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篤十六世:聖奧思定 (IV):著作

教宗本篤十六世

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的教理

保祿六世禮堂

2008年2月20日

聖 奧 思 定

IV:著作

親愛的弟兄姊妹:

上週因為避靜(Spiritual Exercises)而中斷,今天我們再回到聖奧思定這偉大人物身上,在每週三的教理講授中我已經提過他好幾次。在教會的教父中,他是留給我們作品最多的一位,我今日正想簡略地談談這些作品。奧思定的一些作品,不論是對基督宗教的歷史,或是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形成,都極端重要。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懺悔錄》,毫無疑問,在古代的基督宗教世界中,有非常多人讀過這部書。就像不同的初期教父影響了教會,這位希波主教確實對教會的影響是廣泛且持續的,影響的規模無人可比;從他作品的豐富手抄本可見一斑,這些手抄本真的非常多。

在奧思定去世的幾年前,他在《訂正錄》(Retractationum)中重新檢視自己的全部作品;在他去世後不久,他忠實的朋友波西都在其為聖奧思定撰寫的傳記《奧思定的生平》,加上正確登記這些作品的《總目》(Indiculus)。促成為奧思定的作品編總目的原因,顯然是為了在汪達爾的侵略席捲整個羅馬統治下的非洲時,保護這份記憶。其中經由奧思定自己編號的作品有一千零三十部,另外還有「一些因為奧思定沒有給與編號,而無法編號的作品」。波西都,這位鄰近城市的主教,在希波寫下這些話,他當時正在該城避難,並且見證友人的逝世。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的《總目》是依據奧思定的私人圖書館的目錄。時至今日,這位希波主教給我們留下超過三百封書信和將乎六百篇講道;原本講道的數目當然遠超於此,可能甚至在三至四千之間;這是昔日的修辭學家在決定跟隨耶穌後,選擇希波的純樸市民而不是宮廷貴人作為講話對象,講道四十年所積聚下來的成果。

還有近年才發現的一批書信和講道,也增加了我們對這位偉大的教父的認識。波西都寫道:「為了反駁各種異端,以及給教會的神聖子女解釋聖經,使他們得堅固,他撰寫和出版很多書,多次在聖堂裡講道,這些講道得到抄錄和修改」,這位主教朋友強調,「這些作品如此之多,甚至是好學的人,都難以讀遍它們和學習理解它們。」(《奧思定的生平》18,9)。

奧思定的作品除了書信和講道之外,已經出版的超過千種,分別涉及哲學、護教、教義、倫理、隱修生活、釋經、駁斥異端等領域。他的一部分著作特別出色,並且具有重大的神學與哲學價值。首先一定要提的,是我們曾經講到的《懺悔錄》,它分為十三冊,完成於397年到400年之間,它是對天主的讚美。它是一種自傳,表現出和神的對話。這種文學類型正好反映出聖奧思定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封閉自我的生活,不是迷失於萬物之間的生活,而是實質上一直和天主對話的生活。易言之,那是個和別人一起的生活。事實上,《懺悔錄》這書名已經顯示出這部自傳的特性。在教會拉丁文中,“Confessions”這個字發展自聖詠傳統,具有相互交織的兩種意思。首先,“Confessions”表示承認自己的軟弱,承認罪惡的悲慘;但“Confessions”同時也表示對天主的讚美,對天主的感恩。由於天主愛我們並接受我們,祂改變我們又將我們提升到祂自己那兒;在天主的光照下,看見自己的悲慘,使我們轉而讚美天主、感謝天主。這些「懺悔」在奧思定生前已大受歡迎,他自己寫道:「當年寫這些『懺悔』時已令我大為感動,每次重讀它們時仍然感動不已。很多弟兄都喜歡這些作品」(《訂正錄》II,6);而我可以跟你們說,我也是這些「弟兄」中的一個。多虧有這些「懺悔」,我們可以亦步亦趨,步入他的內心歷程,這位跟隨天主的人,如此非凡、如此熱情。較少人知道,但一樣深具原創性和重要性,是那兩卷約於427年寫成的《訂正錄》(Retractationum)。聖奧思定當時年事已高,在這兩冊《訂正錄》中,為全部的作品整理出一些「訂正」(retractatio);透過《訂正錄》,奧思定除了給後人留下獨一無二的珍貴作品紀錄,同時讓我們懂得什麼是真誠和知識份子的謙虛。

《天主之城》於413與426年之間寫成,共有二十二卷,對西方政治思想和基督宗教歷史神學的發展帶來決定性的影響。由於410年哥德人掠劫羅馬,促成奧思定執筆寫作此書。許多當時存活下來的非基督徒和許多基督徒都說,羅馬已經倒下,如今基督徒的天主和諸位宗徒再也無法保護這城。當那些異教神祗仍存在的時候,羅馬原是偉大的首都,是世界之首(caput mundi),那時根本沒有人想過,羅馬會落入敵人手中。如今,這座偉大的城市和基督徒的天主站在一起,卻不再安全。所以,既然基督徒的天主不保護人,祂就不可能是人所該投靠的神。面對這些也深深觸動基督徒內心的反對聲音,奧思定以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主之城》作回應,解釋什麼才是我們應該期待從天主那兒獲得的事物,以及政治領域和信仰與教會領域之間的正確關係。直到今日,這部書仍然是我們的資源,讓我們能夠準確地定義什麼是真正的世俗主義,而什麼是教會的能力,即信德所賜給我們的、宏大的真正盼望。

這部偉大的書讓人看見,人類的歷史如何受到天主的照顧和管轄,在當下卻又被兩種愛分割開來。這正是全書的基本主題,即奧思定對歷史的詮釋,他認為歷史是兩種愛的鬥爭:對自己的愛,「愛自己愛到輕視天主」,而對天主的愛,「愛天主愛到輕視自己」(《天主之城》XIV,28),在天主的光耀中,完全自由地為他人生活。因此,這可能是聖奧思定最偉大的一部書,具有不朽的重要性。同樣重要的,是十五卷的《論天主聖三》,論述基督信仰的主要核心,對三位一體的天主的信德。此書分兩期完成:前面的十二卷寫於399 年與 412 年之間,在未知會奧思定的情況下出版,之後奧思定於420年完成餘下的三卷,並且重新修訂了全書。奧思定在這部作品中思索天主的容貌,並且嘗試理解有關天主奧蹟;祂是唯一的神,是世界和我們所有人的唯一造物主;然而,這唯一的天主卻又是三位一體,是一個愛的循環(circle)。他設法理解這深不可測的奧蹟:三位一體的實際存有,具有三個位格(persona),又是唯一的天主最真實和最深刻的統一。至於《論基督教教導》,名符其實,是從文化層面出發的介紹,涉及對聖經的詮釋,甚至涉及對基督宗教本身的詮釋。這書對西方文化的形成具有關鍵的影響。

奧思定固然極其謙虛,他肯定自覺到自己在知識方面所擁有的才能。只是對他來說,將基督信仰的訊息帶給單純的普羅大眾,比撰寫偉大深奧的神學作品更為重要。正是這個根植於他內心深處的意念,終身引領著他。在一封寫給同僚埃伏第(Evodius)的信中,奧斯定告訴他,自己決定暫時停止《論天主聖三》的口授工作,他寫道「因為太辛苦疲累,而且我想只有少數人看得懂;所以,先完成那些對大多數人有益的作品,才是當務之急」(《書信集》169,1,1)。對奧思定來說,採用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方法將信德傳給他們,比起撰寫偉大的神學作品,更符合他的意圖。這份想要傳揚基督教訊息的強烈責任感,促成《啟蒙教理講授法》(De Catechizandis Rudibus)的誕生(一本討論教理講授的理論與方法的書),或是《駁斥多納特派的歌謠》(Psalmus contra partem Donati)的誕生。在聖奧思定所生活的非洲,多納特派是當時的一大問題,一個有人刻意製造出來的非洲宗派。他們堅持只有非洲的基督徒團體,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團體。他們反對教會的合一。於是我們這位偉大的主教,畢生致力於對抗這宗派,設法說服多納特派的人,只有在合一中,非洲的基督徒團體才能真正擁有其非洲特性。由於一般純樸的普羅大眾無法領悟這位修辭學家的優美拉丁文,他說,他必須以簡化的拉丁文來寫作,甚至顧不得文法上的錯誤。前述的《駁斥多納特派的歌謠》正是用這方法寫成的,它是一首駁斥多納特派的淺白歌謠,為求幫助所有人明白,只有在教會的合一中,我們每個人和天主的關係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和平才能在這世界中茁壯。

在以大眾為對象的作品中,他的大量講道具有特別的重要性;他時常做「即席」的講道,速記員在他講道的時候記下它們,它們隨即流通於大眾之間。在這些講道中,《聖詠釋義》(Enarrationes in Psalmos)特別突出;它十分優美,在中世紀時廣受歡迎。當時人們會出版奧思定數以千計的講道的這種作法,而且通常是在作者無法掌控的情況下,解釋了這些講道廣為流傳以及之後四散各地的原因,同時顯出這些講道的活力。事實上,由於作者的名氣,每次這位希波主教的講道抄本一出現,立即洛陽紙貴,更被其他主教和司鐸用作範本,修改後應用於新的場合。

早在第六世紀*的一幅拉特朗壁畫裡就可以見到,肖像畫傳統所描繪的聖奧思定,手裏總是拿著一本書,這是為了表揚,他的著作對基督徒的心理和思想均帶來巨大的影響,也是為了表揚,他喜愛書本、喜愛閱讀、喜愛他對先前偉大文化的認識。波西都描述,他去世時沒有留下什麼,只是「不斷叮矚,要為後人用心地保管聖堂圖書館內的所有手抄本」,尤其是他的作品的手抄本。波西都強調,奧思定「永遠活著」在這些作品中,他的讀者將會從他的作品獲益良多;雖然波西都也說:「我相信,見到和聽到奧思定本人在聖堂講話的人,由於親身接觸到他,一定獲益更多;那些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周旋於群眾之間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奧思定的生平》31)。誠然,如果我們也能親耳聽到他講話,那真是太美好了。不過,他確實活在他的著作裡,以這方式親臨我們中間;如此一來,我們也可以見到信德永不衰竭的活力,正是為了這信德,他奉獻了他的一生。

*:光啟版為「第四世紀」,梵蒂崗的英文版亦為fourth,但義文版是VI,法文版是VI,德文版是VI。這個版本差異可能來自羅馬數字的四(IV)與六(VI)在外形上的相似。由於義文版是六,我支持這裡應該是六。光啟版譯為四,可能是看錯了義文版的數字,可能是參考了英文版,這點我不確定。(20120816)

※本文由Alypius整理,並且參考了兩種語本版本:

繁體中文(翻譯自義大利文)

英文