開闢出許多道路。

文明罕有遭逢如此偉大的心靈,他懂得接納基督宗教的那些價值,將隱藏於其中的豐富內涵加以發揮表揚,並且發明了往後一直養育著後代的新思想和方式。所以保祿六世也曾這樣強調:「可以說一切古代的思潮都匯合在他的作品內,之後以他的作品為源頭,衍生出後世的整個教義傳統」(《宗座公報Acta Apostolicae Sedis》62, 1970, 頁 426) 。此外,奧思定也是留下最多作品的教會教父。如同他的傳記作者波西迪(Possidius)所說,一個人似乎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寫下這麼多東西。我們會在以後的聚會談談這些不同的作品。今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於他的生平,我們很容易用奧思定的作品重建他的生平,尤其是用《懺悔錄》(Confessiones);這部非凡的靈修自傳是為了讚美天主而寫成的,亦是奧思定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既然這部書是奧斯定的「告白」,他在將焦點放在人的內在和人的心理,使得這作品所開創的寫作模式,在文學界,而且不只在西方文學界,也不只在宗教界,直到現代仍然獨樹一幟。這份對靈修生活、對「自我」的奧秘 (mystery)、對隱藏在「自我」之內天主的奧秘的關注,如此超凡、史無前例;一如以往,這書將永遠是靈修的「頂點」。

讓我們回到他的生平。奧思定於354年11月13日出生於非洲的羅馬行省努米底亞(Numidia)裡頭的達加斯特(Thagaste)。父親巴特利西烏斯(Patricius)原本不是基督徒,後來成為慕道者,母親莫尼加(Monica)則是個熱情的基督徒。這位後來被封為聖人的熱心婦女,對她的兒子影響極大,並且以基督徒的信仰來教育他。奧思定也曾領受聖鹽,作為進入慕道者團體的記號,並且一直被耶穌基督的形象所吸引;誠然,他說他一直都愛著耶穌,但對教會的信仰和習慣卻越離越遠,就和今日發生在很多年輕人身上的一樣。

奧思定有弟妹各一,其弟名叫那末奇烏斯(Navigius),其妹的名字不詳,只知她於丈夫過世後寡居,不久成為一座女隱修院的主持。奧思定是個天賦絕頂智慧的男孩,接收良好的教育,雖然並非總是模範生。然而,他對文法這一科卻學得很用心,最初是在出生的小鎮,然後是在馬都拉(Madaura);自370年開始,他轉到羅馬在非洲的首都迦太基(Carthago)念修辭學成為能夠完全掌握拉丁文的專家,但是他對希臘文卻沒有那樣嫻熟,而且沒有學習家鄉話腓尼基語(Punic)。正是在迦太基,奧思定首次讀到現已失傳、西塞羅(Cicero)所寫的《荷爾頓西烏斯》(Hortensius),從此開始他的皈依之旅。事實上,是西塞羅的作品喚醒他對智慧的熱愛;一如他當了主教之後在《懺悔錄》中寫道:「這本書改變了我的想法」,甚至「所有那些虛幻的希望全變得一文不值,我心中帶著一種難以置信的熾熱,只渴望著智慧的不朽性。」(III,4,7)。

然而,既然他相信,如果沒有耶穌,我們不能真的找到真理,偏偏在這本他如此熱愛的書中,耶穌這名字卻付之闕如,於是在看完該書後,他隨即開始讀聖經。但是閱讀聖經的結果令他感到失望。不只是因為聖經的拉丁譯文文筆欠佳,也因為聖經的內容無法令他滿意。在聖經有關戰爭和其他世事變遷的敘事之中,他既沒有看見哲學的崇高性,也沒有看見壯麗的真理追尋過程;雖然真理在聖經之中。由於不想在沒有天主的情況下生活,他因而尋找能夠滿足對真理的渴求,同時又能親近耶穌的宗教。就這樣,他墮入摩尼教的羅網,摩尼教表現得像是基督徒,並且聲稱他們的宗教完全是理性的。摩尼教宣稱世界分為兩個實體(principles):一善一惡。如此一來,人類歷史中所有錯縱複雜的問題都迎刃而解。奧思定也喜歡他們的二元論倫理,因為這倫理對被選者(the elect)要求極高,但對像他一樣的新進者,尤其是年輕男士,他們仍能保有因時制宜的生活。於是奧思定成為摩尼教徒,在那一刻,他深信自己已經將理性、尋找真理、對耶穌基督的愛這三者綜合起來。摩尼教還有提供一個實際的好處:加入摩尼教,在事業上會帶來更多幫助。參加摩尼教這個擁有眾多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的教派,既可讓他保持和一位女士之間的情欲關係,復可讓他在事業上更上層樓。這位女士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阿得奧達多斯(Adeodatus),奧思定非常愛這孩子,他極端聰慧,日後也和他一起在高莫(Como)湖畔準備接受洗禮;在奧思定所留下的那些「對話錄」(Dialogues)中,這孩子也有參與。只可惜這孩子未成年便過世了。奧思定二十多歲就開始在他出生的小鎮教授文法,但他很快便返回迦太基,並成為當地出色且著名的修辭學老師。然後,隨著日子過去,他開始疏離摩尼教教徒,因為就是在理智層面上,他們無法解開他的疑惑。他移居羅馬,之後到米蘭,當時羅馬帝國的朝庭的所在地,並且透過羅馬行政長官西瑪庫斯(Symmachus)的幫助和推荐獲得高職。西瑪庫斯並非基督徒,他對米蘭主教聖安博(Sanctus Ambrosius)懷有敵意。

在米蘭,奧思定慢慢習慣前往聽米蘭主教安博那些非常美麗動人的講道,開始時他的目的只是想豐富自己在修辭學方面的知識。未成為主教之前,安博原是羅馬皇帝在義大利北部的代表。這位偉大的米蘭主教所說的話,深深吸引這位來自非洲的修辭學家;不單是因為安博修辭學上的功力,更重要的是,那些話的內容越來越觸動他的心。舊約聖經所引起的嚴重問題,例如修辭學技巧和崇高哲學的欠缺,都一一在聖安博的講道中得到解決,透過舊約聖經的預表解經法(typological interpretation),奧思定終於明白整部舊約聖經其實只是一段走向基督的路。亦因此找到領悟舊約聖經的美,和舊約聖經的哲學深度,也理解整個基督的奧秘在歷史中的統一性,以及在聖言(Logos)內哲學、理性、信仰的綜合;聖言即基督,道成肉身的永生之言(the Eternal Word)。

奧思定年少首次接觸聖經篇章時,曾經發現一些在理智上似乎無法克服的困難;他很快便瞭解到,這些困難在米蘭主教所用的寓意釋經法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幫助下,都獲得了解決。

因此,在研讀過哲學家的作品後,奧思定隨即重新閱讀聖經,特別是保祿的書信。最後於 386年8月15日皈依基督信仰,結束他內心那段漫長的痛苦歷程(我們會在另一次教理講授中講述這段經歷),於是這位非洲人偕同其母莫尼加、其子阿得奧達多斯、少數知己,搬到米蘭北部高莫湖畔附近的鄉下,準備自己以接受洗禮。就這樣,奧思定於387年4月24日復活守夜的慶典中,在米蘭的主教座堂,由安博替他付洗,那年他32歲。

領洗後,奧思定決定與朋友返回非洲,並計劃和他們一起過一種類似隱修團體的生活,服侍上帝。然而當他們在奧斯提亞(Ostia)等待出發之際,奧思定的母親突然病倒,沒多久便逝世,令其子傷心欲絕。這位皈依者終於返抵家園之後,在希波安頓下來,以便在該地建立一座隱修院。雖然他並不情願,然而,正是在非洲海岸上的這個城市,他在391年被祝聖為司鐸,並且和數位同伴開始過他計劃已久的隱修生活;他將時間分別用在祈禱、讀書和講道上。他一直只想為真理服務,因此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有牧者生活的聖召,但後來他終於瞭解,天主的召他,正是要他成為其他人的牧者,以便將真理這份禮物帶給他們。四年後,395 年,仍然在希波,他被祝聖為主教。繼續深入研究聖經和基督信仰傳統的其他作品,奧思定因著他在牧民工作上那種廢寢忘餐的精神,成為當時的模範主教:每週為他的信友講道多次,援助窮人和孤兒,監督神職人們的培育及男女隱修院的組織。簡而言之,這位昔日的修辭學家,搖身一變為當時的基督宗教世界裡,其中一位最重要的發聲者。他在自己教區的管理上非常積極,具有重大的影響力,甚至影響到民間。在他超過35年的主教任期內,不論對非洲天主教教會的方向,或是對當時的基督宗教來說,這位希波的主教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他對抗不同的宗教派系和頑強的異端,像是摩尼派、多納派(Donatism)和佩拉糾派(Pelagianism),它們危害到基督徒所相信的教義:富有憐憫的唯一天主。

一直到生命的盡頭,奧思定每日都將自己託付給天主:他的友人波西迪在其《奧思定的生平》(Vita Augustini)中這樣敘述,他的希波被入侵的汪達爾蠻族 (Vandal)圍困了三個月之後,這位主教患上熱病,他要求將那幾篇懺悔聖詠(penitential psalms)用斗大的字抄寫下來,「然後貼在牆壁上,這樣他病中躺在床上也能看到和讀到,而且他不斷灑下熱淚」(31,2)。奧思定在世上最後的那幾天便是這樣渡過,他於 430年8月28日逝世,死時未滿76歲。我們會在下次的聚會中講述他的作品、他的信息、他的內在經驗。

※本文由Alypius整理,並且參考了兩種語本版本:

繁體中文(翻譯自義大利文)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